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是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沈阳国有企业运营状况,针对其存在的体制困境、市场困境和创新困境,提出了加快制度变革、实施创新驱动和开展示范工程等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国企改革;创新;结构调整
在沈阳的经济构成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地位突出,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产业基础较好,关联性强,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依托。因此,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是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
一、沈阳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沈阳有国有企业177户,2014年产值2527.2亿元,占全市的18.0%;利税373.4亿元,占全市的32.8%;从业人员17.1万人,占全市的19.4%。随着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沈鼓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沈变集团等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沈阳机床集团的i5数控机床、北方重工集团用于隧道工程、电站和煤炭采掘的高端装备,沈鼓集团的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核电泵类产品等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领先优势。但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多数国有企业出现负增长,传统制造业技术设备老化、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等顽疾进一步凸显,我市正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稳增长的困难前所未有,国有企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二、沈阳国有企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沈阳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并不高,无论是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微观层面都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体制困境、市场困境和创新困境。
(一)体制困境
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沈阳国有企业虽已大多数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产权单一、国有股独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远远高于国内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40%的国有股比例。产权结构的相对单一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经营者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状态,一方面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运营仍有一些不合理的干预,企业社会包袱沉重,转型发展受到资金限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的守业思维,习惯于享受国家、省、市政策优惠,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管理模式仍具有明显的封闭烙印。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经济效益水平迅速下降。
(二)市场困境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传统产品占比大,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导致产能过剩、订单持续下降、市场需求萎缩等供给侧矛盾突显。调查数据显示,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和制造成本增加的影响,我市国有企业中反映订单不足和一般的企业占78%,人力成本增加企业占65%,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企业占31.7%。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化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
(三)能力困境
首先是产品成套和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由“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的转变。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企业虽然在石化、矿山、输配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套能力,但总体来说成套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没有工程设计、总承包资质,在国家大型工程中竞争不过大型央企;多数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人才及创新驱动力不足而导致设计、制造和加工能力薄弱,工艺(软件)和设备(硬件)配套水平欠佳。
其次是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沈阳虽然具有良好的技术和科研基础,但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产学研合作严重缺失。统计显示,沈阳企业大多选择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方式,自主研发比例约占58%,委托高校、科研单位研发的占7%,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占12%,平均每年只有7%—8%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
三、沈阳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加速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国企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真正成为区域振兴的带动者。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应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性负担,解决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责,建立起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既充分发挥国企的自主权。又保障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通过推进职业化经理人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的用人、薪酬机制,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次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实现国企绝对控制向相对控制的转化,确保国有产权的健康流转和非国有资本的决策权。鼓励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根据产业与资本的关联性进行股权转换和交叉持股,在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市场与相关制度的调节,促进民营企业的私人股、法人股等以一定比例进入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主体的多元性,激发其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国有企业发展动能转换
摆脱低端制造的发展模式,国有企业必须摒弃孤立、封闭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外部技术获取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创新。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大自身技术创新投入,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机构,以此为载体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内外部转化;其次,国有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对接,建设开放、共享的创客空间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知识交互效应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最后,有条件的国企还应该放眼全球,积极走出去,一方面精准定位,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或海外并购,获取国际领先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加速提升自身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三)开展示范工程,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步伐
面对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约束条件明显变化的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必须顺应制造服务化、智能化趋势,加快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一方面,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成套装备示范工程,重点领域产品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等,推进沈阳机床、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国有骨干企业提升重大装备的系统集成和配套的能力,不断拓展自主核心技术装备的应用领域,跻身国内外工程总包市场,加速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和国际承包商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促进大型国企主辅业务分离,强化核心业务能力,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服务内涵,与更多的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紧密依靠、共存共赢的联系,实现结构和流程的双优化。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鹏.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学科版,2015
[2] 孙蚌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5.3
关键词:国企改革;创新;结构调整
在沈阳的经济构成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地位突出,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产业基础较好,关联性强,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依托。因此,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是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
一、沈阳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沈阳有国有企业177户,2014年产值2527.2亿元,占全市的18.0%;利税373.4亿元,占全市的32.8%;从业人员17.1万人,占全市的19.4%。随着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沈鼓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沈变集团等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沈阳机床集团的i5数控机床、北方重工集团用于隧道工程、电站和煤炭采掘的高端装备,沈鼓集团的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核电泵类产品等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领先优势。但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多数国有企业出现负增长,传统制造业技术设备老化、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等顽疾进一步凸显,我市正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稳增长的困难前所未有,国有企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二、沈阳国有企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沈阳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并不高,无论是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微观层面都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体制困境、市场困境和创新困境。
(一)体制困境
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沈阳国有企业虽已大多数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产权单一、国有股独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远远高于国内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40%的国有股比例。产权结构的相对单一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经营者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状态,一方面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运营仍有一些不合理的干预,企业社会包袱沉重,转型发展受到资金限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的守业思维,习惯于享受国家、省、市政策优惠,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管理模式仍具有明显的封闭烙印。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经济效益水平迅速下降。
(二)市场困境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传统产品占比大,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导致产能过剩、订单持续下降、市场需求萎缩等供给侧矛盾突显。调查数据显示,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和制造成本增加的影响,我市国有企业中反映订单不足和一般的企业占78%,人力成本增加企业占65%,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企业占31.7%。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化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
(三)能力困境
首先是产品成套和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由“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的转变。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企业虽然在石化、矿山、输配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套能力,但总体来说成套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没有工程设计、总承包资质,在国家大型工程中竞争不过大型央企;多数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人才及创新驱动力不足而导致设计、制造和加工能力薄弱,工艺(软件)和设备(硬件)配套水平欠佳。
其次是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沈阳虽然具有良好的技术和科研基础,但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产学研合作严重缺失。统计显示,沈阳企业大多选择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方式,自主研发比例约占58%,委托高校、科研单位研发的占7%,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占12%,平均每年只有7%—8%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
三、沈阳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加速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国企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真正成为区域振兴的带动者。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应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性负担,解决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责,建立起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既充分发挥国企的自主权。又保障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通过推进职业化经理人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的用人、薪酬机制,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次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实现国企绝对控制向相对控制的转化,确保国有产权的健康流转和非国有资本的决策权。鼓励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根据产业与资本的关联性进行股权转换和交叉持股,在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市场与相关制度的调节,促进民营企业的私人股、法人股等以一定比例进入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主体的多元性,激发其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国有企业发展动能转换
摆脱低端制造的发展模式,国有企业必须摒弃孤立、封闭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外部技术获取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创新。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大自身技术创新投入,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机构,以此为载体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内外部转化;其次,国有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对接,建设开放、共享的创客空间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知识交互效应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最后,有条件的国企还应该放眼全球,积极走出去,一方面精准定位,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或海外并购,获取国际领先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加速提升自身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三)开展示范工程,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步伐
面对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约束条件明显变化的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必须顺应制造服务化、智能化趋势,加快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一方面,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成套装备示范工程,重点领域产品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等,推进沈阳机床、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国有骨干企业提升重大装备的系统集成和配套的能力,不断拓展自主核心技术装备的应用领域,跻身国内外工程总包市场,加速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和国际承包商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促进大型国企主辅业务分离,强化核心业务能力,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服务内涵,与更多的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紧密依靠、共存共赢的联系,实现结构和流程的双优化。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鹏.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学科版,2015
[2] 孙蚌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