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窑建盏
产出于建州府的黑釉茶盏而得名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在宋代兴起的“斗茶”风俗。宋代建州府出产的黑釉茶盏,被誉为“斗茶”最佳器皿。宋廷重臣蔡襄总结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在其撰写的《茶录》一书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用建盏饮茶斗茶的地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有了皇帝的代言,建盏便成为王公、大丞争相追寻的宝物,建窑也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将底足铭有“供御”“進琖”的建盏进贡朝廷。南宋时期“斗茶”之习风靡朝野,极大促进了黑釉建盏茶具生产的发展。南宋灭亡后,元朝马背民族饮茶习惯不同,建盏也因“斗茶”风俗的消失而沉寂。
1979年始省轻工研究所与建阳瓷厂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攻关小组,经过上百次试烧,终于烧制出一批仿古兔毫盏。在1981年3月召开的全国仿古黑釉建盏鉴定会上,经专家鉴定:这些兔毫斑仿古产品不仅形似,而且达到质似、神似的标准,标志着这一失传800多年的黑釉建盏终于在瓷坛上重现光彩。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窑产品有兔毫盏、油滴盏、曜變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建盏属于结晶釉,而油滴(鹧鸪斑)是最具代表建盏结晶体,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烧制油滴建盏的经验,浅析建盏油滴形成机理来论述其烧制工艺。
二、建盏油滴烧制的工艺流程
传统的建盏烧制工艺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油滴也一样本文总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做坯:选瓷土, 建窑建盏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此胎色深黑坚硬,含铁量高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有“铁胎”之称。作为油滴盏胚体原料,配比高岭土40-50%、红色黏土40-50%、田土20-30%、钾长石、草木灰若干,高岭土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南山村,富含铝、硅,红泥土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芦花坪含铁、硅,观察宋代建盏的标本断面,会发现胎体很黑,这是坯土含铁量高的一个表现,也是区分建盏和其他窑口仿盏的重要依据。较大比例的加入红泥就是要提高胚体的含铁量也为后期建盏外观着色以及晶体产生及分布起到作用。
地域取材。建盏是具备国家定义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遗产名录中标明:区域:南平;类别:传统技艺。所以,建盏材料需要取自当地,区域外资源不及也。
瓷土干燥后粉碎按比例配制,加水淘洗过80-100目网得泥浆。陈腐3天后装布袋沥水,等泥浆形成块状取出练泥成型再放在室内包起来,继续陈腐15天进行手工揉泥排出气体增加柔韧性可塑性。拉坯成型、阴干、修坯、晾干、生坯放入电窑炉内素烧,经过2h,窑炉温度从常温升到200℃,此阶段炉门为半开状态,利于水分以排出;然后闭合炉门,再经过4h,窑炉温度升到600℃,停炉,自然冷却取出,剔除变形开裂坯、好的坯清洗除尘备用。
2.制釉:选釉果,釉矿石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南林村红麻石,红麻石含石英和钠长石,含铁6-8%左右,熔点1320℃。精选、粉碎后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石灰石、水,研磨5-8h成釉浆。
