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明炉提梁”的造型审美和文化内涵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屹立在蜀山南麓的東坡书院至今书声琅琅,在东坡小学就读的孩子们把薪火相传的希望延续下来,前来慕名参观的游客也在此感受到了“东坡提梁壶”的艺术魅力,也体会到了紫砂对于这座小城的影响。明代香炉在中国历史上来看,也为后来的艺术审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流畅的线条、简约大气的设计,让我情不自禁地把它融入紫砂艺术之中。紫砂作品“明炉提梁壶”正是把金属器的特征和提梁的设计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细节的处理突出明炉的层次感,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感受,同时用提梁的形态提升了整体的空间,这两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明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紫砂抽象的演绎,把我们带进了明代的生活美学和历史传奇之中。
  关键词  紫砂壶;明炉提梁;造型审美;文化内涵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赞美宜兴紫砂泥料的千古绝句。文中的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紫砂泥料独一无二的原产地。也正是因为泥料的稀缺性,使得紫砂壶在我们普通的茶友看来充满了神秘感,加之拍卖市场上的紫砂壶有的价值连城,让人望而生畏,于是都想来宜兴一探究竟。正如同数百年前的苏东坡一样,在几次登临宜兴之后,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感叹,于是自然而然的金沙泉、紫笋茶和紫砂陶就成为了坡公的最爱。如今,屹立在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依然书声琅琅,在东坡小学就读的孩子们把薪火相传的希望延续下来,前来慕名参观的游客也在此感受到了“东坡提梁壶”的艺术魅力,也体会到了紫砂对于这座小城的影响。
  1  紫砂壶“明炉提梁”的造型审美
   紫砂作品“明炉提梁壶”(见图1)顾名思义,可以看作是金属器和紫砂器的一次完美结合。它把明代香炉的造型设计和紫砂提梁的元素融合起来,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又充满着艺术想象空间的紫砂作品,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和创造性。此壶壶身如同香炉一般圆润饱满,层次感十足,壶底置小足,细节的处理特别到位,还有着细细的线条装饰其上,明针的技艺也是非常扎实,使得壶身焕发出如同金属一般的质感和光泽;壶嘴向上昂起,出水非常爽利,肩部和腹部的过渡堪称完美;壶盖隆起,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的壶钮则采用了如意的样式,又像一个明代的案桌一般巧妙,灵动传神又实用大气;此壶的提梁设计也是颇具明代风格,在简约之中流露出几分庄严,如同明代的帽子一般高耸,营造出虚实结合、挺拔清逸的艺术风格,令人观之颇受启发。在创作和设计这件作品的时候,对于明代的香炉有着执着的着迷,明代香炉在中国历史上来看,也为后来的艺术审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流畅的线条、简约大气的设计,让我情不自禁地把它融入紫砂艺术之中。这件紫砂作品“明炉提梁壶”正是把金属器的特征和提梁的手法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细节的处理突出明炉的层次感,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感受,同时用提梁的形态提升了整体的空间,这两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明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紫砂抽象的演绎,把我们带进了明代的生活美学和历史传奇之中。
  2  紫砂壶“明炉提梁”的文化内涵
   在经过了元代的多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在中国历史之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经济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南方,特别是在苏州一带,手工业作坊开始兴起,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下,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也达到了一定的巅峰,江南文化应运而生,在以江南园林、苏作家具等为代表的艺术形式中,文人雅士们在鱼米之乡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华。香炉在明代发展成为一种清供的把玩,在书桌案头摆放,已经脱离了用来焚香的一种功能,成为了文人精神的寄托和向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香炉的造型给紫砂壶的设计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参考元素。提梁,作为紫砂壶最为初始的形态,目前出土最早的“吴经提梁壶”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提梁壶”最初的作用是煮水,方便于提握,后来随着饮茶方式的转变,端把造型越来越多,但是“提梁壶”在坡公的传奇故事影响之下,受到了壶友们的广泛青睐,于是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明炉提梁壶”恰恰把这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完美地融合起来,通过作者精湛的紫砂传统技艺,能够把自己脑海之中的奇思妙想完全地付诸于实践,才能够制作出如此精妙绝伦、气韵生动的紫砂艺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用这样的一把紫砂壶喝茶品茗或者陈列起来欣赏雅玩,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仅仅可以品味到玉液琼浆的徐徐清香,更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传奇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  结  语
