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养吾和他的《杂文甲刻》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dia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人郑君赠我一册民国线装小册《杂文甲刻》,曹养吾著,二十九页,无版权页,书末附“校勘记”一页,列为“草堂小书”。书中钤印二种,封面和扉页钤有一方“村山野夫”白文印(或许是“山野村夫”,刻反了),正文首页及末页各盖一枚“金陵女子大学校图书馆”朱文印。我疑心“村山野夫”(或“山野村夫”)就是曹养吾的自用印,若是,那此书就是他赠送给金陵女大图书馆的。书中十四页天头的一条,用毛笔简略的批注“‘沙’字下少一‘作’字”就是作者手迹了。原文“金沙战场”,更正过来为“金沙作战场”。书末本有“校勘记”,这里,作者又发现了一处排印上的错漏,从而在天头落笔更正。
  对于作者曹养吾,今天的读者多是陌生了。其实,他跟郁达夫、臧克家、沈从文等作家一样,同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文坛新秀,也是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与周作人、徐志摩、苏雪林等多有交集,他编著的《中国近十年散文集》,1929年由上海全民书局出版,是当时散文作品之集大成者,畅销一时。另外,他在历史学领域也初露锋芒,二十多岁,已是疑古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七万余字的《辨伪学史》载入顾颉刚先生编的《古史辨》(第二册)中,是辨伪派的重要论文,今天还有学者认为最早给“辨伪学”这门学问安上名号的就是曹养吾。
  1901年,曹养吾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西塘墅(今张家港市杨舍镇塘市),原名曹浩生,以字行,东吴大学文科肄业,曾在苏州女子中学(后改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因思想左倾,1935年夏,他与孙起孟等六名进步教师同被江苏省教育厅辞退,后游学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流亡西南,在贵阳从事进步文化工作。他曾为贵阳进步话剧组织《沙驼》公演写过一篇《多余的话——公演献辞》,发表在1938年5月3日当地的《革命日报》特刊上。不幸的是,他1939年6月19日因病在贵阳逝世,时年三十八岁。
  曹养吾短暂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苏州度过的。苏州秀美的山水间留下了他勤学苦研、循循善诱的身影。在东吴大学附中读书时,他与赵朴初、孙起孟等同班,后来又与孙做了同事。在苏州女中,孙起孟教西洋史、哲学、文字学,曹养吾教文学。他教学风格独特,作风民主,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其影响和培育下,苏州女中走出了宋清如、杨瑞年、孟启予等优秀学生。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曹养吾”条:“1930年与孙起孟同任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教员”,这是不确切的,至少在1928年12月前,曹已担任女中的语文教师了。这年12月,学校邀请著名诗人徐志摩来校演讲(估计是曹出面衔接,因编《中国近十年散文集》,曹即与徐建立了联系),为此,校方还特邀了在苏的苏雪林女士来陪同,因火车晚点,徐迟迟未到,苏女士就在办公室与校长、曹养吾等聊天。这件事写进了她后来的散文《北风——怀念徐志摩》里边,只是把时间记错了,不是“早春二月”,而是当年的十二月,这有徐志摩日记为证。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还记载的曹“1934年创办《苏州明报》副刊《艺浪》兼主编,投身左翼文化运动”。这话后半正确,前半却值得商榷。上海师大张祥森对《苏州明报》副刊作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硕士论文《〈苏州明报〉副刊研究》,可以说将这份报纸的副刊专栏收罗殆尽,但文中并没有提及《艺浪》专栏,也不见主编者曹养吾的名字。不过,在苏州,曹养吾积极从事左翼文化运动是不争的事实。
  苏州古城的灵韵之气滋润着这个热情的年轻人,《杂文甲刻》所辑的三篇文章都是在苏州这山明水秀的地方完成的。当时,曹养吾就租住在苏州传统街巷的盛家带三号,这里以前是商贾大户人家居住地,作者将此自命为“草堂”,可见他有像杜甫一样为民间疾苦奋笔疾书的志向,也有“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式的文人雅怀。
  《杂文甲刻》戋戋一册,小三十二开本,线装,二十九个筒子页,辑曹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三篇代表性论文:一为文学论作《关于寒山》,考证寒山的生平卒年,作于“一九二八年四月十六日苏州”,文末附胡适《寒山拾得考》一文。一为《乱民论》,文末标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苏州,仓促中”。一为《古史谬例》,此文作于“十六年六月”,换算成公历应是1927年6月。《古史谬例》由五篇相对独立的考证文章组成,与其在《古史辨》(第二册)中发表的《辨伪学史》写于同一个时期,这些文章奠定了作者作为疑古派干将的重要基石。
