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_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及白粉病菌的变异性,介绍越冬菌源与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分析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流行因素;防治对策;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156-02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淮安市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较大、危害损失极重的常发性病害。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淮安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重点分析了气候、品种等因素对病害流行的影响,同时提出今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对策。
  1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及传播途径
  1.1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
  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 ℃)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1981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一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10月下旬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9.5 h。
  1.2传播和侵入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 ℃,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1 d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1.3再侵染
  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 ℃时只有3 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
  2白粉病菌的变异性
  小麦白粉病菌存在极其复杂的变异性且生理变异速度快。一个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年限的延长,品种抗性逐年丧失。
  3越冬菌源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根据连年调查观察,小麦白粉病秋苗发病重或较普遍的地区,来年发病程度相应严重或普遍,小麦播种偏早,秋苗感病较重,病田率、病叶率较原灌区重,来年发病也重。
  4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多种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带群体过大田块较群体合理的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高水肥田块,特别是偏施氮肥的麦田,病害发生较严重。在碳代谢为主的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害多益少。
  5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
  5.1气温对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1)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对病害流行有利。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小麦在冬前生长时期,相应也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的时间,暖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或冬季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天气偏暖,对小麦的返青生长和白粉菌源早春侵染扩展有利。2008年2、3月气温较历史同期分别偏高0.3、0.5 ℃,白粉病病叶率也从越冬期的0.082%上升到初春的5.1%,早春侵染扩展较快。2006—2008年,秋冬气温高于历史同期,越冬基数较高。
  (2)苗期低温,生长后期高温,不利于病害的流行,秋苗期低温,可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并抑制病菌繁殖。
  5.2降水量对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1)小麦生长季节多雨,对病害的流行有利。根据气象资料与白粉病病叶率的关系,4—5月的降水量(x)与5月下旬白粉病病叶率(Y)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方程为Y=0.981 5 0.150 6x,r=0.861 5,相关性显著。近年来春季雨日多,雨量偏多且分布比较均匀,气温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流行有利,从而导致近年白粉病中度偏重发生。
  (2)干旱少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2007年以来,白粉病上升为主要病害,但在大旱年份,危害较轻。
  6综合防治技术
  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6.1选用抗病品种
  在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鉴定筛选抗病材料,进而选育出抗病品种。资源材料中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高抗,全生育期为高抗-免疫;抗病性在不同年份亦表现稳定的,可作为抗病亲本材料用于抗白粉病育种,从根本上控制病害。在抗白粉病选育上,切忌抗源单一化,要更多地利用远缘或近缘种属的抗病基因。利用品种的慢发抗性也是延缓品种抗性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
  6.2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2]。
  6.3加强栽培管理
  (1)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3]。
  (2)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3)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6.4药剂防治
  在目前抗病品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4]。
  (1)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三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
  (2)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50%硫磺、40%多-硫、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持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
  7参考文献
  [1] 王卫红.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65,168.
  [2] 胡莎,魏松红,曹远银,等.小麦白粉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10(1):77-79.
  [3] 崔晓卉,赵艳芳.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97-99.
  [4] 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
其他文献
在贯彻全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过程中,构建“宜荆荆城市群”是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宜荆荆城市群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创新合作渠道
锂离子电池在3C电子产品和动力汽车电池行业广泛应用,在航天电源领域也展现出一定的前景。单离子导体是基本仅由参与电化学反应的锂离子迁移的电解质体系,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
大坝变形监测是大坝运行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基准控制点是否稳定是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能够准确监测的前提。该文介绍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要求及外业观测时应注意
为了探讨太空诱变对梭梭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太空诱变梭梭与对照梭梭的光响应曲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太空诱变梭梭与对照相比,光饱和点提高93.75μmol/(m2.s),在光饱和点的光合速率增加了3.11μmol CO2/(m2.s);太空诱变梭梭的蒸腾速率高,这可能与空间诱变梭梭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大的气孔导度有关;太空
本文介绍遗传多样性内涵 ,依据其理论分析遗传多样性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指出DNA序列变异尺度是遗传多样性最佳指标。随后介绍了遗传多样性与生态遗传学、遗传生态学的相关性以及干旱区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阐明生物群落遗传结构是它们研究的核心单元。
小水电是清洁能源之一,小水电上网后配电网成为一个多电源系统,会给配电网电能质量、继电保护、正常安全供电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发输电系统、电网可靠性、电能质量、网损、
外国体育新闻导语的“套路”曹剑杰体育新闻事件经常是反复出现的:胜利与失败、荣耀与羞辱、引退与复出、伤痛与病愈,这就使体育记者写作导语时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也就是通常所
<正>全球化始于合作,成于善学,基于规则。WTO(世界贸易组织)反映了经济地理时代国际合作及规则诉求。进入21世纪,金融、知识与科技,比传统贸易的要素流动更为复杂,开放合作不
本文对在草炭处理下玉米的水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草炭对玉米的蒸腾作用速率,气孔导度等水分参数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实验表明,施入草炭改善了玉米的水分状况,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