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 创设疑惑情境,让学生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带着思考、质疑的态度进入课堂。
4 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会问
4.1 把握“问”之度。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问于行进之间,问于迂回之际,问于精彩之处,问于愤愤之时,讲究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4.2 拨动“问”之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与空间。
4.2.1 观察提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4.2.2 猜测提问。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比如在证明了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后,我又让学生猜测:你估计在什么运算中也有交换律?
4.2.3 联想提问。由于某一事物而想起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因果关系的。比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呢?
4.3 开启“问”之门。
4.3.1 期望激励。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我经常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讨论,并与他们进行交谈,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信心大增受到极大鼓舞,进而想问想说。
4.3.2 表扬激励。教学中,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口头表扬时我尽量运用诸如“问的好”,“了不起”,“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4.3.3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挑战提问,根据提问的次数,提问的价值,评选出“好问之星”,“小小老师”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提问的快乐。
5 深化学习反思,让学生“善”问
“问”,终于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我每节课都要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所获:掌握得较好的地方,与谁一起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所学内容方法能否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对什么问题还有新的见解等等,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使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在思考中收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
1 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 创设疑惑情境,让学生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带着思考、质疑的态度进入课堂。
4 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会问
4.1 把握“问”之度。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问于行进之间,问于迂回之际,问于精彩之处,问于愤愤之时,讲究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4.2 拨动“问”之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与空间。
4.2.1 观察提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4.2.2 猜测提问。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比如在证明了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后,我又让学生猜测:你估计在什么运算中也有交换律?
4.2.3 联想提问。由于某一事物而想起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因果关系的。比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呢?
4.3 开启“问”之门。
4.3.1 期望激励。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我经常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讨论,并与他们进行交谈,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信心大增受到极大鼓舞,进而想问想说。
4.3.2 表扬激励。教学中,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口头表扬时我尽量运用诸如“问的好”,“了不起”,“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4.3.3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挑战提问,根据提问的次数,提问的价值,评选出“好问之星”,“小小老师”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提问的快乐。
5 深化学习反思,让学生“善”问
“问”,终于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我每节课都要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所获:掌握得较好的地方,与谁一起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所学内容方法能否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对什么问题还有新的见解等等,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使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在思考中收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