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企业间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的交流,也促进了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不仅需要行政和政治推动,还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中缅两国阡陌纵横、山水相连,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同语同俗,可形成较强的文化力。这种力可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 文化交流 促进 繁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初级形式,其核心内容是货物贸易。根据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给地处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经济圈的的結合部的德宏带来贸易创造、贸易扩大、规模经济、竞争促进、引进外资等效应机遇。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企业间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的交流,也促进了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经贸距离说认为,文化距离、行政或政治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仍是影响当今国际经贸的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产品的国外市场吸引力。该理论还认为: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文化不仅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更给世界带来信任和理解。中缅两国阡陌纵横、山水相连,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同语同俗、通婚互市、和睦共处的独特厚重的历史人文基础,为德宏乃至云南通过缅甸走向东盟、走向南亚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历史基础。
一、借助文化促进自贸区的建设的基础条件
1.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到2015年才建成自贸区
根据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协定》,双方产品分“早期收获产品”、“一轨正常产品”、“二轨正常产品”及“敏感产品”等几大类,各规定了对老六国和新四国的零关税时间表(见下表)。
由此可见,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其定义是“与东盟6个老成员建成自贸区”,而与东盟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要到2015年才能建成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建成自贸区尚有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影响培育相似消费需求,促进经贸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减少双方在履行《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框架协议的摩擦。
2.德宏与缅甸有厚重的人文基础
德宏与东盟成员国缅甸接壤,有503.8公里的边境线。缅甸的缅族、克伦族、克耶族、钦族等都是蒙古人种,自汉唐时期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先后迁入缅境内。德宏与缅甸犬牙交错的503.8公里国境线两边住着许多同宗同祖的民族,如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中国的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中国的德昂族和缅甸的崩龙族等。跨境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孕育了中缅两国人民水乳交融的胞波情谊,他们跨境而居,互市通婚,和睦相处,共同协作,一同发展。
历史上,祖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经贸人员往来,无不以德宏为桥梁。这种交往,可以上溯至“蜀身毒道”形成的公元前四、五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开通早200多年。二战时期,随着以德宏为枢纽,连接中国昆明——缅甸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贯穿中国昆明——缅甸八莫、密支那——印度雷多的中印史迪威公路和中缅印输油管道等三大交通运输干线的建成使用,大量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德宏集散,德宏对缅印经贸文化交流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中缅两国总理在德宏州府芒市主持召开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1985年德宏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极大地促进了中缅友谊的发展,德宏与缅甸的经贸人员交往不断谱写出辉煌的时代新篇。2009年明确的“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瑞丽开放开发实验区”的建设再次把德宏对外开放推向新高潮。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形成的特殊人文基础,促进了德宏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德宏经贸的发展。
3.德宏与缅甸文化的共融共存形成了文化力
德宏与缅甸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形成了共融共存的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宗教文化、边地文化和抗战文化。有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繁荣的文化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其本质是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的共同市场的启动,并意味着在这一共同的大市场中,与跨国公司一起流动的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品牌、类似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方式等,同时,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中国和东盟特色的共同消费社会群体的出现,意味着这里将可能成为世界性的采购潮涌起的地方,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崛起的地方,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的地方。东盟各国生活着3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长期在这里传播、交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通过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同时又始终保留自身文化特点的结果,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多样性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喜好、商品购买、经常使用的物品种类、款式和色彩等存在着多样性选择,决定他们的进出口商品和外贸市场多元化,决定他们人与人之间,公司与机构之间的商品互动存在着一个文化的变数,这种变数不仅可以影响他们国家的外贸投资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进而影响地区之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既需要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扶持和推动,同时还需要文化对市场的涵养之力和推动之力。
4.德宏与缅甸有文化交流的平台
为传承和增进由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自缔结的中缅胞波情谊,弘扬两国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增进两国人民情谊,促进经贸发展,先后举办了容国际性、民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中缅胞波节、国际目脑纵歌节、国际泼水节、国际珠宝节等节日活动,双方在旅游、民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局面。
二、借助文化交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一年多来,中缅双方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贸易量大幅增加,相互间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双方合作的领域日益扩大。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州完成进出口总额113860万美元(其中,对缅贸易104666万美元,占全省对缅甸贸易的59.48%),同比增长49.27%,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24.39%,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8.51%。其中:进口28790万美元,同比增长47.36%;出口85070万美元,同比增长49.95%。按贸易方式划分:边境贸易完成98907万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州贸易总额的86.86%,占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56.99%,占云南省对缅甸边贸的69.65%,居全省第一位。
