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8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裕仁天皇

  事实上,从传说中的初代神武天皇到第14代仲哀天皇,并未得到相关的历史考证。不仅如此,关于这些天皇的相关记述还存在很多不合常理的疑点,被学界普遍认为有意编造的成分居多。历史上真正能够找到存在依据的,最早只能追溯到第15代应神天皇。而且,“天皇”的称号也并非从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日本的“大和政权”是在3世纪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为中心兴起的一支由地方豪族构成的联合政权。发展到5世纪初,逐渐开始崛起,在征服各部之后,建立起日本列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和政权最初的首领并非称呼“天皇”,而是“大王”。当时的“大王”虽是世袭君主,但是并没有绝对的实权,政权实质掌握在势力最大的中央豪族手中。直到7世纪初推古天皇时代,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才真正改“大王”为“天皇”。第33代推古天皇成为日本最早使用“天皇”称号的日本君主,同时,她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时代颁布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以打破之前依靠门第垄断朝政的氏族制度,从而强调了天皇统治的中心地位。有关日本天皇最早的文字记录则是第41代持统天皇在689年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从593年推古天皇即位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确立、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中,“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为天皇制度的延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然,“君权神授”并非日本独有的政治理论。在古代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巩固权力都会宣称自己是受天命派遣,来管治世人的。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中国周朝武王伐纣时就号称“受命于天”,之后自称“周天子”,古埃及的法老同样称自己是“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王则自诩“月神的后裔”等等。同是神授王权,天皇制度在日本能够延续至今未遭遇根本性的颠覆,自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

万世一系——天皇统治的虚与实


  “二战”之后,战败的日本在美国的主持下建立起新的议会民主制度。过程中,依照日方的强烈要求才将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1947年颁布施行的《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规定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天皇不具备任何独立的政治权力,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得到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对其负责任。由此,天皇的权力从明治维新之后的鼎盛转而再次彻底架空。有人不理解,为何是架空而不是废除。仔细考察一下日本历史,就会发现这种“非常态”似乎才是日本历史的“常态”。   早在天皇制度确立之初,593年推古天皇即位之后,立侄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即圣德太子),进行摄政,通过“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的颁布巩固中央集权。645年中大兄皇子在铲除苏我氏之后,扶植孝德天皇上位,同样以皇太子的身份摄政,并模仿中国制定了最初的年号“大化”,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逐步确立起律令制国家,经过奈良和平安初期,天皇的权力被推向了鼎盛时期。有趣的是即使在统治权威集中在皇族的时代,“摄政”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统而不治、治而不统”的政治形式自始就成为各方势力博弈之后的一种较为稳妥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分离的政治生态既为日后天皇权力的丧失埋下伏笔,同时也为天皇制度的延续化解了根本性的危机。
  平安时代中期,藤原家族得到嵯峨天皇的信赖,并利用与皇室联姻的机会,巩固政治地位,日本开始进入“摄关政治”的阶段。858年藤原良房以清和天皇外祖父兼臣子的身份首次摄政,成为日本历史上皇族以外的人第一次实质性的摄政。从此,天皇家族“治”理国家的大权开始旁落。进入11世纪,藤原道长先后将4个女儿都嫁入皇室成为皇后和皇太子妃,实现了他在朝廷专权30年。其子藤原子赖又作为后一条、后朱雀、后冷泉三位天皇的外祖父摄政关白长达50年。就这样,“摄政关白”连续把持日本“治”的权力近200年。
  直到12世纪初,藤原赖通的女儿没有诞下皇子,继承皇位的是与摄关家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后三条天皇想要打破藤原家族的专权,开始启用有学识之人。之后的白河天皇也是不甘心看到大权旁落外戚,有意夺回政权,于是开始通过“院政”的形式进行一系列抗争。所谓“院政”,就是天皇成年之后为摆脱摄政关白的控制,有意将皇位让于他人,退位为太上皇。作为太上皇在居所设立“院厅”,任命官吏,总揽国政。由于“院厅”拥有摄政、关白之上的权威,受到被藤原家族压制的部分贵族的拥护。“院厅”主要依靠地方武士集团来实现与藤原家族的对抗。但后期,随着源、平两大武士集团的相互争霸,“院厅”就像墙头草一般不断改变依附的对象。天皇家族开始出现内部分裂,最终形成“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两统迭立的局面。
  1193年镰仓幕府建立以来,天皇逐渐沦为傀儡的角色。尤其是经过后醍醐天皇的“建武中兴”,天皇家族非但没有能够恢复皇统,反而沦落成一文不名的没落贵族,只能靠武士领主的施舍度日。之后的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虽然对天皇家族采取了在经济上的扶持政策,但均出于“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目的。表面上公家与武家共治,但实质上是武家独大。幕府时期,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武士阶层的最高代表“征夷大将军”,虚君政治长达682年。
推古天皇

