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本文针对生态宜居环境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宜居;以人为本;现状;特征;环境设计思路
每一份居住,代表一种生活,现代都市人对住所要求不仅仅是“可居”,更应该是“宜居”,能够贴近山水,亲近生态,一份宜居的自然景致;出则繁华,入则怡然,在翠林与繁花中,流水潺潺、曲径幽幽,一杯香茗,三五知己,暂时忘却社会的烦嚣,怀抱大自然的宁静,寻觅一份心境空灵的场所。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现状: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只是建筑设计的附属,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布置中也只是园艺绿化为主,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现在的房地产开发都提出塑造“生态、绿色、宜居”的居住环境,而在实际的景观中却很难把握其内涵,居住区景观也只是单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的拼凑,并未从有机系统组织景观序列,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怡人景观空间的思想高度营造出有内涵有文化的宜居环境,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1、 强化概念,忽视与形式的结合
景观的概念来源于形式,只有概念与形式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景观效果。而今,为了制造影响力,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故意将景观的理念和概念扩大化,“欧式小镇”“西班牙风情社区”等类型居住区层出不穷。而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具体形式。这不仅造成了地域精神的缺失,而且造成了景观原有资源的浪费。为了表现所谓的概念,追求奢华的铺装和水体,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达到“宜居”。
1.2、 强调视觉感受,忽视功能性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为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更加强调视觉上的震撼与刺激,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营造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大道、高档的喷泉水体,这些空间的塑造多以大面积的硬质彩色铺装出现,缺乏生态功能,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忽视了对绿色景观空间的塑造。
1.3、过于注重平面图案化,忽视垂直空间
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平面空间的布置和垂直空间的塑造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大部分高层建筑小区,为了追求俯视效果的美观,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而忽略了人在景观中的真实感受,缺乏竖向景观的层次。大面积的景观只适合俯瞰而却不适宜亲近。
二、生态宜居环境特征:
联合国人居署对人居环境制订了包括社区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环保、生活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如果生活化地表述这些指标,就是:一个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而日常生活则充满激情和活力,人际关系贯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所以说,生态宜居的环境是具有生态美、功能合理、自然美观、艺术精美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模式。生态宜居环境建立在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科技社区、信息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品质社区等基础之上,是今后人居发展和追求的长期目标。
三、生态宜居环境的设计思考:
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首先满足的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这里说的生态不是狭隘的环境的生态,更主要的是强调生态的多元化,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在内的复合的生态;其次,满足的是宜居,即适宜人居住,满足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围绕人的体验、情感来探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所以说,生态宜居设计具有多面性、多角度、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整合生态,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进行设计。
3.1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
3.1.1 繼承场所精神
景观场所的设计主要是为休闲活动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景观场所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功能使用上的方便,也可以体现场所的精神气质和设计师塑造及所要表达的潜在精神,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如何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场所本身具有的个性和特色,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把握场所精神。场所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历史人文特征、地域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场地中的地形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植被状况、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初要对项目本身的场地自然特征进行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避免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换土挖湖堆山,破坏原有植被,这不仅使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而且掩盖了地域内的自然特色。
(2)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它往往以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延续的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以便后人了解历史。历史文化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积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3)区域特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伴随着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园冶》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讲的是要善于利用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得景随行,才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1.2 合理的布局
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元素和空间都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思想,如同作文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段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所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基地中的原有要素和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如儿童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入口区,按照不同的空间特性和使用群体以及功能需要进行整体综合安排。
3.2 人景结合,体现和谐性
3.2.1 合理利用水体
由于水的亲近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的元素应用不可避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活跃与灵动可丰富居住区景观的平面构图和视觉效果,满足人对水的情感需求。
首先,水体的设计要考虑与整体景观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平面空间中的位置,力求达到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以衬托主体景观。
