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基础、经济强度、港口贸易、工业生产等角度,选取16个具体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空间集聚与区际差异明显的特点。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山东各类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分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动、产业空间转移,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过大的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根据区域经济差距优化调控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吸引着国内外人力、资金的涌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2014年,全省GDP为59426亿元,占全国的9.33%,位居第三位;人均GDP 6087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镇化率为55%,高于全国的54.8%。尽管大部分经济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影响山东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现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为山东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为山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蓄力量。
2.研究方法
主成份分析是将原来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新的相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其特征方程求得特征根,将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m个定为主成份。根据主成份的总得分将17地市进行大小排序,即可排列出每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找到影响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3.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一个单一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经济基础、港口外贸、经济强度、工农生产等角度,选取多个能代表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和各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发展差异(见表1)。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原始数据略。
三、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得出特征值、主成份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由表中数据看出,前4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602%,表明前4个主成份可以很好地解释影响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旋转后主成份载荷矩阵可以看出:(1)第一主成份F1在X10、X12、X13、X14、X15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和科技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创新潜力因子”。(2)第二主成份F2在X5、X6、X11、X1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可以命名为“开放因子”。(3)第三主成份F3在X1、X3、X4、X7、X8上载荷较大,其中X1、X7、X8反映了第一产业的情况,X3、X4反映了地区生产和城市发展情况,因此可以定义为“经济基础因子”。(4)第一主成份F4在X2、X9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工业因子”。
根据计算各地市经济水平在4个主成份上的综合得分,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得分值≥0)、次发达地区(-1≤得分值<0)、欠发达地区(-1.5≤得分值<-1)和落后地区(得分值<-1.5)4种类型。由此可以得出,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淄博、济南为发达地区,潍坊、日照为次发达地区,泰安、滨州、莱芜、枣庄、济宁、临沂为欠发达地区,德州、聊城、菏泽为落后地区,这也大致符合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聚类分析,从所得聚类图谱上可以看出,山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青岛、烟台、威海;第二类是济南、淄博、东营;第三类是泰安、临沂、枣庄、莱芜、日照;第四类是聊城、菏泽、德州、滨州、潍坊、济宁。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发展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从全省的角度进行分析,山东属于双核结构,以青岛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工业城市群,这一聚类分析结果与前文主成份分析所得出结果基本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7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区域位于东中部,而经济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区域位于西部。东部地区以青岛、烟台为核心,辐射威海、潍坊、日照等地区,这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强、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大量外资,利用港口、交通的便利程度发展经济,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着重开发新领域;中部地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带动周边淄博、东营、泰安、莱芜、滨州等地市的发展,借助济南这一山东科研技术中心的优势加之资源储备较丰厚,适宜发展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更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该地区土地、人力资源丰富,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低,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尽快跟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减小地区间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明华,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79-81.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伟.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孟倩(1988- ),女,山东济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规划
关键词:山东省;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动、产业空间转移,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过大的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根据区域经济差距优化调控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吸引着国内外人力、资金的涌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2014年,全省GDP为59426亿元,占全国的9.33%,位居第三位;人均GDP 6087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镇化率为55%,高于全国的54.8%。尽管大部分经济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影响山东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现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为山东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为山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蓄力量。
2.研究方法
主成份分析是将原来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新的相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其特征方程求得特征根,将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m个定为主成份。根据主成份的总得分将17地市进行大小排序,即可排列出每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找到影响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3.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一个单一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经济基础、港口外贸、经济强度、工农生产等角度,选取多个能代表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和各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发展差异(见表1)。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原始数据略。
三、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得出特征值、主成份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由表中数据看出,前4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602%,表明前4个主成份可以很好地解释影响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旋转后主成份载荷矩阵可以看出:(1)第一主成份F1在X10、X12、X13、X14、X15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和科技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创新潜力因子”。(2)第二主成份F2在X5、X6、X11、X1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可以命名为“开放因子”。(3)第三主成份F3在X1、X3、X4、X7、X8上载荷较大,其中X1、X7、X8反映了第一产业的情况,X3、X4反映了地区生产和城市发展情况,因此可以定义为“经济基础因子”。(4)第一主成份F4在X2、X9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工业因子”。
根据计算各地市经济水平在4个主成份上的综合得分,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得分值≥0)、次发达地区(-1≤得分值<0)、欠发达地区(-1.5≤得分值<-1)和落后地区(得分值<-1.5)4种类型。由此可以得出,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淄博、济南为发达地区,潍坊、日照为次发达地区,泰安、滨州、莱芜、枣庄、济宁、临沂为欠发达地区,德州、聊城、菏泽为落后地区,这也大致符合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聚类分析,从所得聚类图谱上可以看出,山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青岛、烟台、威海;第二类是济南、淄博、东营;第三类是泰安、临沂、枣庄、莱芜、日照;第四类是聊城、菏泽、德州、滨州、潍坊、济宁。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发展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从全省的角度进行分析,山东属于双核结构,以青岛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工业城市群,这一聚类分析结果与前文主成份分析所得出结果基本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7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区域位于东中部,而经济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区域位于西部。东部地区以青岛、烟台为核心,辐射威海、潍坊、日照等地区,这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强、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大量外资,利用港口、交通的便利程度发展经济,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着重开发新领域;中部地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带动周边淄博、东营、泰安、莱芜、滨州等地市的发展,借助济南这一山东科研技术中心的优势加之资源储备较丰厚,适宜发展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更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该地区土地、人力资源丰富,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低,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尽快跟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减小地区间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明华,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79-81.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伟.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孟倩(1988- ),女,山东济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