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尚的一句经典:“天地间唯余色彩”,让我们记忆犹新。他坚持认为,“要画出世界的精华所在,你就必须要有一双画家的眼睛,一双仅仅从色彩的角度去观看的眼睛,把它抓住,然后再向其他事物诉说这一切。在自然面前,你再怎么谨慎、再怎么真挚、再怎么谦恭都不为过。”色彩之于塞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绘画要表达的对象,又是塞尚塑造画面空间形式的手段。
一、色彩逻辑
塞尚始终认为绘画是视觉艺术。他说,“绘画首先和最终都是视觉上的事情。我们的艺术内涵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双眼所见的对象里……如果你敬仰大自然,大自然将永远向你敞开胸怀。”只有观察大自然,画家才能取得进步。塞尚愿意服从大自然,并认为只有色彩才是真实可信的。
他认为,“色彩本身是有逻辑的!画家只需要忠实于色彩的逻辑,千万不可听命于理性思维的逻辑。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实于视觉逻辑。”绘画的过程就是把色彩感觉记录下来,加以组织,“挑选着色彩、色调和阴影;把他们安放好,把他们收拢到一起……它们组成了线条。它们变成了物体——岩石、树木——用不着我刻意地谋划……它真实,丰富,充盈。”而“如果某一天我在画中演绎了太多的内容……如果我‘插手’,那么,一切都将支离破碎。”他这里所说的“插手”,就是对于色彩逻辑、自然的逻辑的理性的人为的干预。
在塞尚看来,忠实于色彩的、视觉的逻辑就是合乎了自然的逻辑。他把色彩看成是伟大的、有深度的。色彩是表达大自然的深层内涵的外在形式,是“活生生的意识”、“纯粹理性的存在形式”,是如实再现大自然的手段。因而,他要把“时空概念画出来,让它们成为色彩感觉的形式。”所以一幅画的根本应该是依照色彩的逻辑来表现色彩,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并运用色彩透视来表现空间深度和距离,采用小色彩笔触作画,使整个作品充满“结晶化了的”丰富的色彩对比,以构建稳定的画面结构。这种绘画过程是实现色彩感觉与理智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他已经超越了印象派对色彩感觉的陶醉,非常理性地实现了色彩塑型的愿望,即用色彩表现空间和结构。
二、色彩透视
塞尚主张不要用线条、明暗来表现物体而是用色彩对比去表现。他认为线和明暗都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体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在谈到表现物体的色彩、结构、透视之间的关系时,塞尚说过他是只用几何形来表现画面结构,用色彩来表现透视。塞尚结构中的主要水平平面的透视通常由平行的、相对水平的条纹或色带图形而实现的。这些条纹或色带的色彩通常是由水平的笔触组成,它们相互之间对比明显,也因此而加强了色带的混合的节奏感。不同程度地强调色带的感受力或笔触的模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在深度空间中定位个别色彩的问题基本上是将平面后退。这个问题主要是靠色彩模式的处理,它构成了整个基本平面。”他的整个画面经常被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平面,这些平面之间,如在个别物体内部一样,频繁地相互交叉,因此在更大范围内看出它们的平面化特性。这整个的平面或者发生在画面的前景或者中景,其退后感主要是靠穿越其中的方向性线条来实现的,可能是实际物体内的线性透视或者一系列由于技巧、颜色、光线或阴影的相似性而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至于他们建立了整个部分的透视。有时,一片线性的地面,由设定在正确的角度的相互平行的笔触构成,通过远离时进入空间而逐渐减小,也许能够产生透视的效果;或者距离感也可以通过一序列的退后的、拥有不同形状、特别适应于得到这种结果的物体而传达出来。
