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一切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素质而准备,首先教育者就必须转变自身思想,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对于素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注重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借助于创造思维这把利剑,在改革的道路上,抓住机遇,勇往直前,并重新重视,大胆尝试课改。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备课方法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备好数学课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熟虑。老师不能再把课堂当演练阵容的战场,要力求做教练,不做讲师。法国教育学家曾说过2”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是让老师闭上他的 嘴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角色,使学生形成技能,老师就必须吃透课程标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备课这一环节是重要的。
备课,要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形式、内容结构等等。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掌握的目的是为了更行之有效地运用。由此可见,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这里所说的了解知识体系,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这块知识是哪册、哪章、哪节内容,而是要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查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章节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就"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知识点,前后涉及到的知识面就较多,需要有初一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和初二的因式分解作为基础前提。同时,为后面学习的方程组及其应用,以及函数也起着启后的作用,所以在备课时要有所侧重。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要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度最好就是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得香、不肯走",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思考性的有新意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不能让授课内容一味的平淡或坎坷。应尽量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让学生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同时,让尖子生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中探索、讨论、创新,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材施教",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一)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优化重组。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非何种版本的教材,因此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内容合理安排。例如,在讲四边形的知识时,可以把菱形、矩形的图形、定义、性质、判定组合在一起,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总结,从而得出结论。
(二)愉快教育,按需分配。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更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替代的艰苦的心路历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能让学生分析的、总结的、思考的,尽量让他们思考,一味地"填鸭式"只能让学生成为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三、正确处理"训"与"练"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训"与"练"的关系,教师必须吃透大纲精神,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要弄清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训练大纲规定的哪种能力要求,如何完成这些要求,在练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诱导、解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练"有目的,"练"有兴趣,"练"有提高。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方面的练习是很重要的。训练并非无目的、无计划的练习。数学题很多,要注重从题中获取更多信息,掌握更多知识,形成更多技能。否则,盲目地练习,就劳而无功。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这部分知识内容多,判定、性质多,易混淆,学生到底如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呢?多做题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平时讲题、练题时,不要局限于结果,明白就行了,要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梯形ABCD, AD // BC, AB = CD,∠B=45°,梯形的高是2m, 中位线长是5m,求梯形的面积及上、下底边长。"这道题虽是小的练习题,但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让各组讨论或自己思考,这道题应如何求解。在学生上台讲完后,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他学生再自由发言,结果这道题一共有了三四种方法,对梯形的几种辅助线添加方法加深了理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并非题做得越多越好,授课时要精讲巧练,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因为教无定法,思维更无定法,思维不能僵化。
四、课后反思要及时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备课时间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课后的总结则是对整个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攀升,并且这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延续、再上升。只要我们不断更新备课观念,不断研究新课程理论,教师的备课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备课方法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备好数学课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熟虑。老师不能再把课堂当演练阵容的战场,要力求做教练,不做讲师。法国教育学家曾说过2”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是让老师闭上他的 嘴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角色,使学生形成技能,老师就必须吃透课程标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备课这一环节是重要的。
备课,要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形式、内容结构等等。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掌握的目的是为了更行之有效地运用。由此可见,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这里所说的了解知识体系,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这块知识是哪册、哪章、哪节内容,而是要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查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章节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就"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知识点,前后涉及到的知识面就较多,需要有初一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和初二的因式分解作为基础前提。同时,为后面学习的方程组及其应用,以及函数也起着启后的作用,所以在备课时要有所侧重。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要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度最好就是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得香、不肯走",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思考性的有新意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不能让授课内容一味的平淡或坎坷。应尽量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让学生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同时,让尖子生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中探索、讨论、创新,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材施教",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一)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优化重组。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非何种版本的教材,因此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内容合理安排。例如,在讲四边形的知识时,可以把菱形、矩形的图形、定义、性质、判定组合在一起,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总结,从而得出结论。
(二)愉快教育,按需分配。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更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替代的艰苦的心路历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能让学生分析的、总结的、思考的,尽量让他们思考,一味地"填鸭式"只能让学生成为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三、正确处理"训"与"练"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训"与"练"的关系,教师必须吃透大纲精神,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要弄清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训练大纲规定的哪种能力要求,如何完成这些要求,在练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诱导、解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练"有目的,"练"有兴趣,"练"有提高。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方面的练习是很重要的。训练并非无目的、无计划的练习。数学题很多,要注重从题中获取更多信息,掌握更多知识,形成更多技能。否则,盲目地练习,就劳而无功。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这部分知识内容多,判定、性质多,易混淆,学生到底如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呢?多做题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平时讲题、练题时,不要局限于结果,明白就行了,要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梯形ABCD, AD // BC, AB = CD,∠B=45°,梯形的高是2m, 中位线长是5m,求梯形的面积及上、下底边长。"这道题虽是小的练习题,但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让各组讨论或自己思考,这道题应如何求解。在学生上台讲完后,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他学生再自由发言,结果这道题一共有了三四种方法,对梯形的几种辅助线添加方法加深了理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并非题做得越多越好,授课时要精讲巧练,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因为教无定法,思维更无定法,思维不能僵化。
四、课后反思要及时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备课时间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课后的总结则是对整个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攀升,并且这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延续、再上升。只要我们不断更新备课观念,不断研究新课程理论,教师的备课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