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融入产业路径研究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7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规划,进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职业化改革,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生产、教学与研发合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管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切实需要以及艺术设计行业本身的特点,寻觅高职院校与艺术设计企业的共同利益结合点,探索具备艺术专业市场发展特色的独特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级合作到校企融合,最终应当构建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产出型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教育模式。基于此,广大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提升教学的时效性以及能动性,切合社会以及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需求,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现状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在新时期的中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而同时更多依赖本科类高等院校相关艺术设计专业模式,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偏向于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不是艺术设计的实践操作。所以,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特色并不太明显,在市场竞争中,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优势相对较小[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借鉴本科类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未形成自身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依旧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主,脱离了艺术设计的专业市场与艺术设计类行业的真实环境。再次,实践性教学有效性相对较差,技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专业实践。最后,专业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缺乏,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安排不够合理、完善。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困境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本科院校存在着人才定位的差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高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所以校企合作艺术设计、实训教学等内容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内有一定比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较大不同,其他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并不适用。
  艺术设计企业的规模与编制一般都不大,艺术设计类企业总体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会限制在20人以内,其中还包含人事、业务、财务等等非艺术专业的编制,所以艺术设计企业内真正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比例还要更少。因此,艺术设计企业很难像其他行业一样大批量接受实习生,普通规模艺术设计类企业的实习生容量大致在2至3名。如果高职院校统一安排艺术设计类专业实习生进行顶岗实习,便需要联系一定数量的相关企业,请求提供一定数量的设计岗位予以支持。
  如果一届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依据100人来计算,每一家艺术设计企业接受2到3名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习生,大致需要四五十家艺术设计企业提供实习的岗位,这会使得高职院校分出相当比例的精力进行人事工作,加之高职院校尚需构建校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诸多的问题需要处理。有鉴于此,多数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类学生实习问题上,还是以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对于每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习学生的实习过程,难以实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所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校级合作的开展,一定要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和艺术设计行业实际的路径,高职院校要探索独特的、适合设计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2]。

二、艺术设计类教育模式与企业运作模式的冲突


  艺术设计类企业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按照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而艺术设计类行业的动向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艺术设计企业。艺术设计企业的运作是完全依照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的需要来进行,而并非按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规律。
  高职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时,应当对艺术设计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予以分解,并以此为依据,规划和制定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与教学计划。艺术设计类多个方面的课程,都对应将来艺术设计学生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讲,是相对较为合理的。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当通过安排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逐步消除艺术设计類教育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对接误区,建立与艺术设计公司运作模式各环节对接的有效培养模式,这才是真正实现提升校企合作效率的有效办法。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度
  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介于艺术设计企业和高职院校校园实训之间的一种有效运作模式,它具备和设计企业相同的软件、硬件条件。
  艺术设计工作室在管理模式与运行制度上,与市场上的设计企业有相通之处,在承接市场上艺术设计项目的同时,艺术设计工作室主要的任务是为艺术设计类学生提供具备实际设计项目意义的实训教学工作,艺术设计工作室可以使艺术设计专业以企业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将来在艺术设计企业工作岗位工作的氛围[3]。
  因为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依据企业的框架来构建的,但同时它又建立在高职院校校园之内,所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是在艺术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学校的专业教育模式之间灵活摆动,是两种相互需要但又相互矛盾模式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引入设计企业的设计室
  艺术类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是以最低的运营成本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在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方面,所有的艺术设计企业都是一样的。如若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上的设计企业构建设计室,那么设计企业便可以将设计环节放在高职院校,这样不仅节约艺术设计企业的场地租金,而且运用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可大大节约设计的成本。
  而高职院校可以用低廉的租金或者是免租金提供场地的方式,使校内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实训,为学生提供便利,进而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最为真实的企业环境。
  (三)实施校企合作办学
  根据前文所述,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运行的。尽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来自艺术设计岗位中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的,但高职院校毕竟不是艺术设计企业岗位的当事者,所以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执行之时也便难以真正完成艺术设计岗位所规定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
  但如果高职院校引入设计企业来介入校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授课规划的制定中更好地体现执行岗位的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任务,则可以符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4]。
  藝术设计类专业引入企业合作办学,要让企业教师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而高职院校校方教师成为艺术设计企业教师的助教。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企业教师将自身设计的成功与失败的真实案例讲给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模式上真正带来艺术设计的企业模式,也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艺术设计的企业文化。
  深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对于推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与市场密切对接的教学模式,积极与社会上优秀的艺术设计企业合作,开展全新的艺术设计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杰.试论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4):103-104.
  [2]刘慧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实践[J].居舍,2020(03):186.
  [3]陈婷婷.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26-27.
  [4]周书林.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83-85.
  [作者简介]
  孙静,传媒艺术系教师,本科,专业: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为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冲击,甚至是灾难.然而,电商巨头亚马逊的全球销售额猛增至每秒1.1万美元,其市值也被推升至12000亿美元.
期刊
[摘要] 跨国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在“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下,中哈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中石油A公司近年来在哈萨克斯坦各中心城市建立了油库和加油站,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重视跨文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安全、质量、运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跨国文化背景;生产管理  1997年6月,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企业在竞争中并不仅仅是竞争产品,企业文化也是竞争的一部分.品牌定位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市场营销战略中起到了重
期刊
价格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提高价格认定工作的效率,但滥用自由裁量权,则会影响到纪检监察、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从工作实践来看,如何对价格认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发迅速,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越发提升,换个角度来讲,网络技术已经越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n传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