静物画《苹果与桔子》,这幅作品便充分展示出塞尚在色彩、结构方面的造诣。静物的色彩是那样单纯,那样富有活力,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关系。另外,塞尚在画面中十分注重强调物体的结构和体积;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相互衬托;弧线、斜线互为交错。放在桌上的水果盘和另一高脚果盘处在不同的水平线上,好像一切都要掉落在画面的前方。画面中的整个焦点透视完全被打破了。这幅静物画的色彩和线条交相呼应,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给人以强烈、难忘的视觉印象。塞尚使用透视与他强调主要平面而产生空间的方式是一致的。他的透视给人一种相当精确的印象,并且如他属于的表现三维的基本方式的传统式一样的。同时,它更为自由,偏离数学上的正确性。塞尚批评透视是因为他意识到透视对于空间表现的限制。
不管是怎样的方式,塞尚都无疑利用了产生深度幻觉的原理:它涉及到的原则是,当任何物体被放置在观察者和较远的物体之间的时候,它都会使得较远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然而,他并不是依靠这种科学的而不是美学的原则而获得他自己独特的三维空间的效果的。他的独特的方法在于连续性与平面性,由技巧和色彩的特殊的运用而产生的透视线条的对比,强调平面与各种角度的相互交织,光与影的对比,内在特质和色彩关系。任何一种透视线条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与整个平面的倾斜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如此整体的平面,通常是有某种同类的技巧的形式而连接在一起的:他们笔触可能大约是同等大小和形状,或者被放置在同一方向,或者由共同的一般色彩或色调所支配。
三、色彩的调节与实现
在塞尚的书信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实现”这个词。在1904年给路易奥兰舍的信中,塞尚说,“有关我在艺术上的实现,我相信过一段时日就能达成……这是因为假使自然的强烈感觉——的确拥有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是所有艺术观念的必要基础。未来的伟大与美丽作品存在于这种基础上,而表现情感方式的知识不亚于此,只有借由漫长的经验才能获得。”塞尚要“实现”的是如何在画面上把自己的借由观察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艺术理念表现或体现出来。这种经验的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我一直想如实再现大自然,但是没有成功。”但是,“我必须通过别的手段把他表现出来……通过色彩”,因为,在塞尚看来,“画家首先只表现,也只应该表现色彩”、“要做到对充分的艺术展示实现彻底的翻译,唯有一条路:色彩。”
塞尚赞赏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真正的画家”、“一位伟大的画家”、“法兰西最杰出的色彩大师”。他学习的是德拉克罗瓦用色彩塑造结构的能力。“他懂得怎样区分……同样的阳光,同样的亲密情感,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他了解这一点,并用色调表现出来,用色彩进行对比。”这也使得塞尚越来越背离了印象派的色彩是用来表现光的性质,而不表现体积和画面的平面组织结构,从而探索出自己的独特的色彩理论。这种理论是要用色彩感觉营造出光的效果,可以为抽象笔法提供条件,这样便使得他无法接触点模糊不清、若即若离的情况下画出物体的轮廓。这种画法与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点彩画法相似,也就是说,所画物体的边缘会有一条黑线或环形。塞尚借助色彩的结构用冷色与暖色来强化画面的突现,一种不加黑深色或弄模糊颜色的方法。在对具体物象的感知中,形体与色彩并不是分离的,那些润泽的色彩根据形体的转折而连贯或间断。塞尚为了保持画面的质量和感觉的情味,为了满足对和谐美的需要,他追求技法的精巧,并保持对技法的综合运用,他放弃传统的空间透视并不意味着综合就是在抑制对象的某些部分意义上的简化,而是为了让对象更加明晰。
色彩之于塞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绘画要表达的对象,又是塞尚塑造画面空间形式的手段。具体地说,他是要依据色彩的逻辑,调整出正确的色调关系。“大自然,如果用心灵向它提问,他就会交给我们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怎样具体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色彩对大自然的翻译呢?在塞尚看来,这种方法就是“调节”——通过色彩的搭配建立起对比关系:“色彩中的平面,一个个平面……我用自己调色板上的颜料构筑自己的平面……唯有体积是实实在在的……必须通过正确的色彩搭配建立起对比关系。”色彩的变化总是与平面的运动相呼应,即用色彩塑形,以色彩变化来呼应与画面平行的各个平面,亦即以色彩变化来暗示空间感。色彩的变化暗示了平面在空间中的后退,所以,色彩变化暗示了空间的存在。
