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25年前吕梁“拍卖四荒”的改革举措享誉全国一样,如今,吕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再次引起全国关注。前不久,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连日来,笔者深入当地脱贫攻坚战场,亲身体会了这场关于生态与生计的辩证。
绿了山包 鼓了钱包
最近,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出了个新鲜事儿——
67岁的贾引明娶了新媳妇儿。这事儿不光村里人感到意外,老贾自己也说“就跟做梦一般”。老贾的“造化”得益于政府主导的购买式造林政策。岚县创新机制,将生态治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积极鼓励贫困户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式和合作式等多种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大地增绿的新路子。
“过去造林协调土地难、实施项目难,现在老百姓自主加入合作社,自主购买苗木栽植管护,由林业部门验收回购林地,群众收益不错,积极性很高。”界河口镇党委书记尹元生对购买式造林赞不绝口。
马兰柱是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政府的帮扶下,加入了会里村成立的“林得财”造林合作社,成了一名专业种树社员。
老马说:“今年签了3000亩,加上去年的1000亩,总共4000亩。人工投入每亩420元,3年后,国家验收购买,每亩550元。我们能赚90多万元,每家就能分2万多元。”
同村的张栓迎老人接过话茬说,现在他一个月种树的工资是3000多块钱。以前土里刨食,一年的收入也就这么多。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也算了一笔账:“购买式造林可以使群众至少获得六方面的收入。一是增加了育苗收入;二是增加了栽树劳务收入;三是获得了国家生态补偿;四是增加了林地管护收入;五是可以参与造林合作社利润分红;六是还可获得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收入。”
岚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吕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增绿”变“增收”的重大创新。眼下,这一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笔者向林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吕梁共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08个,吸纳贫困社员1.8万人。今年春季全市已有867个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担造林任务74.67万亩,涉及贫困社员18079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在吕梁,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市政府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项工程,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互促双赢。
人退绿进 村出林入
吕梁山地面积占到91.8%,山庄窝铺散落在千沟万壑。实施必要的易地扶贫搬迁,才能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
在推进整村搬迁工作中,吕梁贯彻“精准方略”,确定了1049个贫困自然村,首批启动647个。以小村并大村、中心集鎮安置、依托县城和园区周边安置3种模式为主,与搬迁户签订拆除、复垦、利用等协议,提供统一贷款并为贫困人口每人补助2.5万元、同步搬迁人口每人补助1.7万元,鼓励整村搬迁。同时,对旧村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人退绿进、村出林入。目前,这一模式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临县城庄镇实施5个自然村整村搬迁,275户692人在镇上集中安置,旧村已复垦绿化2400亩,新村建起大棚40亩、特色林果380亩,就近就业110人,解决了搬迁户后顾之忧。
吕梁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去年以来,吕梁市按照规划、筹资、施工、管理、经营五统一,实行建设、结算两集中,建设133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让405个贫困村和1.9万深度贫困人口受益,户均获得3000元收入。为把光伏与脱贫结合得更紧密,吕梁积极探索收入分配新机制,将光伏产业的投入及收益量化折股村集体,40%收益归村集体,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增强了服务贫困人口的能力;60%收益帮扶贫困户,主要是补贴或支付卫生清洁、日间照料等公益服务报酬。
同时,吕梁合理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电站,推进了生态修复治理。依托光伏电站,还因地制宜发展了中药材、特色农牧产品,增加贫困群众的经营性收入。
让“四荒”彻底退出“吕梁字典”
荒山荒坡荒地荒沟,俗称“四荒”。4年之后,这个词汇将彻底退出“吕梁字典”。
2016年9月27日,吕梁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吕梁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五年内吕梁将告别荒山荒坡荒地荒沟。当年10月中旬开始,吕梁消灭“四荒”战役全面摆开。去冬今春,13个县(市、区)主城区可视山体5万亩荒山已经全部绿化,一次成林;在未来的4年内,全境400万亩宜林地全部绿化。
吕梁山西麓的石楼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18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小沟道就有5700余条,73%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面对恶劣环境,石楼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发展理念,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石楼人“种树种到山尖尖,植绿植到天边边”。他们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构建起一条条红枣林带,一条条针阔、核桃、用材经济林带,一条条针灌杏混交林带。
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说,发展生态环保,推动生态扶贫,关键是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造林绿化思路,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四项工程,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互促双赢。通过创新机制保护修复生态,大力推进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组建脱贫造林护林合作社,积极发展“林药菌禽蜂”等特色功能性产品,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推动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吕梁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在一个战场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战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
