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专题片脚本的创作起点在哪里?是在你置身书桌前,拿起笔的那一刻吗?肯定不是。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字脚本的创作在记者尚未与片子主人公谋面前就已经开始了。脚本撰写者在撰写前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了,才能让撰写的过程得心应手,进而为整部片子的拍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对于人物专题片脚本的创作,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又应该掌握哪些相关技巧呢?
收集好“备料”数量
脚本撰写好比做菜,可分为备料、烹炒和调味三个阶段。
备料,即脚本创作的材料准备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创作者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只有多与片子主人公及相关人员沟通,才能抓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做到“多、准、深”,才能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而原材料的质量又决定着整部片子质量的优劣。这就好比做饭,即使是一位烹饪大师,你不给他准备像样的食材,他也做不出可口的美食。
备料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大量收集素材。对于撰写者而言,只有大量地摄入信息,才能产生理性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在撰写前尽可能收集更多与拍摄对象有关的文字、影音、图像等材料,并要从各种途径反复了解拍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干了哪些事儿。我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梳理和总结,就能了解到主人公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从哪几方面去塑造他的品格,片子最理想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追求什么样的风格,还有什么重要的细节应该体现,等等。编导只有大量地占有更多感性材料,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对整部片子的创作有一个通盘梳理和基本构想。
其次,撰写者必须在访谈前拟列一个采访提纲。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拟列提纲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把创作构想转变成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创作方案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人物的采访提纲应该做得尽可能细致,因为只有问得更细,才有可能寻找到深化主题的“神来之笔”。在撰写人物专题片《大山深处石墨香》的文字脚本时,我们对主人公的提问一共有二十多条。比如,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你觉得在你的工作领域里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哪些个性和素质是必须的?你渴求什么样的成功?等等。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你平时有什么爱好,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听什么歌、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是却有了解的必要,了解得越多越全面,就会对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是要重视撰写脚本前与主人公进行的第一次访谈。访谈未开始时,受访者可能会有些紧张,需要记者与之适当沟通,制造轻松的气氛。待取得信任、消除隔阂后,受访者的话匣子就很容易打开了,一般都会侃侃而谈,面部表情也会变得很传神。这时,摄像师就要伺机进行全程拍摄,不去惊动受访者。而此时的摄像记录还有两点好处:一是录声音,待日后整理文稿用;二是录同期,待日后选择使用。前者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观看,全程关注受访者的表情与声调,且内容不会有遗漏;后者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受访者的讲述中,捕捉其最本真、最出彩的话语作为同期。不过,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采访背景的选择。笔者认为,同期声应尽量在受访者的自然谈话中截取,抓拍也好,“偷拍”也罢,尽量一遍成,切忌摆拍,更忌记者写好词让受访者在摄像机前反复“背诵”。 不难想见,一个问题提问多遍,回答多遍,都是无趣的,像泡茶一样,遍数多了,味道就淡了。
把握好“烹炒”火候
脚本创作的“烹炒”阶段,就是指脚本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投放材料的次序,同时也要把握好“火候”,这些都会对这道“菜”的最终味道产生影响。
首先,脚本撰写人要调整好自身状态,必须要有了感觉才能进入写作。采访归来,脚本的创作进入实施阶段,这时候还不宜立即投入写作,应反复观看素材,并对同类优秀作品多加观摩,少写多想,逐渐调整自身的写作状态,积累自己的情绪,寻找激情与灵感。
其次,撰写者要带着“画面”去写解说词。我们都知道脚本的创作不单指解说词的创作,而是创作包含声音、画面在内的整个节目的架构。影视表现的基本手段是视听语言,解说词是否写得好,要看它能否很好地与画面紧密配合。具体创作脚本时,要将声画分开,但头脑中要带着画面。有些初写脚本的人先写出一份解说词,然后按解说词的要求去找与之配合的画面,这样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完整连贯,独立成章,却没给其他表达方式留“后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影视规律。这种为解说配图的稿本,其画面结构必然紊乱,支离破碎,没有表现力。