但中国与缅甸之间在政治体制、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经济依存度不高、经济互补性不强的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加强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与缅甸的的目标要求不一致;早期收获计划成效有限;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毒品、非法移民、资源和环境安全、金融安全和洗钱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对缅甸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当前的中国与缅甸之间,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心理微妙又复杂,一方面彼此都渴望沟通与交流,在优势互补前提下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因此,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缅甸既感到是一种机遇,又感到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感到是一种威胁。在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缅甸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无法单纯依靠政治和经济力量而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反而给经济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对大家都有利的决策有时也会引来防范或敌意,共融共赢的愿望有时也会演化为诸如“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误解。借助各跨境民族、华侨、华商这一文化交流的桥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商会、协会、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平台加强与缅甸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认知,消除顾虑。只有情感和心理距离的接近,双方才能找到生产与消费,安全与财富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1.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
组织优秀的傣族、景颇族精品剧目如傣剧《南西拉》、景颇族舞台剧《景颇人》及反映我州民族文化的综合性歌舞节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到缅甸巡回演出,同时,邀请缅甸知名文艺团体到德宏进行演出交流活动。通过相互交流,以艺术的形式扩大文化交流的影响面,达到加深中缅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两国民族友谊的目的。
2.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合作
德宏文化是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由于东南亚、南亚等国多信奉佛教,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风俗习惯和相近的审美心理,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要开展以文化学术交流(包括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习俗等)、舞台艺术交流为重点、与缅甸轮流举办跨境文化节庆活动、举行各种文艺人才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德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要努力挖掘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增强两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加强民族起源、迁徙、融合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也为德宏解决好当前各类跨境民族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智力支持;借助对中缅陆上通道德宏地区的研究,为搞好中缅经济合作及做大、做强中缅边境贸易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借鉴;利用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研究中缅之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对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促使宗教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两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音乐、舞蹈的对比研究。
4.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
充分发挥德宏地缘人缘优势,扩大与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医疗、影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深入挖掘德宏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珠宝文化、抗战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依托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国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和傣文化国际研讨会、景颇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文化领域境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播事业,办好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出版社等新闻文化事业,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进行汉语和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多语种、多文种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增进友谊,增进互信,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桥头堡。
5.建立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
文化交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应建立文化交流的协调机制、组织机制、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长效机制。以改变目前主要依靠民族节日、重大庆典活动进行交流的现状,拓宽交流的渠道、充实交流的内涵。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对接缅甸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美国的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其著名的《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也指出:“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经贸舞台上,许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的经贸关系,以自己的文化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给消费行动带来影响。由于德宏的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族同源带来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需求,大大促进了德宏对缅贸易的发展,在缅甸的木姐、拉戌、曼德勒、南坎等地区中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民族文化在缅甸乃至东盟各国的影响,用文化对接东盟,缩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地理距离,促进自贸区的建设与繁荣。区域性、世界性的自由贸易既需要市场的造势与推介,更需要文化的引力和助力,文化既是商机,也是财富。
参考资料:
[1]《缅甸经济研究》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0年出版.
[2]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东南亚研究》2004、5.
[3]叶祥松,《略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当代亚太》,2001年第8期.
[4]《谁说距离不是问题——哈佛学者探讨影响国际经贸四因素》,《参考消息》2001年12月3日第四版.
[5]桥头堡黄金口岸课题研究综合报告 2010.11月汇编.