  《杂文甲刻》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曹养吾唯一的著作。书中没有前言,也无印行时间,从各文文末所落时间来看,最晚的是“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以此推断,此书应在1930年到1935年作者游学日本以前这段时间印行。
  尚在苏州女中任教时,作者恐去意已定。因受掣于学校当局,前途难卜,未雨绸缪,也要提早另寻出路。而欲另执教他校,就需要走应聘投简等基本程序,我疑心《杂文甲刻》就是此目的之下的一方“敲门砖”。显然,三篇文章都经作者精心挑选,充分展示了其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才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金陵女大是一所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在南京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1923年移至随园永久校址,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返宁。著名教育家吴贻芳女士曾任校长。
  曹养吾为何要向金陵女大投简呢?我分析有几个原因:一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苏州与南京同属一个经济地理圈,路程不远,交通方便。二是作者在女子学校执教多年,有著丰富的教学经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曹养吾小九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妻子,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去南京工作,便于二人共同生活,营造温馨的小家。由于作者英年早逝,资料散失,是否入职金陵女大不得而知。
  曹养吾病逝后,留下一大皮箱的日记、信札、手稿,妻子孙静在战后千辛万苦带回了江阴老家,安放在老宅二楼的一间空房里。不幸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破四旧时,家人惧祸,一把火将其烧掉了。在贵阳,原有庞大的墓庐也因后来扩修马路而无迹可寻。
  对于曹养吾,作为同学兼同事的老友孙起孟应该是很熟悉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与曹养吾还共同署名,写过一篇《中等学校国文之教学》发表在1934年第三卷《江苏教育》上。1935年夏,他们与其他四名进步教师一同被学校当局辞退。遗憾的是我未检索到其回忆曹养吾的文章,三卷本厚册的《孙起孟文集》里也没有记载。
  2008年,曹养吾的妻侄孙钟辰先生写有回忆曹养吾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可以见到。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曾数次致电孙先生曾工作过的西安庆安公司,希望能联系上孙先生,但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曹养吾,这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学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无声地陨落了。如果不是战争,不是疾病,不是生活的疲惫与奔波,他的著述将会更丰硕,惜天不假年,让人扼腕叹息。
其他文献
“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这是我们党内的秘密,不能告诉敌人。”  ——电影《烈火中永生》台词  提起小说《红岩》,耳熟能详的是其中江姐、小萝卜头、甫志高的故事;其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更是让这部小说深入人心。  重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生,曾分批次被安排进电影院观看过《烈火中永生》,课间游戏,孩子们扮演江姐不屈、甫志高叛变的经典片段,成为热潮。  现在的人也许会奇怪,这个讲
期刊
刻瓷是一门融书、画、刻于一体,具有金石风格的文人性艺术,也称瓷刻,早期又称刻磁、镌磁等,用特制刀锤等工具在成品瓷器上先绘画,再依画稿刻釉,之后进行填色。一般倾向于认为刻瓷艺术源自宫廷工艺,产生于明代,成熟于清中期。刻瓷是在成品瓷器上錾刻的艺术,区别于在瓷胎上绘刻图案后再烧制的、先刻后烧的同名刻瓷工艺。  “刻磁”一词,目前所见最早记录出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金刚钻”:  金刚鑚(钻),
期刊
字画收藏曾是我工作以后主要的嗜好,在收藏的岁月中,与古董商赵中令先生结了一段不浅的书画缘。赵先生是光华古董商场的老前辈,我随俗称他为赵老。赵老鲁人,但北人南相,见人总是笑呵呵的,今日回想,竟仿若有些弥勒佛相。我与赵老交往近三十年,时日不可谓不久,但对他的生平不算太了解,因为他很少谈及个人往事。他谈得较多的人乃是余杭章太炎,他与章太炎有段师生缘。1935年,章太炎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开班授徒,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