再次,要注意解说词应是对画面的有效解说。在节目编辑中,画面与解说是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其中画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电视片可以没有声音,却不能没有画面,没有画面,电视就不复存在了。在电视片中,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画面是优先的、主要的表达方式,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时,再考虑使用解说词。因此,解说词的创作绝不仅仅是对画面的重复和强调。
最后,要重视片子头尾的处理。“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脚本的开头结尾至关重要。开头就是定调,它决定了专题片的风格与走向,是需要创作者煞费苦心、认真对待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用什么方法切入,怎样精彩亮相,任何时候都是对创作者创作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电视脚本开头就像一本连环画的首页,一定要用设计最新颖、画面最优美的那页来吸引眼球,把最新鲜最生动的信息置顶,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开了好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的形式很多,宜顺势而定。
控制好“调味”浓淡
脚本创作的“调味”阶段,也就是脚本的修改阶段。修改本身亦是对整部片子脚本的一个梳理过程,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这个脚本才算是成功的。
人物专题片的脚本首要的品质就是真实。当前有很多人物专题片,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可信度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曾经有一位同行拍了一个片子,拿来给笔者看,希望笔者能给他提些修改意见。片子讲述的是一个村支部书记十几年来一心一意为群众做服务工作,并使贫穷村转变成富裕村的故事。老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没的说,故事性也挺强。不过整部片子十有八九都是老支部书记本人和家人在出同期,一面之词、自说自话的表现方式不免让人置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上,人物专题片要用多层面、立体化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矛盾双方不能“缺项”。再有,就是要讲究画面的真实,站在今天的节点上,尽管可以采用补拍、情景模拟等手法追述往事,但相对而言,原始的资料才最宝贵,无论它时间长度多么短暂、拍摄手法多么业余,它都是具备相当力量的,它的力量就在于更真实可信。
另外,我们在撰写稿本时还要注意多使用平实的语言。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是“说”出来的,讲述的对象是人,因此就必须让观众从解说词中“闻”到生活和情感的气息。初稿完成以后,撰写者还应该尽可能多“说”几遍,要把书面语言、生僻词语和华丽辞藻统统去掉,换成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让观众一听就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总之,做菜要讲究用料、烹炒和火候,写专题片脚本,也要讲究选材、结构和创意。没有好食材、好手艺做不出好菜;没有好素材、好思路也写不出好脚本。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委组织部)
收集好“备料”数量
脚本撰写好比做菜,可分为备料、烹炒和调味三个阶段。
备料,即脚本创作的材料准备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创作者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只有多与片子主人公及相关人员沟通,才能抓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做到“多、准、深”,才能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而原材料的质量又决定着整部片子质量的优劣。这就好比做饭,即使是一位烹饪大师,你不给他准备像样的食材,他也做不出可口的美食。
备料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大量收集素材。对于撰写者而言,只有大量地摄入信息,才能产生理性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在撰写前尽可能收集更多与拍摄对象有关的文字、影音、图像等材料,并要从各种途径反复了解拍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干了哪些事儿。我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梳理和总结,就能了解到主人公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从哪几方面去塑造他的品格,片子最理想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追求什么样的风格,还有什么重要的细节应该体现,等等。编导只有大量地占有更多感性材料,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对整部片子的创作有一个通盘梳理和基本构想。
其次,撰写者必须在访谈前拟列一个采访提纲。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拟列提纲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把创作构想转变成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创作方案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人物的采访提纲应该做得尽可能细致,因为只有问得更细,才有可能寻找到深化主题的“神来之笔”。在撰写人物专题片《大山深处石墨香》的文字脚本时,我们对主人公的提问一共有二十多条。比如,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你觉得在你的工作领域里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哪些个性和素质是必须的?你渴求什么样的成功?等等。