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词语呢? 让学生查字典,将上面的解释抄下来,或者老师用抽象的词语下一个定义,这些对于知识结构不全面,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的儿童来说,其效果并不见得好,理解词语应因文而异,灵活多样,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理解方法,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层层深入 理解词语
对于那些较难理解又有引申义的成语,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例如《新型玻璃》中“安然无恙”一词。讲解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知道“恙”指疾病,接着学生自悟“无恙”指没有疾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出“安然无恙”的意思是很平安,没有疾病。最后教师顺势点拨:“这里是指玻璃没有疾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学生争着答,“是指玻璃完好,没有破碎。”至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理解了“安然无恙”的本义及喻义。
二、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告诉了我们又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如在讲解《马背上的小红军》中“疲惫”一词,先让学生把前后文读一读,教师重点指出“长时间”“常常忍饥挨饿”“掉队了”“慢慢地朝前走着”这些词句。“长时间”行军,“常常忍饥挨饿”是造成疲惫的原因,“掉队了”“慢慢地朝前走着”是疲惫的具体表现,这些与疲惫相关联的语言环境对于理解疲憊起到了重要的暗示作用,学生通过朗读上下文,便会很容易的理解到“疲惫”的意思了。再如讲解《鸟的天堂》一课中“应接不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应接不暇?学生找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好了,现在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应接不暇的意思。不需查字典,背词义。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三、借助情景,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准确地直接“转译”,这就得借助词语特有的意境理解字义。如《月光曲》中“幽静”一词,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伴着清幽的月光曲,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教师叙述: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我们漫步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道路两旁树木茂盛,时而有一两声鸟的梦呓,从一个茅屋里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把学生带到“幽静”的意境中去体会词语的意思。再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在情景中,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不知不觉就理解了词语。
四、分析词素,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如从分析词素入手理解词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珊迪》一课中“目不转睛”一词。抓住“睛”与“转”来理解词语。“睛”指的是眼睛,“转”是转动的意思,那目不转睛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五、换词比较,理解词语
如《月光曲》中“静寂”一词,学生都知道是静的意思,这是浅层次的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换词练习。学生可能会把它换为“安静”“宁静”“静悄悄”等,教师引导:课文为什么用寂静而不用其他词呢?接着帮助学生辨析比较这些词语:宁静静得优美;安静多指一般的静;静悄悄多用于口语;而静寂不仅非常静还静得有点孤独。在换词中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对文章的感受。
六、借助图片 理解词语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展示图片、观察画面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词语。如《观潮》一课中“水天相接”一词。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再让学生指出水和天相接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脑海里已有了鲜明的图像,“水天相接”的意思也就了然于胸了。
七、动作演示,理解词语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惊弓之鸟》中“拉弦”一词,讲解时让学生做一做拉弦的动作:左手伸直如执弓,右手弯曲向后猛拉,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拉弦”的意思了。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八、反义对照 理解词语
运用反义对照的方法,能使词语意思鲜明而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在讲解文言文《学奕》一课“专心致志”一词的意思时,先让学生说说“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理解另一人在学习下棋的时候还想着做其他事:“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就是三心二意。反之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他只专心学习下棋,这就是“专心致志”。通过对比,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九、联系生活 理解词语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在讲解词语时,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膨胀”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几粒黄豆放入装有水的碗里,观察豆子的变化,学生会告诉你豆子变大了,豆子变胖了,像个胖娃娃。这时学生已经通过生活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膨胀的意思了。还可以让学生找找在生活中与词语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了。
词语的理解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一、层层深入 理解词语
对于那些较难理解又有引申义的成语,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例如《新型玻璃》中“安然无恙”一词。讲解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知道“恙”指疾病,接着学生自悟“无恙”指没有疾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出“安然无恙”的意思是很平安,没有疾病。最后教师顺势点拨:“这里是指玻璃没有疾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学生争着答,“是指玻璃完好,没有破碎。”至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理解了“安然无恙”的本义及喻义。
二、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告诉了我们又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如在讲解《马背上的小红军》中“疲惫”一词,先让学生把前后文读一读,教师重点指出“长时间”“常常忍饥挨饿”“掉队了”“慢慢地朝前走着”这些词句。“长时间”行军,“常常忍饥挨饿”是造成疲惫的原因,“掉队了”“慢慢地朝前走着”是疲惫的具体表现,这些与疲惫相关联的语言环境对于理解疲憊起到了重要的暗示作用,学生通过朗读上下文,便会很容易的理解到“疲惫”的意思了。再如讲解《鸟的天堂》一课中“应接不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应接不暇?学生找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好了,现在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应接不暇的意思。不需查字典,背词义。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三、借助情景,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准确地直接“转译”,这就得借助词语特有的意境理解字义。如《月光曲》中“幽静”一词,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伴着清幽的月光曲,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教师叙述: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我们漫步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道路两旁树木茂盛,时而有一两声鸟的梦呓,从一个茅屋里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把学生带到“幽静”的意境中去体会词语的意思。再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在情景中,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不知不觉就理解了词语。
四、分析词素,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如从分析词素入手理解词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珊迪》一课中“目不转睛”一词。抓住“睛”与“转”来理解词语。“睛”指的是眼睛,“转”是转动的意思,那目不转睛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五、换词比较,理解词语
如《月光曲》中“静寂”一词,学生都知道是静的意思,这是浅层次的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换词练习。学生可能会把它换为“安静”“宁静”“静悄悄”等,教师引导:课文为什么用寂静而不用其他词呢?接着帮助学生辨析比较这些词语:宁静静得优美;安静多指一般的静;静悄悄多用于口语;而静寂不仅非常静还静得有点孤独。在换词中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对文章的感受。
六、借助图片 理解词语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展示图片、观察画面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词语。如《观潮》一课中“水天相接”一词。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再让学生指出水和天相接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脑海里已有了鲜明的图像,“水天相接”的意思也就了然于胸了。
七、动作演示,理解词语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惊弓之鸟》中“拉弦”一词,讲解时让学生做一做拉弦的动作:左手伸直如执弓,右手弯曲向后猛拉,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拉弦”的意思了。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八、反义对照 理解词语
运用反义对照的方法,能使词语意思鲜明而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在讲解文言文《学奕》一课“专心致志”一词的意思时,先让学生说说“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理解另一人在学习下棋的时候还想着做其他事:“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就是三心二意。反之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他只专心学习下棋,这就是“专心致志”。通过对比,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九、联系生活 理解词语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在讲解词语时,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膨胀”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几粒黄豆放入装有水的碗里,观察豆子的变化,学生会告诉你豆子变大了,豆子变胖了,像个胖娃娃。这时学生已经通过生活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膨胀的意思了。还可以让学生找找在生活中与词语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了。
词语的理解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