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分析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7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各登记处上报的2014年膀胱癌登记资料,估计全国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膀胱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订的审核和评估标准,对449个登记处上报的2014年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共339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纳入标准。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并结合2014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膀胱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采用Segi′s标准人口构成。

结果

2014年纳入分析的339个登记地区覆盖人口为288 243 347人,其中城市地区144 061 915人,农村地区144 181 432人。膀胱癌病理诊断比例为74.86%,仅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1.45%,死亡发病比为0.41。2014年全国膀胱癌新发病例约为7.81万例,发病率为5.71/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1/10万,世标发病率为3.56/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0.41%。城市地区发病率为6.88/10万,中标发病率为4.07/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4.29/10万,中标发病率为2.96/10万。2014年全国膀胱癌死亡病例约为3.21万例,死亡率为2.35/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0/10万,世标死亡率为1.30/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0.12%。城市地区死亡率为2.79/10万,中标死亡率为1.41/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81/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4/10万。

结论

中国膀胱癌的发病和死亡在城乡间存在差异,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应加强重点人群尤其是城市地区男性膀胱癌的预防和控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人群脑出血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参加2006至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研究对象98 961名。研究对象年龄(51.1±12.6)岁;男性78 908名(79.7%),女性20 053名(20.3%)。每年记录1次研究对象的脑出血发病情况,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随访结束后比较男性脑出血与女性脑出血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4例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男34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1∶1.18;年龄为12~64岁,中位年龄为42岁。肿瘤发生于前足22例,中足22例,后足10例,踝关节14例,多部位发病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阳性表达的免疫细胞亚群。方法联合应用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CAC动物模型,模拟结直肠癌疾病发展中的3个阶段,即炎症恢复期(AD1)、轻度不典型增生期(AD2)和原位癌形成期(AD3)。于AD1、AD2和AD3结束后,分别取结直肠组织制备单
目的研究洛铂(LBP)联合替吉奥(S-1)治疗进展期胃癌(AGC)的疗效及血清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评估化疗疗效和预测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行LBP联合S-1化疗AGC患者的资料,记录其临床特点、化疗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时间、化疗前后CTC水平等,并分析化疗前后CTC水平与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相关指标对N2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5例N2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阳性淋巴结数、阴性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比例(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与N2b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并研究各指标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24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4.
目的分析乳腺复合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进行超声分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超声分型结果应用于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4a~4c分类,为临床提供更明确的诊断意见和处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78例乳腺复合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内部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和分布特点将其分为Ⅰ型[厚壁和(或)厚的分隔(>0.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