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你平时有什么爱好,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听什么歌、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是却有了解的必要,了解得越多越全面,就会对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是要重视撰写脚本前与主人公进行的第一次访谈。访谈未开始时,受访者可能会有些紧张,需要记者与之适当沟通,制造轻松的气氛。待取得信任、消除隔阂后,受访者的话匣子就很容易打开了,一般都会侃侃而谈,面部表情也会变得很传神。这时,摄像师就要伺机进行全程拍摄,不去惊动受访者。而此时的摄像记录还有两点好处:一是录声音,待日后整理文稿用;二是录同期,待日后选择使用。前者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观看,全程关注受访者的表情与声调,且内容不会有遗漏;后者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受访者的讲述中,捕捉其最本真、最出彩的话语作为同期。不过,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采访背景的选择。笔者认为,同期声应尽量在受访者的自然谈话中截取,抓拍也好,“偷拍”也罢,尽量一遍成,切忌摆拍,更忌记者写好词让受访者在摄像机前反复“背诵”。 不难想见,一个问题提问多遍,回答多遍,都是无趣的,像泡茶一样,遍数多了,味道就淡了。
把握好“烹炒”火候
脚本创作的“烹炒”阶段,就是指脚本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投放材料的次序,同时也要把握好“火候”,这些都会对这道“菜”的最终味道产生影响。
首先,脚本撰写人要调整好自身状态,必须要有了感觉才能进入写作。采访归来,脚本的创作进入实施阶段,这时候还不宜立即投入写作,应反复观看素材,并对同类优秀作品多加观摩,少写多想,逐渐调整自身的写作状态,积累自己的情绪,寻找激情与灵感。
其次,撰写者要带着“画面”去写解说词。我们都知道脚本的创作不单指解说词的创作,而是创作包含声音、画面在内的整个节目的架构。影视表现的基本手段是视听语言,解说词是否写得好,要看它能否很好地与画面紧密配合。具体创作脚本时,要将声画分开,但头脑中要带着画面。有些初写脚本的人先写出一份解说词,然后按解说词的要求去找与之配合的画面,这样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完整连贯,独立成章,却没给其他表达方式留“后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影视规律。这种为解说配图的稿本,其画面结构必然紊乱,支离破碎,没有表现力。
再次,要注意解说词应是对画面的有效解说。在节目编辑中,画面与解说是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其中画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电视片可以没有声音,却不能没有画面,没有画面,电视就不复存在了。在电视片中,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画面是优先的、主要的表达方式,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时,再考虑使用解说词。因此,解说词的创作绝不仅仅是对画面的重复和强调。
最后,要重视片子头尾的处理。“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脚本的开头结尾至关重要。开头就是定调,它决定了专题片的风格与走向,是需要创作者煞费苦心、认真对待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用什么方法切入,怎样精彩亮相,任何时候都是对创作者创作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电视脚本开头就像一本连环画的首页,一定要用设计最新颖、画面最优美的那页来吸引眼球,把最新鲜最生动的信息置顶,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开了好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的形式很多,宜顺势而定。
控制好“调味”浓淡
脚本创作的“调味”阶段,也就是脚本的修改阶段。修改本身亦是对整部片子脚本的一个梳理过程,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这个脚本才算是成功的。
人物专题片的脚本首要的品质就是真实。当前有很多人物专题片,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可信度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曾经有一位同行拍了一个片子,拿来给笔者看,希望笔者能给他提些修改意见。片子讲述的是一个村支部书记十几年来一心一意为群众做服务工作,并使贫穷村转变成富裕村的故事。老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没的说,故事性也挺强。不过整部片子十有八九都是老支部书记本人和家人在出同期,一面之词、自说自话的表现方式不免让人置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上,人物专题片要用多层面、立体化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矛盾双方不能“缺项”。再有,就是要讲究画面的真实,站在今天的节点上,尽管可以采用补拍、情景模拟等手法追述往事,但相对而言,原始的资料才最宝贵,无论它时间长度多么短暂、拍摄手法多么业余,它都是具备相当力量的,它的力量就在于更真实可信。
另外,我们在撰写稿本时还要注意多使用平实的语言。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是“说”出来的,讲述的对象是人,因此就必须让观众从解说词中“闻”到生活和情感的气息。初稿完成以后,撰写者还应该尽可能多“说”几遍,要把书面语言、生僻词语和华丽辞藻统统去掉,换成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让观众一听就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总之,做菜要讲究用料、烹炒和火候,写专题片脚本,也要讲究选材、结构和创意。没有好食材、好手艺做不出好菜;没有好素材、好思路也写不出好脚本。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