[6]《德宏州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作者简介:出生于1964年8月,云南省保山人,职称:德宏州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 文化交流 促进 繁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初级形式,其核心内容是货物贸易。根据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给地处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经济圈的的結合部的德宏带来贸易创造、贸易扩大、规模经济、竞争促进、引进外资等效应机遇。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企业间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的交流,也促进了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经贸距离说认为,文化距离、行政或政治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仍是影响当今国际经贸的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产品的国外市场吸引力。该理论还认为: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文化不仅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更给世界带来信任和理解。中缅两国阡陌纵横、山水相连,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同语同俗、通婚互市、和睦共处的独特厚重的历史人文基础,为德宏乃至云南通过缅甸走向东盟、走向南亚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历史基础。
一、借助文化促进自贸区的建设的基础条件
1.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到2015年才建成自贸区
根据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协定》,双方产品分“早期收获产品”、“一轨正常产品”、“二轨正常产品”及“敏感产品”等几大类,各规定了对老六国和新四国的零关税时间表(见下表)。
由此可见,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其定义是“与东盟6个老成员建成自贸区”,而与东盟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要到2015年才能建成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建成自贸区尚有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影响培育相似消费需求,促进经贸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减少双方在履行《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框架协议的摩擦。
2.德宏与缅甸有厚重的人文基础
德宏与东盟成员国缅甸接壤,有503.8公里的边境线。缅甸的缅族、克伦族、克耶族、钦族等都是蒙古人种,自汉唐时期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先后迁入缅境内。德宏与缅甸犬牙交错的503.8公里国境线两边住着许多同宗同祖的民族,如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中国的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中国的德昂族和缅甸的崩龙族等。跨境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孕育了中缅两国人民水乳交融的胞波情谊,他们跨境而居,互市通婚,和睦相处,共同协作,一同发展。
历史上,祖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经贸人员往来,无不以德宏为桥梁。这种交往,可以上溯至“蜀身毒道”形成的公元前四、五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开通早200多年。二战时期,随着以德宏为枢纽,连接中国昆明——缅甸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贯穿中国昆明——缅甸八莫、密支那——印度雷多的中印史迪威公路和中缅印输油管道等三大交通运输干线的建成使用,大量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德宏集散,德宏对缅印经贸文化交流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中缅两国总理在德宏州府芒市主持召开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1985年德宏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极大地促进了中缅友谊的发展,德宏与缅甸的经贸人员交往不断谱写出辉煌的时代新篇。2009年明确的“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瑞丽开放开发实验区”的建设再次把德宏对外开放推向新高潮。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形成的特殊人文基础,促进了德宏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德宏经贸的发展。
3.德宏与缅甸文化的共融共存形成了文化力
德宏与缅甸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形成了共融共存的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宗教文化、边地文化和抗战文化。有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繁荣的文化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其本质是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的共同市场的启动,并意味着在这一共同的大市场中,与跨国公司一起流动的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品牌、类似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方式等,同时,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中国和东盟特色的共同消费社会群体的出现,意味着这里将可能成为世界性的采购潮涌起的地方,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崛起的地方,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的地方。东盟各国生活着3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长期在这里传播、交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通过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同时又始终保留自身文化特点的结果,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多样性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喜好、商品购买、经常使用的物品种类、款式和色彩等存在着多样性选择,决定他们的进出口商品和外贸市场多元化,决定他们人与人之间,公司与机构之间的商品互动存在着一个文化的变数,这种变数不仅可以影响他们国家的外贸投资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进而影响地区之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既需要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扶持和推动,同时还需要文化对市场的涵养之力和推动之力。
4.德宏与缅甸有文化交流的平台
为传承和增进由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自缔结的中缅胞波情谊,弘扬两国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增进两国人民情谊,促进经贸发展,先后举办了容国际性、民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中缅胞波节、国际目脑纵歌节、国际泼水节、国际珠宝节等节日活动,双方在旅游、民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局面。
二、借助文化交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一年多来,中缅双方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贸易量大幅增加,相互间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双方合作的领域日益扩大。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州完成进出口总额113860万美元(其中,对缅贸易104666万美元,占全省对缅甸贸易的59.48%),同比增长49.27%,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24.39%,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8.51%。其中:进口28790万美元,同比增长47.36%;出口85070万美元,同比增长49.95%。按贸易方式划分:边境贸易完成98907万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州贸易总额的86.86%,占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56.99%,占云南省对缅甸边贸的69.65%,居全省第一位。