其次,水的形态的选择要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和空间的性质。平静的湖面适合设计在安静的休息区,给人以安静、放松的感觉;流动的涓涓细水会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印象,适合设置在儿童活动和运动区域;而气势磅礴的瀑布或喷泉会增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感觉,能够彰显居住区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水的安全性是居住区水体设计必须考虑的,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水的深浅、驳岸的高度,既要保证便于居民亲水游玩,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第四,生态性往往是水体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容易造成水景污染和景观的昙花一现。水景设计应该结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水源,合理利用雨水收集和中水的回收利用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循环系统,防止水体的污染。
3.2.2 塑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居住区的生态性离不开植物景观的塑造。绿化植被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植物景观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小环境气候、调节居者的身心。
首先,居住区植物景观要满足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其次,根据生态位理论,塑造植物群落。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景观,与其他设施结合,创造舒适的环境。而植物群落的塑造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有规律的组合。植物的品种多样,则应空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做到构图均衡,竖向层次上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形成自然群落的美感。
再次,植物景观的塑造结合景观空间的功能和性质。如开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采取孤植的大树;安静的休憩空间可用植物进行围合,阻隔噪音,形成独立的安静小空间,儿童活动区域可选择无伤害性、色彩鲜艳的植物群落,为儿童营造愉悦欢快的景观环境。
最后,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材料,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结合其他造园要素,为居住者创造和谐的自然活动休息空间。植物选择安全无毒的品种,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做到春绿、夏花、秋实、冬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3.2.3 创造舒适安全的活动场地
“以人为本”是居住区中景观宜居性的体现,就在于不单单是考虑景观,更主要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的、适宜活动的、安全的活动场地。其选址要远离居住区车行干道,利用环保防滑的地面铺装防止人们摔伤。在植物的选择上,选用无毒、无刺激气味、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利用不同的地形、挡土墙或绿篱对空间进行围合,在空间中布置休息设施,如亭、廊、座椅,利用道路的引导使居民能够进行交流与游憩。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3.3 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
居住区里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这里提到的主题和文化是指景观的人文内涵底蕴,并非深层挖掘历史。景观要素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归属感和温馨的氛围。趣味生动的雕塑小品、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尺度亲近的水景等,都可以提升文化意境,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
4 结束语
总之,当代生态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景观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念,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立生态、舒适、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3] 夏健,蓝刚.景觀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4] 杨松龄.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态宜居;以人为本;现状;特征;环境设计思路
每一份居住,代表一种生活,现代都市人对住所要求不仅仅是“可居”,更应该是“宜居”,能够贴近山水,亲近生态,一份宜居的自然景致;出则繁华,入则怡然,在翠林与繁花中,流水潺潺、曲径幽幽,一杯香茗,三五知己,暂时忘却社会的烦嚣,怀抱大自然的宁静,寻觅一份心境空灵的场所。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现状: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只是建筑设计的附属,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布置中也只是园艺绿化为主,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现在的房地产开发都提出塑造“生态、绿色、宜居”的居住环境,而在实际的景观中却很难把握其内涵,居住区景观也只是单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的拼凑,并未从有机系统组织景观序列,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怡人景观空间的思想高度营造出有内涵有文化的宜居环境,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1、 强化概念,忽视与形式的结合
景观的概念来源于形式,只有概念与形式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景观效果。而今,为了制造影响力,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故意将景观的理念和概念扩大化,“欧式小镇”“西班牙风情社区”等类型居住区层出不穷。而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具体形式。这不仅造成了地域精神的缺失,而且造成了景观原有资源的浪费。为了表现所谓的概念,追求奢华的铺装和水体,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达到“宜居”。
1.2、 强调视觉感受,忽视功能性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为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更加强调视觉上的震撼与刺激,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营造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大道、高档的喷泉水体,这些空间的塑造多以大面积的硬质彩色铺装出现,缺乏生态功能,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忽视了对绿色景观空间的塑造。
1.3、过于注重平面图案化,忽视垂直空间
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平面空间的布置和垂直空间的塑造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大部分高层建筑小区,为了追求俯视效果的美观,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而忽略了人在景观中的真实感受,缺乏竖向景观的层次。大面积的景观只适合俯瞰而却不适宜亲近。
二、生态宜居环境特征:
联合国人居署对人居环境制订了包括社区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环保、生活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如果生活化地表述这些指标,就是:一个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而日常生活则充满激情和活力,人际关系贯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所以说,生态宜居的环境是具有生态美、功能合理、自然美观、艺术精美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模式。生态宜居环境建立在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科技社区、信息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品质社区等基础之上,是今后人居发展和追求的长期目标。
三、生态宜居环境的设计思考:
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首先满足的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这里说的生态不是狭隘的环境的生态,更主要的是强调生态的多元化,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在内的复合的生态;其次,满足的是宜居,即适宜人居住,满足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围绕人的体验、情感来探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所以说,生态宜居设计具有多面性、多角度、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整合生态,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进行设计。