为了要使画面同时具有平面整体性和空间深度感,塞尚就只有通过形体或平面的叠合和冷暖色调的并置与对比来实现。他创造出一种“通过色彩的排布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的方法。”蓝色和绿色等冷色调会给人后退感,而橙色和黄色等暖色调会让人觉得距离很近。他利用色彩“调节”的方法来表现体积,而不是像传统的明暗对比法那样,通过加强和变暗物体固有色,把画面分割为亮面与暗面的方式来表现体积。塞尚从冷色调—通常是阴影中的蓝色系列—变化到暖色调,而且各种颜色是用短小的笔触,这样物体的轮廓线就从阴影中浮现在亮光中。冷色调向后退的同时较暖的颜色向前靠近。这样,塞尚仅凭颜色的“调节”从蓝色到绿色到黄色最后到红色就可以获得一个苹果的完整效果,通过从紫罗兰到蓝色到绿色最后到灰色的色调调节就可以获得一只衬衫袖子的效果。通过特定色彩的得当排布,塞尚使得画面中物体得到明显的表现,他成功地表明不借助线条,单靠色彩本身就能形成物体存在于空间内的感觉,使用色彩的“调节”赋予物体以坚实性并且通过色彩的重复创造出一个不同凡响的二维平面构图,把画面上处于不同深度的物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色彩在塞尚这里已经不再扮演独立于造型之外的角色,而是成为塑型表达的一个完整的部分。
塞尚的色彩塑型的模式已经超越了印象派对色彩感觉的陶醉,非常理性地实现了色彩塑型的愿望,即用色彩表现空间和结构。塞尚通过高度精制的色彩调节的复杂体系,能够表现空间的形式并给予画面稳定的结构。“塞尚的秩序原理——调节——反映了自然的更高的秩序,它们使世界的永恒形式,并使他的静物、肖像与风景转变为新的和谐与优美的景观。”
所以,“塞尚晚期的作品以其结构性、流动性、本质上的持久性以及绚烂色彩之间的平衡而著称”。我们可以从其代表作《圣·维克多山》里明显地感觉到,他在自然面前发现并实现的绘画色彩结构。该画以画面结构需要的色彩透视代替中心透视,色彩以自身的空间和形象脱离物象表面,变成绘画造型结构,整个作品显示着与自然统一的色彩联系;画面结构清新严整,色彩造型壮丽、坚实、和谐。
(作者简介:张晓琳(1982-)女,安徽人,现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哲学。)
一、色彩逻辑
塞尚始终认为绘画是视觉艺术。他说,“绘画首先和最终都是视觉上的事情。我们的艺术内涵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双眼所见的对象里……如果你敬仰大自然,大自然将永远向你敞开胸怀。”只有观察大自然,画家才能取得进步。塞尚愿意服从大自然,并认为只有色彩才是真实可信的。
他认为,“色彩本身是有逻辑的!画家只需要忠实于色彩的逻辑,千万不可听命于理性思维的逻辑。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实于视觉逻辑。”绘画的过程就是把色彩感觉记录下来,加以组织,“挑选着色彩、色调和阴影;把他们安放好,把他们收拢到一起……它们组成了线条。它们变成了物体——岩石、树木——用不着我刻意地谋划……它真实,丰富,充盈。”而“如果某一天我在画中演绎了太多的内容……如果我‘插手’,那么,一切都将支离破碎。”他这里所说的“插手”,就是对于色彩逻辑、自然的逻辑的理性的人为的干预。
在塞尚看来,忠实于色彩的、视觉的逻辑就是合乎了自然的逻辑。他把色彩看成是伟大的、有深度的。色彩是表达大自然的深层内涵的外在形式,是“活生生的意识”、“纯粹理性的存在形式”,是如实再现大自然的手段。因而,他要把“时空概念画出来,让它们成为色彩感觉的形式。”所以一幅画的根本应该是依照色彩的逻辑来表现色彩,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并运用色彩透视来表现空间深度和距离,采用小色彩笔触作画,使整个作品充满“结晶化了的”丰富的色彩对比,以构建稳定的画面结构。这种绘画过程是实现色彩感觉与理智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他已经超越了印象派对色彩感觉的陶醉,非常理性地实现了色彩塑型的愿望,即用色彩表现空间和结构。
二、色彩透视