但中国与缅甸之间在政治体制、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经济依存度不高、经济互补性不强的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加强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与缅甸的的目标要求不一致;早期收获计划成效有限;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毒品、非法移民、资源和环境安全、金融安全和洗钱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对缅甸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当前的中国与缅甸之间,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心理微妙又复杂,一方面彼此都渴望沟通与交流,在优势互补前提下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因此,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缅甸既感到是一种机遇,又感到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感到是一种威胁。在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缅甸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无法单纯依靠政治和经济力量而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反而给经济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对大家都有利的决策有时也会引来防范或敌意,共融共赢的愿望有时也会演化为诸如“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误解。借助各跨境民族、华侨、华商这一文化交流的桥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商会、协会、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平台加强与缅甸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认知,消除顾虑。只有情感和心理距离的接近,双方才能找到生产与消费,安全与财富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1.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
组织优秀的傣族、景颇族精品剧目如傣剧《南西拉》、景颇族舞台剧《景颇人》及反映我州民族文化的综合性歌舞节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到缅甸巡回演出,同时,邀请缅甸知名文艺团体到德宏进行演出交流活动。通过相互交流,以艺术的形式扩大文化交流的影响面,达到加深中缅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两国民族友谊的目的。
2.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合作
德宏文化是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由于东南亚、南亚等国多信奉佛教,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风俗习惯和相近的审美心理,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要开展以文化学术交流(包括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习俗等)、舞台艺术交流为重点、与缅甸轮流举办跨境文化节庆活动、举行各种文艺人才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德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要努力挖掘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增强两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加强民族起源、迁徙、融合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也为德宏解决好当前各类跨境民族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智力支持;借助对中缅陆上通道德宏地区的研究,为搞好中缅经济合作及做大、做强中缅边境贸易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借鉴;利用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研究中缅之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对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促使宗教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两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音乐、舞蹈的对比研究。
4.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
充分发挥德宏地缘人缘优势,扩大与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医疗、影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深入挖掘德宏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珠宝文化、抗战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依托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国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和傣文化国际研讨会、景颇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文化领域境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播事业,办好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出版社等新闻文化事业,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进行汉语和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多语种、多文种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增进友谊,增进互信,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桥头堡。
5.建立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
文化交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应建立文化交流的协调机制、组织机制、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长效机制。以改变目前主要依靠民族节日、重大庆典活动进行交流的现状,拓宽交流的渠道、充实交流的内涵。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对接缅甸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美国的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其著名的《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也指出:“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经贸舞台上,许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的经贸关系,以自己的文化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给消费行动带来影响。由于德宏的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族同源带来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需求,大大促进了德宏对缅贸易的发展,在缅甸的木姐、拉戌、曼德勒、南坎等地区中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民族文化在缅甸乃至东盟各国的影响,用文化对接东盟,缩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地理距离,促进自贸区的建设与繁荣。区域性、世界性的自由贸易既需要市场的造势与推介,更需要文化的引力和助力,文化既是商机,也是财富。
参考资料:
[1]《缅甸经济研究》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0年出版.
[2]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东南亚研究》2004、5.
[3]叶祥松,《略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当代亚太》,2001年第8期.
[4]《谁说距离不是问题——哈佛学者探讨影响国际经贸四因素》,《参考消息》2001年12月3日第四版.
[5]桥头堡黄金口岸课题研究综合报告 2010.11月汇编.
[6]《德宏州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作者简介:出生于1964年8月,云南省保山人,职称:德宏州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