绿了山包 鼓了钱包
最近,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出了个新鲜事儿——
67岁的贾引明娶了新媳妇儿。这事儿不光村里人感到意外,老贾自己也说“就跟做梦一般”。老贾的“造化”得益于政府主导的购买式造林政策。岚县创新机制,将生态治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积极鼓励贫困户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式和合作式等多种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大地增绿的新路子。
“过去造林协调土地难、实施项目难,现在老百姓自主加入合作社,自主购买苗木栽植管护,由林业部门验收回购林地,群众收益不错,积极性很高。”界河口镇党委书记尹元生对购买式造林赞不绝口。
马兰柱是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政府的帮扶下,加入了会里村成立的“林得财”造林合作社,成了一名专业种树社员。
老马说:“今年签了3000亩,加上去年的1000亩,总共4000亩。人工投入每亩420元,3年后,国家验收购买,每亩550元。我们能赚90多万元,每家就能分2万多元。”
同村的张栓迎老人接过话茬说,现在他一个月种树的工资是3000多块钱。以前土里刨食,一年的收入也就这么多。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也算了一笔账:“购买式造林可以使群众至少获得六方面的收入。一是增加了育苗收入;二是增加了栽树劳务收入;三是获得了国家生态补偿;四是增加了林地管护收入;五是可以参与造林合作社利润分红;六是还可获得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收入。”
岚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吕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增绿”变“增收”的重大创新。眼下,这一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笔者向林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吕梁共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08个,吸纳贫困社员1.8万人。今年春季全市已有867个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担造林任务74.67万亩,涉及贫困社员18079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在吕梁,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市政府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项工程,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互促双赢。
人退绿进 村出林入
吕梁山地面积占到91.8%,山庄窝铺散落在千沟万壑。实施必要的易地扶贫搬迁,才能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
在推进整村搬迁工作中,吕梁贯彻“精准方略”,确定了1049个贫困自然村,首批启动647个。以小村并大村、中心集鎮安置、依托县城和园区周边安置3种模式为主,与搬迁户签订拆除、复垦、利用等协议,提供统一贷款并为贫困人口每人补助2.5万元、同步搬迁人口每人补助1.7万元,鼓励整村搬迁。同时,对旧村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人退绿进、村出林入。目前,这一模式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临县城庄镇实施5个自然村整村搬迁,275户692人在镇上集中安置,旧村已复垦绿化2400亩,新村建起大棚40亩、特色林果380亩,就近就业110人,解决了搬迁户后顾之忧。
吕梁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去年以来,吕梁市按照规划、筹资、施工、管理、经营五统一,实行建设、结算两集中,建设133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让405个贫困村和1.9万深度贫困人口受益,户均获得3000元收入。为把光伏与脱贫结合得更紧密,吕梁积极探索收入分配新机制,将光伏产业的投入及收益量化折股村集体,40%收益归村集体,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增强了服务贫困人口的能力;60%收益帮扶贫困户,主要是补贴或支付卫生清洁、日间照料等公益服务报酬。
同时,吕梁合理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电站,推进了生态修复治理。依托光伏电站,还因地制宜发展了中药材、特色农牧产品,增加贫困群众的经营性收入。
让“四荒”彻底退出“吕梁字典”
荒山荒坡荒地荒沟,俗称“四荒”。4年之后,这个词汇将彻底退出“吕梁字典”。
2016年9月27日,吕梁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吕梁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五年内吕梁将告别荒山荒坡荒地荒沟。当年10月中旬开始,吕梁消灭“四荒”战役全面摆开。去冬今春,13个县(市、区)主城区可视山体5万亩荒山已经全部绿化,一次成林;在未来的4年内,全境400万亩宜林地全部绿化。
吕梁山西麓的石楼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18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小沟道就有5700余条,73%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面对恶劣环境,石楼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发展理念,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石楼人“种树种到山尖尖,植绿植到天边边”。他们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构建起一条条红枣林带,一条条针阔、核桃、用材经济林带,一条条针灌杏混交林带。
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说,发展生态环保,推动生态扶贫,关键是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造林绿化思路,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四项工程,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互促双赢。通过创新机制保护修复生态,大力推进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组建脱贫造林护林合作社,积极发展“林药菌禽蜂”等特色功能性产品,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推动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吕梁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在一个战场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战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