3.1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
3.1.1 繼承场所精神
景观场所的设计主要是为休闲活动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景观场所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功能使用上的方便,也可以体现场所的精神气质和设计师塑造及所要表达的潜在精神,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如何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场所本身具有的个性和特色,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把握场所精神。场所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历史人文特征、地域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场地中的地形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植被状况、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初要对项目本身的场地自然特征进行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避免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换土挖湖堆山,破坏原有植被,这不仅使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而且掩盖了地域内的自然特色。
(2)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它往往以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延续的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以便后人了解历史。历史文化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积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3)区域特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伴随着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园冶》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讲的是要善于利用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得景随行,才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1.2 合理的布局
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元素和空间都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思想,如同作文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段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所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基地中的原有要素和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如儿童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入口区,按照不同的空间特性和使用群体以及功能需要进行整体综合安排。
3.2 人景结合,体现和谐性
3.2.1 合理利用水体
由于水的亲近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的元素应用不可避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活跃与灵动可丰富居住区景观的平面构图和视觉效果,满足人对水的情感需求。
首先,水体的设计要考虑与整体景观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平面空间中的位置,力求达到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以衬托主体景观。
其次,水的形态的选择要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和空间的性质。平静的湖面适合设计在安静的休息区,给人以安静、放松的感觉;流动的涓涓细水会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印象,适合设置在儿童活动和运动区域;而气势磅礴的瀑布或喷泉会增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感觉,能够彰显居住区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水的安全性是居住区水体设计必须考虑的,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水的深浅、驳岸的高度,既要保证便于居民亲水游玩,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第四,生态性往往是水体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容易造成水景污染和景观的昙花一现。水景设计应该结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水源,合理利用雨水收集和中水的回收利用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循环系统,防止水体的污染。
3.2.2 塑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居住区的生态性离不开植物景观的塑造。绿化植被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植物景观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小环境气候、调节居者的身心。
首先,居住区植物景观要满足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其次,根据生态位理论,塑造植物群落。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景观,与其他设施结合,创造舒适的环境。而植物群落的塑造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有规律的组合。植物的品种多样,则应空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做到构图均衡,竖向层次上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形成自然群落的美感。
再次,植物景观的塑造结合景观空间的功能和性质。如开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采取孤植的大树;安静的休憩空间可用植物进行围合,阻隔噪音,形成独立的安静小空间,儿童活动区域可选择无伤害性、色彩鲜艳的植物群落,为儿童营造愉悦欢快的景观环境。
最后,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材料,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结合其他造园要素,为居住者创造和谐的自然活动休息空间。植物选择安全无毒的品种,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做到春绿、夏花、秋实、冬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3.2.3 创造舒适安全的活动场地
“以人为本”是居住区中景观宜居性的体现,就在于不单单是考虑景观,更主要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的、适宜活动的、安全的活动场地。其选址要远离居住区车行干道,利用环保防滑的地面铺装防止人们摔伤。在植物的选择上,选用无毒、无刺激气味、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利用不同的地形、挡土墙或绿篱对空间进行围合,在空间中布置休息设施,如亭、廊、座椅,利用道路的引导使居民能够进行交流与游憩。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3.3 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
居住区里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这里提到的主题和文化是指景观的人文内涵底蕴,并非深层挖掘历史。景观要素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归属感和温馨的氛围。趣味生动的雕塑小品、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尺度亲近的水景等,都可以提升文化意境,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
4 结束语
总之,当代生态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景观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念,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立生态、舒适、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3] 夏健,蓝刚.景觀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4] 杨松龄.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