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美术欣赏》课中“书画相通”的概念的进行解读。新时期的中国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精神,其核心之处在于缺乏对中国画笔墨特点的认识。书画内在之间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书和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归结到一点,就是书画相通。
关键词:美术欣赏;书画相通;解读
新时期的中国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精神,其核心之处在于缺乏对中国画笔墨特点的认识。两者从产生以来,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是互相贯通、互相影响的。如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关系一样,书和画的关系也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即书中有画意,画中也有书意,它们与生俱来就结下了这种不解之缘。
一、概念界定
书画相通。关于“书画相通”的说法,最早源于唐代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他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二者的共通处在“骨法”和“用笔”:“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立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中国书画内在之间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书和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归结到一点,就是书画相通。
二、书画相通解读
关于书画相通,前人有诸多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书画同源谈,或叫书画同体说。最早见之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龟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宋代所编《宣和画谱》亦有几近相同的说法:“河出图,洛出书,而龟龙之画始著见于时,后世乃有虫鸟之作,而龟龙之体犹未凿也。逮至有虞,彰施五色而作宗彝,是以制象因之而渐分;至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而其三曰象形,则书画之所谓同体者,尚或者存焉。”这些古论的意思是说,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即庖牺氏)据河图而画八卦:(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卦者,挂也,愿意是挂在壁上的图画,这些由简单的长短线条构成的图形,便是我国绘画的胚胎和萌芽,应该也是我国文字的起始。洛出书,黄帝命具部下苍颉根据龟纹制字,苍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体类象形而制文字,字有六义,其三曰象形,即为图画。这些象形文字,如 (日)、(月)、(木)、(子)等字,也可以说是简单的图画。可见最初之时书画是同体而不分家的,而是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才分开成为两门既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艺术门类。书和画起初异名同体而后分开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充分说明书画是同源的。
(二)书画同功谈。认为书和画具有相同的功能。《历代名画记》有论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六籍”又称六艺、六经,是指我国的经典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绘画与六经具有同等的功用:教化百姓,绳系人伦,穷究神运之变化,推测幽微之道理。书法为六艺之一,与绘画同功,自是理所当然为六之事。这些公共功能随心时并列运所,是发动于天然,并非由人的著述和著作所定。杨子亦云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握管者可不念乎?”既然书与画皆为“心画”,即都是心灵的表现,性情的流露,它们至少在这一点上具有同样的功能,所以书画同功是毫无疑义的。
(三)书画同法论。是指书和画的用笔方法即创作方法相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开此论:“我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笔画,连续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欣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这是从人物画的角度来分析说明书画同法的道理。顾恺之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与西汉书法家张芝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的书法用笔,何等相似;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创“一笔书”,陆探微亦作“一笔画”;张僧繇将卫夫人《笔阵图》的笔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好像钩戟和利剑一样森严;画圣吴道子学习和继承了草圣张旭的书法用笔,形成了“古今独步”的绘画笔法,“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可见,从顾、陆、张、吴绘画用笔中足以证明:书画用笔同法。
由此可见,书和画都是从观察天地万物的最初“卦象”之“源”中产生、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且两者所使用的工具也完全相同,都是用笔、墨、纸、砚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发源”的意义上是同宗的。书和画都具有“载道”、“写意”、表达心意,表现主观情感等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所以两者在“心源”的意义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书和画的用笔方法即创作方法大多是相同的,而且是相应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所以两者在“法”源的意义上也是一致的、统一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书画相通;解读
新时期的中国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精神,其核心之处在于缺乏对中国画笔墨特点的认识。两者从产生以来,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是互相贯通、互相影响的。如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关系一样,书和画的关系也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即书中有画意,画中也有书意,它们与生俱来就结下了这种不解之缘。
一、概念界定
书画相通。关于“书画相通”的说法,最早源于唐代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他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二者的共通处在“骨法”和“用笔”:“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立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中国书画内在之间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书和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归结到一点,就是书画相通。
二、书画相通解读
关于书画相通,前人有诸多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书画同源谈,或叫书画同体说。最早见之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龟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宋代所编《宣和画谱》亦有几近相同的说法:“河出图,洛出书,而龟龙之画始著见于时,后世乃有虫鸟之作,而龟龙之体犹未凿也。逮至有虞,彰施五色而作宗彝,是以制象因之而渐分;至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而其三曰象形,则书画之所谓同体者,尚或者存焉。”这些古论的意思是说,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即庖牺氏)据河图而画八卦:(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卦者,挂也,愿意是挂在壁上的图画,这些由简单的长短线条构成的图形,便是我国绘画的胚胎和萌芽,应该也是我国文字的起始。洛出书,黄帝命具部下苍颉根据龟纹制字,苍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体类象形而制文字,字有六义,其三曰象形,即为图画。这些象形文字,如 (日)、(月)、(木)、(子)等字,也可以说是简单的图画。可见最初之时书画是同体而不分家的,而是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才分开成为两门既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艺术门类。书和画起初异名同体而后分开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充分说明书画是同源的。
(二)书画同功谈。认为书和画具有相同的功能。《历代名画记》有论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六籍”又称六艺、六经,是指我国的经典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绘画与六经具有同等的功用:教化百姓,绳系人伦,穷究神运之变化,推测幽微之道理。书法为六艺之一,与绘画同功,自是理所当然为六之事。这些公共功能随心时并列运所,是发动于天然,并非由人的著述和著作所定。杨子亦云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握管者可不念乎?”既然书与画皆为“心画”,即都是心灵的表现,性情的流露,它们至少在这一点上具有同样的功能,所以书画同功是毫无疑义的。
(三)书画同法论。是指书和画的用笔方法即创作方法相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开此论:“我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笔画,连续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欣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这是从人物画的角度来分析说明书画同法的道理。顾恺之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与西汉书法家张芝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的书法用笔,何等相似;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创“一笔书”,陆探微亦作“一笔画”;张僧繇将卫夫人《笔阵图》的笔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好像钩戟和利剑一样森严;画圣吴道子学习和继承了草圣张旭的书法用笔,形成了“古今独步”的绘画笔法,“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可见,从顾、陆、张、吴绘画用笔中足以证明:书画用笔同法。
由此可见,书和画都是从观察天地万物的最初“卦象”之“源”中产生、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且两者所使用的工具也完全相同,都是用笔、墨、纸、砚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发源”的意义上是同宗的。书和画都具有“载道”、“写意”、表达心意,表现主观情感等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所以两者在“心源”的意义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书和画的用笔方法即创作方法大多是相同的,而且是相应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所以两者在“法”源的意义上也是一致的、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