  日本国歌《君之代》,“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尽管在1999年才得到法律意义上的认可,但实际上作为国歌沿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歌词唱的就是天皇家族“万世一系”的长治久安。此外,歌舞伎、能、狂言、剑道、茶道等等很多领域至今仍然依照“家元制度”的形式来传承。这种制度强调的是家族之间的主从关系、父权家长之下的支配关系,而这些内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源于日本人对天皇的信仰、对权威的崇拜。还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勤勉精神无一不与天皇信仰存在密切联系。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来激发和维系国民的向心力。久而久之,天皇作为国家象征逐渐成为全体国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心理习惯,从而也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皇室的危机与化解


  天皇制度的“万世一系”并不代表日本历史上没有围绕皇位争夺的明争暗斗,也不意味着天皇家族人丁兴旺足以保证一脉相承上千年。相反,这两方面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日本皇室家族。
  尤其在镰仓幕府之前,权力争夺经常伴有血雨腥风的纷争。例如,上文提及过的第33代推古天皇是在朝廷大臣苏我马子消灭了物部守屋,又暗杀了对其不满的崇峻天皇之后,被推举即位的。第40代天武天皇是与大友皇子叔侄之间对峙之后,经过“壬申之乱”击败对方登上皇位的。历史上的女天皇,大多也是为了化解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翻阅日本历史,会发现但凡是女天皇即位之前必定伴有皇权争夺。为了调停纷争、避免流血冲突,往往暂时推举女天皇上位,先由他人摄政,待到皇太子长大成人或是有其他合适的人选继位时,再主动让位。日本历史上先后共计有八位女天皇,她们是推古天皇、皇极天皇、持统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谦天皇、明正天皇、后樱町天皇。因此,这些女天皇通常也被称为“过渡天皇”。只是,不论天皇是否拥有实权,皇权继承权问题都与普通人无关。普通人没有人能够取代得了天皇,也不会有人想到要取代天皇。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对血统的信仰。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在他的作品《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就明确地指出,“日本文明的源头就在于‘对血统的信仰’”,而血统信仰的顶峰便是“天皇家族”。
  日本天皇家族为保持血脉的纯正,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主张在皇族内部进行通婚。第一代推古天皇就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后来的皇极天皇也是先后嫁给叔伯高向王和舒明天皇。裕仁天皇和香淳皇后也是皇室通婚的典型。通婚制度尽管保证了日本皇室的血统纯正,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历史上的第25代武烈天皇无后而终,在他去世之后,皇室近亲里已经找不到能够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第26代继体天皇是当时的朝臣费尽周折,在遥远的越前国寻找到的应神天皇的5世孙。一方面是由于争权夺位的相互杀戮,另一个方面就是因为近亲通婚造成的生育力低下。
  历史的车轮总是周而复始。依照现行的《皇室典范》,皇位应由皇室家族的男性后裔继承。然而就在十几年前,日本皇室曾面臨长达41年里没有男婴诞生的残酷现实。日本天皇的皇位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尤其是2001年12月1日皇太子德仁与太子妃雅子的长女爱子出生之后,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为避免皇脉断绝,当时的政府内阁甚至已经开始酝酿修改《皇室典范》,以允许女性皇室成员继承皇位。直到2006年9月6日,明仁天皇的次子秋筱宫亲王的王妃纪子通过剖腹产诞下一名男婴,现代版“ 女天皇”之争才告一段落。小王子悠仁亲王的出生,拯救了深陷窘境的皇室家族,也为日本国民打了一针强心剂。当时,日本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东京的主要报纸均发行号外,在街头闹市免费发放。
其他文献