塞尚主张不要用线条、明暗来表现物体而是用色彩对比去表现。他认为线和明暗都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体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在谈到表现物体的色彩、结构、透视之间的关系时,塞尚说过他是只用几何形来表现画面结构,用色彩来表现透视。塞尚结构中的主要水平平面的透视通常由平行的、相对水平的条纹或色带图形而实现的。这些条纹或色带的色彩通常是由水平的笔触组成,它们相互之间对比明显,也因此而加强了色带的混合的节奏感。不同程度地强调色带的感受力或笔触的模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在深度空间中定位个别色彩的问题基本上是将平面后退。这个问题主要是靠色彩模式的处理,它构成了整个基本平面。”他的整个画面经常被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平面,这些平面之间,如在个别物体内部一样,频繁地相互交叉,因此在更大范围内看出它们的平面化特性。这整个的平面或者发生在画面的前景或者中景,其退后感主要是靠穿越其中的方向性线条来实现的,可能是实际物体内的线性透视或者一系列由于技巧、颜色、光线或阴影的相似性而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至于他们建立了整个部分的透视。有时,一片线性的地面,由设定在正确的角度的相互平行的笔触构成,通过远离时进入空间而逐渐减小,也许能够产生透视的效果;或者距离感也可以通过一序列的退后的、拥有不同形状、特别适应于得到这种结果的物体而传达出来。
静物画《苹果与桔子》,这幅作品便充分展示出塞尚在色彩、结构方面的造诣。静物的色彩是那样单纯,那样富有活力,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关系。另外,塞尚在画面中十分注重强调物体的结构和体积;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相互衬托;弧线、斜线互为交错。放在桌上的水果盘和另一高脚果盘处在不同的水平线上,好像一切都要掉落在画面的前方。画面中的整个焦点透视完全被打破了。这幅静物画的色彩和线条交相呼应,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给人以强烈、难忘的视觉印象。塞尚使用透视与他强调主要平面而产生空间的方式是一致的。他的透视给人一种相当精确的印象,并且如他属于的表现三维的基本方式的传统式一样的。同时,它更为自由,偏离数学上的正确性。塞尚批评透视是因为他意识到透视对于空间表现的限制。
不管是怎样的方式,塞尚都无疑利用了产生深度幻觉的原理:它涉及到的原则是,当任何物体被放置在观察者和较远的物体之间的时候,它都会使得较远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然而,他并不是依靠这种科学的而不是美学的原则而获得他自己独特的三维空间的效果的。他的独特的方法在于连续性与平面性,由技巧和色彩的特殊的运用而产生的透视线条的对比,强调平面与各种角度的相互交织,光与影的对比,内在特质和色彩关系。任何一种透视线条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与整个平面的倾斜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如此整体的平面,通常是有某种同类的技巧的形式而连接在一起的:他们笔触可能大约是同等大小和形状,或者被放置在同一方向,或者由共同的一般色彩或色调所支配。
三、色彩的调节与实现
在塞尚的书信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实现”这个词。在1904年给路易奥兰舍的信中,塞尚说,“有关我在艺术上的实现,我相信过一段时日就能达成……这是因为假使自然的强烈感觉——的确拥有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是所有艺术观念的必要基础。未来的伟大与美丽作品存在于这种基础上,而表现情感方式的知识不亚于此,只有借由漫长的经验才能获得。”塞尚要“实现”的是如何在画面上把自己的借由观察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艺术理念表现或体现出来。这种经验的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我一直想如实再现大自然,但是没有成功。”但是,“我必须通过别的手段把他表现出来……通过色彩”,因为,在塞尚看来,“画家首先只表现,也只应该表现色彩”、“要做到对充分的艺术展示实现彻底的翻译,唯有一条路:色彩。”