建盏一般都以手拿住胎足浸泡方式上釉又是正烧,所以胎足不上釉外壁只施半釉,给在窑内高温下流动的釉留下空间,不至于一下流到底部产生粘窑,而刻意露出一截不施釉的部分,称露胎。若釉流动性不大,就形成一圈不规则的聚釉。若恰到好处流成一滴珠狀,有欲坠之势,就成挂釉,也就是咱们俗称的“釉泪’,若挂釉的位置恰好,形状又垂坠欲滴,是极具玄妙之美的”。现代烧制的建盏仍然坚持古法。但若施釉过厚,或温度太高、烧制时间太久,釉水会流到盏底,将建盏和垫片或匣钵粘住即为废品。
3.装窑烧制建盏:
现代建盏的烧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电窑炉电烧,通过电控箱来控制加热棒工作进而控制炉内温度,温度稳定容易控制斑纹,成品较高;二是汽窑,通过气体燃烧产生热能,适合烧兔毫与单色釉;另一种是龙窑柴烧,需要耗费大量木材人工和时间,成品率低斑纹不好控制。本文以电窑为例。
电窑现代烧制,每窑一般三层,每层烧9公分建盏3-6个。用温控箱设置烧成制度,前期.快烧0-600℃烧制2-3h,150℃时关紧炉门排出水汽起到保护窑炉作用,600-1000℃烧制3-4h,1000-1330℃烧制4-5h,1330℃保温1h。
三、油滴形成机理
当烧成温度达到时,经保温1h后釉料充分熔融,釉面呈现出硅、铝、铁液相分离。此时通过反原口投入还原媒介油柴(老松树的根茎),迅速堵住反原口。油柴进入高温达1330℃左右的炉膛,燃点已达到,亚封闭炉膛里的少量氧气迅速被油柴用于燃烧,瞬间整个炉膛缺氧,来不及燃尽的油柴产生大量的黑色气体(一氧化碳),即产生反原气体。油柴的大小多少决定了产生反原气体持续时间,期间黑色气体迅速的产生整个炉膛已经装不下了,气体拼命的寻找炉膛的空隙向外冒显然赶不上产生气体的速度。如此炉膛产生了室内气体高压、缺氧,气氛好的炉膛还能听到炉膛内有空爆的声音,油柴中含有大量的松节油也以汽化形态弥漫着整个炉膛有经验的烧盏师傅会发现它是淡黄色的。松节油可燃性很高它仍然在不断的寻找可燃气体,此时只有建盏胚体与釉含有氧化气体尤其是三氧化铁。因建盏是露胎透气性好,在高气压作用下一氧化碳轻松进入胎体,促使胎体与釉层的氧气及其他气体向盏外壁排放。又因釉面外层粘稠度高釉面形成许多气泡,油柴产生的烟含有烟粒不规则的落在气泡上促使气泡破裂,氧气排出盏外燃烧,液相分离的铁离子因压力跟随气泡的破裂到达釉面,油滴即初步形成。油柴燃尽后再次投入油柴重复上述原理,原气泡破裂处不再产生气泡则直接因压力与气体排出再次将铁离子带到釉面使油滴1+1+1...长大,又因高釉面流动而扩大油滴面,油滴大小取决于胎体与釉的含铁量,所以长大也有极限的。油滴的大小与疏密程度也可以因釉料配比的粘稠度控制,粘稠度低的釉,气泡产生的密集气泡也小,油滴自然小分布也密集;粘稠度高的气泡不容易破还会几个小气泡合并成大气泡所以气泡数量也少,油滴大而分布较疏。关闭电源,窑炉进入快速降温釉面硅凝结成玻璃质釉面,液态铁离子冷凝成铁结晶,油滴形成。
反原气体黑色一氧化碳的另一作用给建盏反原着色,胎底的黑色、釉面的五彩、油滴的七彩都是建盏所含的金属铁、铝等元素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与一氧化碳重反原后经轻微氧化后产生的氧化色彩效果。
因建窑建盏油滴的形态与产生绝大部分取决于建盏反原后产生的气泡,所以本文总结建窑建盏油滴的形成机理为气泡原理,与华北油滴等其他结晶釉的浮萍机理不同。
四、结语
建盏是我国陶瓷业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建盏的烧制工艺复杂,对制备工艺参数非常敏感,每个工艺步骤或工艺参数很小范围变化也会对建盏最终产品的外观等特性造成很大影响,本人烧制建盏十多年过程中,不断实践探寻,并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分析,总结一些数据与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在众多的建盏爱好者的参与下终将揭开建盏千年来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魏宝华,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工艺美术师,2003年师从陆金喜大师。作者十多年来致力摸索研究烧制建盏,并获得许多奖项以及荣誉。
