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程”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隽秀繁华姑苏吴中,挹太湖而山清水秀。吴中教育人,近年来在“课改”及“课改”落地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能否创生这样的一些课程,可以在校外实施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获得答案的,同时课程内容又是学生喜爱的等,我们姑且把满足以上要求的这一类校本课程称之为“行走课程”。苏州市吴中区的部分学校组成联盟,在创生“行走课程”之路上,做了近四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她是传授人类已有知识或思想结晶的载体,还在于她的育人功能。历次课改主要实现了“四个转变”: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有“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构性”到“结构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相应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在忠实于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依托地方资源和师资特点,创生属于自己学校师生共有的地方课程、校本課程,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更好地完成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多元课程的共存,从本质上讲改变或改善了教育生态、学习生态。“生态”一次源于希腊语境,意思是指家与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本文拟在基于我区近年来对研学项目改进的实践基础上,探讨创生“行走课程”的地方路径。
  “行走课程”的实施时空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因此课程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创生“行走课程”,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课程目标更具开放性。所谓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就是说,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这些目标指向在不同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除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达到的知识目标也是开放的。
  2.课程内容更具综合性和弹性。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需根据已有学科知识,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和主题,自主选择不同的研学组。
  3.课程组织更具合作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
  4.课程评价更具过程性。在课程评价中,不适宜运用目标评价,而应该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样,行走课程的评价就具有了过程性的特点。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行走课程的实施时空受限,时间以不超过2天为宜,空间以不出大市范围为好。家乡的山水、历史、风俗、产业等都可以创生为“行走课程”。吴中区部分联盟学校立足区情,经过几年的“打磨”,走出了“行走课程”创生的“三部曲”:
  一是挖掘资源,建设基地。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可供利用的资源很多,但我校通过对资源的对比、统整,建成了10个相关的课程基地,并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太湖”为中心:西山明月湾——著名的古村落,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美丽家乡的最好教材;旺山——美丽乡村的典范,坐落其间的水土保持展示馆、自来水加工厂,能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湖”的情感;胥口——古吴越遗址,留存的胥王庙与苏州民俗博物馆又形成一个链接,是对学生进行吴地民俗教育的范本。第二类以“名山”为依托:吴中名山穹窿山,被誉为天下第一智慧山,山下驻苏各军营、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绝好资源。第三类以“体验站”为窗口:苏州市“家在苏州·e路成长” 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内的科沃斯创想机器人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天文台等,是站校衔接,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便利资源。
  二是确立主题,设计课程。先确立鲜明的研学主题,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相关的学科内容,精心设计4个行走课程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太湖之旅”:访幸福山村,看小康果农;访生态山村,看宜居生活;探生态旅游,享农家之乐,从中让学生感受美丽太湖,幸福吴中,激发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智慧之旅”:循孙武足迹,登智慧之山;查草本植物,品当地特产。让学生充分感受孙子兵法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红色之旅”:游冲山故地,怀抗战英雄;走进军营,塑强军梦想。让学生探部队生活,寻英雄足迹,扬革命精神,激发他们“少年强,则国强”的斗志。“科技之旅”:观影对话,穿历史长廊;互动体验,与机器人共舞。让学生领略机器人的奇妙世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三是加强导服,培训师生。为提升研学效果,在制订行走课程、落实研学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对研学导师、学生骨干进行培训。在这一 过程中,要明确定位,教师为辅,引领研学的进程,学生为主,开展各项研学活动。对于承担计划、组织、实施、评估任务的导师来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七种角色,才能让课程得以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收益。这“七种角色”分别是观察者、记录者、组织者、呵护者、传道者、示范者和矫正者。不同的角色有着不一样的工作要求,研学导师应该适时切换。就学生而言,有两点必须得以强调,一是以完成研学任务为主,二是要呈现出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的状态、良好品格的提升。
  定基地,定课程,定导师的“三定”,才能有效保证“行走课程”的实施。 与此同时 ,“行走课程”的有效实施,极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架构,满足了学生品格提升的需求,突破了学习生态的固有思维。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阅读、写作、听说中,阅读是基础。那些善于阅读的人,能从各种阅读材料中学习,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可见,如果没有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和生活就像花朵失去了滋润的空气和水,就不能开出娇嫩的花朵。今天,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和让阅读的“三分钟热度”在旷日持久的学龄阶段有效延续,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知其所需,供其所求  在阅
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移动学习逐渐发展的趋势下,微课成为现阶段教师和学校研究的热点。在针对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微课的利用对提高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本文根据微课的特点,浅谈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对如何将微课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具体措施。  21世纪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时代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的灵魂,对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要为社会培养怎么样的孩子。通过反复思考论证,我园将园所文化理念定位为:共享有规则的创意生活。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梳理了合作性、平等性、规则性、创意性、生活性这几个特征,并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  我园自办园以来,一直以围棋教育为主要特色,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内容是“围棋文化引领下的幼儿园实践研究”。
期刊
文章就图书编辑如何策划畅销图书的视角,从读者需求、阅读倾向、市场运作、把握时机性等方面论述了策划畅销图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分析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把握读者心理需求
本文阐述了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的重要性, 对优化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拓服务模式等方面做了探讨,提出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实现期刊本身价值的途径.
基于Web的网上答疑系统是网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网上答疑系统的特点、功能及其设计与实现,并介绍了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