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一项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wgc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周灌注指数(PPI)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的成人患者,并使用计算机随机程序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试验组以PPI<1.4并持续10 min以上作为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以PPI>2为目标进行集束化复苏治疗(Bundle);常规组按传统的休克标准,以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或较基础值下降>40 mmHg作为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并进行Bundl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量、器官功能损伤情况、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

结果

试验组确诊脓毒性休克患者39例,常规组确诊27例。以血压为指标的传统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 ,PPI<1.4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28.2%,准确性为66.3%,阳性预测值为64.1%,阴性预测值为78.6%,阳性似然比为1.31,阴性似然比为0.18。试验组24 h内人均补液量明显高于常规组(mL:4 601±1 250比3 458±1 006,P<0.01),而被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人均补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L:4 596±1 320比4 205±1 058,P>0.05)。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治疗48 h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更少(例:6比15),APACHEⅡ和SOFA评分更低〔48 h:APACHEⅡ(分)为10.2±2.1比12.0±3.2;72 h:SOFA(分)为5.1±1.8比6.0±2.1,APACHEⅡ(分)为8.9±1.8比9.8±2.2〕,CRRT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短〔CRRT时间(d):3.0±0.9比3.6±1.4,ICU住院时间(d):5.2±2.1比6.3±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动脉血乳酸(Lac)以及MV时间(d:3.3±1.4比3.5±1.2)和28 d病死率(15.22%比19.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PPI微循环监测较血压对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更加敏感;以PPI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能够更早地撤离血管活性药物、缩短CRRT和ICU住院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7年来肠外营养支持在我院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中旬到1999年11月,对2768例病人进行了以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支持.凡严重感染、创伤可能引起之营养不良,不能进食,胃肠道无功能或胃肠道需要休息,以及各种原因引起或即将引起营养不良者均为肠外营养适应症.2768例病人分布于我院普外科,SICU、烧伤、胸外、骨科、干疗科,神经内科,肾内,血液等17个科室,其中外科系统占7
期刊
由于多种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对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患者72例,其中男39例,女33 例;平均年龄(58±1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
自20世纪70年代起,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今达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始应用活血化瘀法抢救危重患者。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了"菌毒炎并治"理论,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血必净注射液拮抗内毒素及炎性介质治疗脓毒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治疗进展缓慢,我们重温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微循环的微小血栓形成及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在一般感染向脓毒症过渡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