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2012年2月14日,92岁的谢家麟,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
崭露物理方面过人才华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1938年进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二战”结束后,怀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谢家麟通过教育部举办的留美考试,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1947年8月,他登上前往美国的轮船,此时大儿子亚宁刚出生四个月。他完全没想到,与妻儿这一别竟是八年。
谢家麟申请的是加州理工大学。在他逐渐得知,他最感兴趣的偏实际应用的微波物理技术是斯坦福大学独占鳌头时,便要求转学并顺利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学习深造。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期间,谢家麟崭露出过人的才华,很快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1952年,谢家麟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执教了一年后,回到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半年后,他被实验室派到芝加哥一家医学中心,独立负责研制一台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来治疗癌症。他登报招聘到一个退伍的雷达老兵作助理,带着一位5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忙碌,在完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癌的装置,成为当时芝加哥的大新闻,在美国物理界产生轰动。
要吃馒头,先种麦子
1955年,谢家麟在几经周折后回到了离开八年后的新中国。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谢家麟迅速投身到国家的科技建设。他一边在中科院原子能所工作,同时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兼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他所面临的状况是,如何“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科技装置”。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建造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相关器材也是一穷二白。于是,从自行研制各种微波元器件开始,谢家麟带着一批学生从零开始建造微波实验室、调制器实验室,他将其形象比喻为“要吃馒头,先种麦子”。在谢家麟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先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领导国防科技课题,成功研制引爆原子弹的中子管。
经过八年奋斗,中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1972年,发生了一件在中国科学界影响深远的事:由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牵头,包括谢家麟在内的18位科学家参与撰写了一份报告。次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张文裕任首任所长。
为什么说此事影响深远?正如要想了解宇宙离不开哈勃太空望远镜一样,要想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与运动规律,也离不开高能加速器。它就像是打开微观世界的钥匙,是基础理论物理和现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开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是中国物理学家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1979年,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高能物理合作就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自此,作为中国研究加速器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已年过花甲的谢家麟开始频繁地往来于中美两国,全身心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的研制。
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克服了一个个重大技术难关,最终跳上了飞驰的“特快列车”。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邓小平在参观建成的BEPC工程时说:“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这项普通人不太懂的高精尖技术,媒体普遍的报道是: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谢家麟也写下诗篇表达自己的欣喜和豪情:“十年磨一剑,锋利不寻常。虽非干莫比,足以抑猖狂。”
1990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谢家麟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在获奖人员中排名第一。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年逾古稀的谢家麟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近20年来,他又研制成功多种尖端技术的“混血儿”自由电子激光,使用创新的“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在80岁高龄后还研制成功一种实用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通过简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既提高了性能,又降低了造价。
2011年,谢家麟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生毕业。至今,他仍然坚持每周一到中科院物理所上班。谈到成功的秘诀,谢家麟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任何人只要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一定都能取得一番成就。关键在于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自馁,要想办法克服和解决,当解决的困难多了,自己便会有更多的信心去解决更大的困难。
他还特别希望,未来有志于投身科技事业的年轻人,多注意“手脑并用”,因为在科技领域,理论与实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几十年来,时常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因为如果留在美国,他也许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他的回答永远是:“我不但不后悔,而且感到非常庆幸,做了正确的选择,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我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
2007年,谢家麟感到“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有责任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给后来人“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或许可以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意为科学技术永远在发展中,没有终点。
五十多年来,谢家麟用行动践行着他对祖国的承诺。
档案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加速器研究室主任,兼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部副主任,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工程总顾问,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2012年2月14日,92岁的谢家麟,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
崭露物理方面过人才华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1938年进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二战”结束后,怀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谢家麟通过教育部举办的留美考试,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1947年8月,他登上前往美国的轮船,此时大儿子亚宁刚出生四个月。他完全没想到,与妻儿这一别竟是八年。
谢家麟申请的是加州理工大学。在他逐渐得知,他最感兴趣的偏实际应用的微波物理技术是斯坦福大学独占鳌头时,便要求转学并顺利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学习深造。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期间,谢家麟崭露出过人的才华,很快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1952年,谢家麟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执教了一年后,回到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半年后,他被实验室派到芝加哥一家医学中心,独立负责研制一台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来治疗癌症。他登报招聘到一个退伍的雷达老兵作助理,带着一位5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忙碌,在完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癌的装置,成为当时芝加哥的大新闻,在美国物理界产生轰动。
要吃馒头,先种麦子
1955年,谢家麟在几经周折后回到了离开八年后的新中国。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谢家麟迅速投身到国家的科技建设。他一边在中科院原子能所工作,同时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兼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他所面临的状况是,如何“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科技装置”。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建造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相关器材也是一穷二白。于是,从自行研制各种微波元器件开始,谢家麟带着一批学生从零开始建造微波实验室、调制器实验室,他将其形象比喻为“要吃馒头,先种麦子”。在谢家麟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先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领导国防科技课题,成功研制引爆原子弹的中子管。
经过八年奋斗,中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1972年,发生了一件在中国科学界影响深远的事:由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牵头,包括谢家麟在内的18位科学家参与撰写了一份报告。次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张文裕任首任所长。
为什么说此事影响深远?正如要想了解宇宙离不开哈勃太空望远镜一样,要想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与运动规律,也离不开高能加速器。它就像是打开微观世界的钥匙,是基础理论物理和现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开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是中国物理学家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1979年,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高能物理合作就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自此,作为中国研究加速器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已年过花甲的谢家麟开始频繁地往来于中美两国,全身心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的研制。
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克服了一个个重大技术难关,最终跳上了飞驰的“特快列车”。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邓小平在参观建成的BEPC工程时说:“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这项普通人不太懂的高精尖技术,媒体普遍的报道是: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谢家麟也写下诗篇表达自己的欣喜和豪情:“十年磨一剑,锋利不寻常。虽非干莫比,足以抑猖狂。”
1990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谢家麟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在获奖人员中排名第一。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年逾古稀的谢家麟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近20年来,他又研制成功多种尖端技术的“混血儿”自由电子激光,使用创新的“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在80岁高龄后还研制成功一种实用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通过简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既提高了性能,又降低了造价。
2011年,谢家麟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生毕业。至今,他仍然坚持每周一到中科院物理所上班。谈到成功的秘诀,谢家麟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任何人只要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一定都能取得一番成就。关键在于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自馁,要想办法克服和解决,当解决的困难多了,自己便会有更多的信心去解决更大的困难。
他还特别希望,未来有志于投身科技事业的年轻人,多注意“手脑并用”,因为在科技领域,理论与实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几十年来,时常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因为如果留在美国,他也许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他的回答永远是:“我不但不后悔,而且感到非常庆幸,做了正确的选择,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我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
2007年,谢家麟感到“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有责任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给后来人“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或许可以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意为科学技术永远在发展中,没有终点。
五十多年来,谢家麟用行动践行着他对祖国的承诺。
档案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加速器研究室主任,兼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部副主任,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工程总顾问,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