塞尚赞赏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真正的画家”、“一位伟大的画家”、“法兰西最杰出的色彩大师”。他学习的是德拉克罗瓦用色彩塑造结构的能力。“他懂得怎样区分……同样的阳光,同样的亲密情感,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他了解这一点,并用色调表现出来,用色彩进行对比。”这也使得塞尚越来越背离了印象派的色彩是用来表现光的性质,而不表现体积和画面的平面组织结构,从而探索出自己的独特的色彩理论。这种理论是要用色彩感觉营造出光的效果,可以为抽象笔法提供条件,这样便使得他无法接触点模糊不清、若即若离的情况下画出物体的轮廓。这种画法与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点彩画法相似,也就是说,所画物体的边缘会有一条黑线或环形。塞尚借助色彩的结构用冷色与暖色来强化画面的突现,一种不加黑深色或弄模糊颜色的方法。在对具体物象的感知中,形体与色彩并不是分离的,那些润泽的色彩根据形体的转折而连贯或间断。塞尚为了保持画面的质量和感觉的情味,为了满足对和谐美的需要,他追求技法的精巧,并保持对技法的综合运用,他放弃传统的空间透视并不意味着综合就是在抑制对象的某些部分意义上的简化,而是为了让对象更加明晰。
色彩之于塞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绘画要表达的对象,又是塞尚塑造画面空间形式的手段。具体地说,他是要依据色彩的逻辑,调整出正确的色调关系。“大自然,如果用心灵向它提问,他就会交给我们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怎样具体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色彩对大自然的翻译呢?在塞尚看来,这种方法就是“调节”——通过色彩的搭配建立起对比关系:“色彩中的平面,一个个平面……我用自己调色板上的颜料构筑自己的平面……唯有体积是实实在在的……必须通过正确的色彩搭配建立起对比关系。”色彩的变化总是与平面的运动相呼应,即用色彩塑形,以色彩变化来呼应与画面平行的各个平面,亦即以色彩变化来暗示空间感。色彩的变化暗示了平面在空间中的后退,所以,色彩变化暗示了空间的存在。
为了要使画面同时具有平面整体性和空间深度感,塞尚就只有通过形体或平面的叠合和冷暖色调的并置与对比来实现。他创造出一种“通过色彩的排布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的方法。”蓝色和绿色等冷色调会给人后退感,而橙色和黄色等暖色调会让人觉得距离很近。他利用色彩“调节”的方法来表现体积,而不是像传统的明暗对比法那样,通过加强和变暗物体固有色,把画面分割为亮面与暗面的方式来表现体积。塞尚从冷色调—通常是阴影中的蓝色系列—变化到暖色调,而且各种颜色是用短小的笔触,这样物体的轮廓线就从阴影中浮现在亮光中。冷色调向后退的同时较暖的颜色向前靠近。这样,塞尚仅凭颜色的“调节”从蓝色到绿色到黄色最后到红色就可以获得一个苹果的完整效果,通过从紫罗兰到蓝色到绿色最后到灰色的色调调节就可以获得一只衬衫袖子的效果。通过特定色彩的得当排布,塞尚使得画面中物体得到明显的表现,他成功地表明不借助线条,单靠色彩本身就能形成物体存在于空间内的感觉,使用色彩的“调节”赋予物体以坚实性并且通过色彩的重复创造出一个不同凡响的二维平面构图,把画面上处于不同深度的物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色彩在塞尚这里已经不再扮演独立于造型之外的角色,而是成为塑型表达的一个完整的部分。
塞尚的色彩塑型的模式已经超越了印象派对色彩感觉的陶醉,非常理性地实现了色彩塑型的愿望,即用色彩表现空间和结构。塞尚通过高度精制的色彩调节的复杂体系,能够表现空间的形式并给予画面稳定的结构。“塞尚的秩序原理——调节——反映了自然的更高的秩序,它们使世界的永恒形式,并使他的静物、肖像与风景转变为新的和谐与优美的景观。”
所以,“塞尚晚期的作品以其结构性、流动性、本质上的持久性以及绚烂色彩之间的平衡而著称”。我们可以从其代表作《圣·维克多山》里明显地感觉到,他在自然面前发现并实现的绘画色彩结构。该画以画面结构需要的色彩透视代替中心透视,色彩以自身的空间和形象脱离物象表面,变成绘画造型结构,整个作品显示着与自然统一的色彩联系;画面结构清新严整,色彩造型壮丽、坚实、和谐。
(作者简介:张晓琳(1982-)女,安徽人,现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