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场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勤中学督导,武和平校长在介绍该校的“导学练”模式时,深刻地反思了“鱼”与“渔”之间的关系。前者只能让人一日得益,后者却能让人终生学会一项谋生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我突发奇想:如果“授人以渔场”呢?给学习者一个渔场,让他们接受实际锻炼,在实践中摸索,攻坚克难,自然就能学会捕鱼的方法。况且,这样还可以锻炼胆识,磨砺性格,促其积极地迎接生存的挑战。这样来看,“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记住更多、更深的知识,也不再是掌握一招一式的简单技能。饱读经书,一辈子抱住前人经验不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力、胆识、智慧、健全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渔场”,创造更多的时空,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佳的资源和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鱼”,在主动探索中学会“渔”,在主动探索中体验“捕鱼”的艰辛和快乐。
  曾有两位教师执教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但教学效果迥异。第一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古诗词的步骤: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明诗意”……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三招两式”,但封闭了思维空间,没有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自我生成与发展;第二位教师没有事先“授人以渔”,而是大胆地把学生“抛入”文本这个“渔场”,让学生进行尝试性阅读,然后自由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看图讲诗意,有的联系语境猜诗意,有的引用资料谈见解,有的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朗诵抒发感受,有的还想把这首词唱出来、画出来……课程目标就这样完成了,课堂教学充满了冲突、激情、智慧、挑战,这不正是新课程期待的境界吗?
  就其本质上说,广勤中学的“导学练”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学习力,学校强调将学习前置,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自学,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实际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进而实现“不教而教”——这不正是“渔场教学”吗?将学生抛入“渔场”,学生在“打鱼”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力,这样才能彰显“师傅”的价值。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学生的兴奋点在哪儿?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渔场”中,教师怎样做?学生怎样做?怎样评价学生?站在这样的角度设计教学,把课堂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渔场”,让师生都能遇见未知的知识,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的课堂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渔场课程”要求师生自我开发,利用资源,在审美训练中学审美,在技能训练中学技能,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在一次调研中,一位校长畅想学校如果是一个“地球村”就好了,这里有四季可参与收种的大片农田、科学蔬菜园、农作物博览园……学生可以放开眼睛看,放开嘴巴说,放开双手做!我为这位校长的“渔场意识”叫好,教育的使命不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吗?
  把学生带进“渔场”吧!——渔场中有“鱼”,也有“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