产出于建州府的黑釉茶盏而得名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在宋代兴起的“斗茶”风俗。宋代建州府出产的黑釉茶盏,被誉为“斗茶”最佳器皿。宋廷重臣蔡襄总结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在其撰写的《茶录》一书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用建盏饮茶斗茶的地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有了皇帝的代言,建盏便成为王公、大丞争相追寻的宝物,建窑也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将底足铭有“供御”“進琖”的建盏进贡朝廷。南宋时期“斗茶”之习风靡朝野,极大促进了黑釉建盏茶具生产的发展。南宋灭亡后,元朝马背民族饮茶习惯不同,建盏也因“斗茶”风俗的消失而沉寂。
1979年始省轻工研究所与建阳瓷厂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攻关小组,经过上百次试烧,终于烧制出一批仿古兔毫盏。在1981年3月召开的全国仿古黑釉建盏鉴定会上,经专家鉴定:这些兔毫斑仿古产品不仅形似,而且达到质似、神似的标准,标志着这一失传800多年的黑釉建盏终于在瓷坛上重现光彩。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窑产品有兔毫盏、油滴盏、曜變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建盏属于结晶釉,而油滴(鹧鸪斑)是最具代表建盏结晶体,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烧制油滴建盏的经验,浅析建盏油滴形成机理来论述其烧制工艺。
二、建盏油滴烧制的工艺流程
传统的建盏烧制工艺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油滴也一样本文总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做坯:选瓷土, 建窑建盏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此胎色深黑坚硬,含铁量高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有“铁胎”之称。作为油滴盏胚体原料,配比高岭土40-50%、红色黏土40-50%、田土20-30%、钾长石、草木灰若干,高岭土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南山村,富含铝、硅,红泥土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芦花坪含铁、硅,观察宋代建盏的标本断面,会发现胎体很黑,这是坯土含铁量高的一个表现,也是区分建盏和其他窑口仿盏的重要依据。较大比例的加入红泥就是要提高胚体的含铁量也为后期建盏外观着色以及晶体产生及分布起到作用。
地域取材。建盏是具备国家定义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遗产名录中标明:区域:南平;类别:传统技艺。所以,建盏材料需要取自当地,区域外资源不及也。
瓷土干燥后粉碎按比例配制,加水淘洗过80-100目网得泥浆。陈腐3天后装布袋沥水,等泥浆形成块状取出练泥成型再放在室内包起来,继续陈腐15天进行手工揉泥排出气体增加柔韧性可塑性。拉坯成型、阴干、修坯、晾干、生坯放入电窑炉内素烧,经过2h,窑炉温度从常温升到200℃,此阶段炉门为半开状态,利于水分以排出;然后闭合炉门,再经过4h,窑炉温度升到600℃,停炉,自然冷却取出,剔除变形开裂坯、好的坯清洗除尘备用。
2.制釉:选釉果,釉矿石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南林村红麻石,红麻石含石英和钠长石,含铁6-8%左右,熔点1320℃。精选、粉碎后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石灰石、水,研磨5-8h成釉浆。