   相对于我们对于紫砂艺术的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展示的形式才是真正的源头,也是紫砂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紫砂之所以独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我们国人寄托其中的精神世界。在今天,紫砂已经成为了江南宜兴这座小城的标志和名片,一代代的紫砂艺人不忘初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带来了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作品,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启迪着我们不断地砥砺前行。
  参 考 文 献
  [1]吴季舟.浅论明代紫砂器发展中的人文因素[J].江苏陶瓷,2008(1):4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宜兴紫砂匠人的辛勤耕耘之下,紫砂行业已经具有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和规范體系,紫砂壶也成为了我们广大茶友最为熟悉的茶具,以其良好的实用性与观赏性赢得了壶友们的青睐,宜兴已经成为了许多紫砂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他们在这里把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也投入到紫砂艺术之中,共同促进了紫砂行业的进步和繁荣。从整体上来看这件作品“秋水壶”,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亭亭玉立的姿态,各元素的起承转合也非常的巧妙,很好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宜兴紫砂壶自北宋发展至今,已经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它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一体,给人以独特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壶“祥云追月”以祥云的主题表达出传统吉祥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巧妙的造型表现出优雅自在、吉祥美好的意境,耐人寻味。  关键词 紫砂壶;祥云追月;造型装饰;艺术情趣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
摘 要 紫砂雅器作为紫砂文化之中的重要部分,融合了紫砂制作技艺、书画陶刻装饰、泥绘彩绘装饰等等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成为了全国艺术家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很重要的载体之一。正是通过紫砂雅器,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让紫砂从实用器升华成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品,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四方瓶,器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了现代的艺术审美,上面的陶刻装饰分别用书法、绘画的形式赋予了
摘 要 紫砂艺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演绎,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反复锤炼并进行了艺术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意境,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瑰宝。发展至今,紫砂壶已经不单单是作为饮茶使用的器具,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紫砂壶的形态是否优美、品质是否上佳以及韵味是否深厚等。与紫砂制作工艺一起提升的还有人们的艺术品味,人们对紫砂艺术已经从实用性的简单要求上升到了艺术性的审美要求。本文主要以紫砂“中华器
摘 要 文化的传承是由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生活习惯改变就可能带来一个社会绝大的变化,许多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就伴随着一样样物品的失落而变得越来越遥远。紫砂艺术创作传承中国文化,“称心如意壶”即是从当下逐渐退出生活的老杆秤为着眼点,创作出了一件带有浓郁传统文化艺术风味的紫砂壶艺作品。  关键词 紫砂;老杆秤;造型;装饰工艺;文化   在传统紫砂壶造型中,有一把“秦权壶”,其
摘 要 宜兴现在最引以为傲的特产是被称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之中,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艺术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采用了经典八方的方器形态设计,通过线面的完美结合和陶刻装饰的辅助,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效果,彰显出作者对于紫砂技艺的坚持和审美追求。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不仅把紫砂艺术方器制作的经典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从细节的
摘 要 在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陶刻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装饰手法,“曼生十八式”上面的铭文至今依然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哲理的思考。在后来随着紫砂壶的普及和爱屋及乌,紫砂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之外,逐渐成为了一种彰显人们艺术品味和凸显情感的重要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踏雪寻梅”赏瓶,是一件难得的人文雅器,既可以用来盛放书
摘 要 紫砂壶的滥觞之际,正是古人的饮茶方式从煮茶到泡茶的转变时期,在文人雅士们的大力宣传和推波助澜之下,紫砂壶逐渐地流行开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规范,为之后紫砂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紫砂作品“竹韵壶”是一把比较简约的花器形态,以竹入壶,线条流畅、格调清新,作者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创作之中,巧妙地把紫砂花器的技法和实用性完美地融合起来,展示了高超的紫砂制作技艺水准和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