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和作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名誉教授弗里曼·戴森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6岁。戴森被冠以“传说中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称号,他一直致力于量子力学、原子力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并对宇宙的生命和智慧进行认真考察。其领导的“猎户座计划”和提出的“戴森球”(人造天体)理论,让全世界的少男少女为之心动。从军的遗恨  1923年12月15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由昏而暗,周而复始,本是天地的铁律。在诗人眼里,每天的太阳和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在我的镜头里,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在哪里看太阳真的有迥异的感觉。当黑暗退场,光明登临的时候,當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生命的守护者来了,她披着彩衣,踏着浪花,出现在早行人的面前,红彤彤的天与地,红彤彤的他和她,火红而崭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刻心灵为之颤抖,情感为之激发,目识心记,那时那刻如在目前。天有大美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一位在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学翻译家。他才华横溢,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含历史、跨文化、无结尾的现代主义长篇史诗《诗章》(The Cantos),而且还创作了上百首原创诗歌,写下了数十篇文艺批评论文。同时,他积极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与儒家经典,并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
从喧闹的市井,忙里偷闲到熟识已久的池塘散步,不经意间,双眼迷离,见梦幻泡影,睡莲如雪,荷叶如黛,绿水如漆,无声无息,万宗俱寂,恍若隔世,月光如许。哪有明月,实在日光之下。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心若有景处处荷塘夜色,心若如此何求闹市无声。【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天津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苏联著名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07年4月1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1924—1991年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巴维尔是维捷布斯克省人,曾在沙皇军队服役,之后来到彼得堡打工,熬过了一段四处飘零、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后,总算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在老涅瓦大街139号房子打扫院子。母亲安娜是普斯科夫的农家女,她在彼得堡打工时和巴维尔相识并结了婚。俄国十
散散落落的黄色在以白色为主、多色彩均有的花圃里因汇聚而浓重起来,也不失一种凸显与均衡的美。    走进了人家的圈子      2000年 4月,崔琦在Johnson
【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  因为车坏在山里,只好住在山里,早晨起来向门外望去,山在云里雾里。雨浇在岩石上,热浪升腾,激起迷蒙一片。峻峭的山峰现出柔媚,险峻的挂壁公路显得平缓,雄伟的太行气象万千。心中慨叹造化之奇妙的同时也惊叹山中村民之坚韧,当年十几个汉子拼死凿出山壁上的公路,寻找自己的梦想,山外的人才能进来,山里
又是一年春风,又是一年绿色,武夷山的秀色,拦不住的风光,还在那里。阳光照耀,新绿透出暖暖的色彩,山的身影变得柔美与多姿。人在水中游,风从脸边过,心随涟漪起。我赞美造化之神奇,感动于天恩之浩荡,自觉一己之渺小。乘舟远去,融入清风。【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武夷山
美国最高法院向来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九位“老人”白发苍苍,身披黑色法袍,他们非民选,且“一朝为官,终身任职”。多年来,美国宪法学者和新闻记者都致力于揭开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还司法神殿以平常,给大法官祛魅。前有美国政治学家戴维·M·奥布莱恩。早在其1986年出版,荣获“银槌奖”(Silver Gavel Award)的《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一书中,他就表述了最高法院是一个政治部门的观点
一个16岁的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艘救生艇,历时227天的浩海漂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艰苦卓绝的求生画卷。现实中,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人与兽创造的生命奇观,背后必然有着强大而神秘的支撑,那就是关乎信仰的力量。  在影片开端,镜头把我们带到了印度南部的法国殖民地朋迪榭里。导演不惜用三十余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主人公派的童年生活。由于此地区信仰比较多元化,派耳濡目染对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