建盏一般都以手拿住胎足浸泡方式上釉又是正烧,所以胎足不上釉外壁只施半釉,给在窑内高温下流动的釉留下空间,不至于一下流到底部产生粘窑,而刻意露出一截不施釉的部分,称露胎。若釉流动性不大,就形成一圈不规则的聚釉。若恰到好处流成一滴珠狀,有欲坠之势,就成挂釉,也就是咱们俗称的“釉泪’,若挂釉的位置恰好,形状又垂坠欲滴,是极具玄妙之美的”。现代烧制的建盏仍然坚持古法。但若施釉过厚,或温度太高、烧制时间太久,釉水会流到盏底,将建盏和垫片或匣钵粘住即为废品。
3.装窑烧制建盏:
现代建盏的烧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电窑炉电烧,通过电控箱来控制加热棒工作进而控制炉内温度,温度稳定容易控制斑纹,成品较高;二是汽窑,通过气体燃烧产生热能,适合烧兔毫与单色釉;另一种是龙窑柴烧,需要耗费大量木材人工和时间,成品率低斑纹不好控制。本文以电窑为例。
电窑现代烧制,每窑一般三层,每层烧9公分建盏3-6个。用温控箱设置烧成制度,前期.快烧0-600℃烧制2-3h,150℃时关紧炉门排出水汽起到保护窑炉作用,600-1000℃烧制3-4h,1000-1330℃烧制4-5h,1330℃保温1h。
三、油滴形成机理
当烧成温度达到时,经保温1h后釉料充分熔融,釉面呈现出硅、铝、铁液相分离。此时通过反原口投入还原媒介油柴(老松树的根茎),迅速堵住反原口。油柴进入高温达1330℃左右的炉膛,燃点已达到,亚封闭炉膛里的少量氧气迅速被油柴用于燃烧,瞬间整个炉膛缺氧,来不及燃尽的油柴产生大量的黑色气体(一氧化碳),即产生反原气体。油柴的大小多少决定了产生反原气体持续时间,期间黑色气体迅速的产生整个炉膛已经装不下了,气体拼命的寻找炉膛的空隙向外冒显然赶不上产生气体的速度。如此炉膛产生了室内气体高压、缺氧,气氛好的炉膛还能听到炉膛内有空爆的声音,油柴中含有大量的松节油也以汽化形态弥漫着整个炉膛有经验的烧盏师傅会发现它是淡黄色的。松节油可燃性很高它仍然在不断的寻找可燃气体,此时只有建盏胚体与釉含有氧化气体尤其是三氧化铁。因建盏是露胎透气性好,在高气压作用下一氧化碳轻松进入胎体,促使胎体与釉层的氧气及其他气体向盏外壁排放。又因釉面外层粘稠度高釉面形成许多气泡,油柴产生的烟含有烟粒不规则的落在气泡上促使气泡破裂,氧气排出盏外燃烧,液相分离的铁离子因压力跟随气泡的破裂到达釉面,油滴即初步形成。油柴燃尽后再次投入油柴重复上述原理,原气泡破裂处不再产生气泡则直接因压力与气体排出再次将铁离子带到釉面使油滴1+1+1...长大,又因高釉面流动而扩大油滴面,油滴大小取决于胎体与釉的含铁量,所以长大也有极限的。油滴的大小与疏密程度也可以因釉料配比的粘稠度控制,粘稠度低的釉,气泡产生的密集气泡也小,油滴自然小分布也密集;粘稠度高的气泡不容易破还会几个小气泡合并成大气泡所以气泡数量也少,油滴大而分布较疏。关闭电源,窑炉进入快速降温釉面硅凝结成玻璃质釉面,液态铁离子冷凝成铁结晶,油滴形成。
反原气体黑色一氧化碳的另一作用给建盏反原着色,胎底的黑色、釉面的五彩、油滴的七彩都是建盏所含的金属铁、铝等元素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与一氧化碳重反原后经轻微氧化后产生的氧化色彩效果。
因建窑建盏油滴的形态与产生绝大部分取决于建盏反原后产生的气泡,所以本文总结建窑建盏油滴的形成机理为气泡原理,与华北油滴等其他结晶釉的浮萍机理不同。
四、结语
建盏是我国陶瓷业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建盏的烧制工艺复杂,对制备工艺参数非常敏感,每个工艺步骤或工艺参数很小范围变化也会对建盏最终产品的外观等特性造成很大影响,本人烧制建盏十多年过程中,不断实践探寻,并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分析,总结一些数据与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在众多的建盏爱好者的参与下终将揭开建盏千年来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魏宝华,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工艺美术师,2003年师从陆金喜大师。作者十多年来致力摸索研究烧制建盏,并获得许多奖项以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