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的"仁政"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区分仁君德政、暴君苛政的试金石,既是治世的良策,也是农民起义的精神支柱。在本文,笔者首先探究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其次介绍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再次从对孟子"仁政"思想进行评价,最后简析"仁政"对于现代政治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仁政、现代启示
自孔孟肇始,政治生活从未淡出儒家学说理论探讨的视野。在儒家看来,最佳的“为政”方式莫过于“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仁者”之“政”,即统者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有效处理政治事务。可以说,儒家围绕“仁政”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如何构建理想的道德化政治秩序成为儒家学者学术研究的一大主题,如何通过扮演“王者师”的角色布道说教、兴利除害、经世利民成为儒家学者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
1.1思想基础——孔子仁学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思想层面来看,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 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爱,是对别人施予爱,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也。”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1.2历史基础——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正反两面的事实昭示人们:统治者施行仁政得天下,否则失之于天下。
1.3现实基础——现实社会鞭策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叶,战争频繁,各国人民不但惨遭战争之蹂躏,而且备受暴政之压迫。孟子的仁政学说,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补救时弊,革除暴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秩序。
1.4理论基础——性善论人性论
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先验主义的性善论构成了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2.1政治方面
第一,以民为本,爱民利民。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仁政”思想的核心方面就是重民思想。第二,反对暴政,轻刑罚。他指出凡暴虐百姓的国君,将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刑罚方面,孟子反对滥用刑罚,不连累无辜。第三,轻徭薄赋,减少战争。在赋税方面,孟子提出“轻赋敛”。在战争方面,孟子强烈反对掠夺战争,倡导给人民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第四,与民同乐,尊贤使能。孟子要求国君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
2.2经济方面
第一,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给小民以“恒产”。他主张把土地所有权制度化。第二,使民以时,发展农业。孟子主张,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做到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多种生产活动。第三,重视商业。孟子不忽视商业,甚至把发展商业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2.3教育方面
孟子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认为“仁政”能否推行关键在教育。孟子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使五伦关系和谐圆融。
三、孟子“仁政”思想评析
评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必须要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的角度,必须要辩证的看待它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以及消极的影响。当然,孟子的“仁政”思想能够历经时间的浪涛一路影响了几个朝代的更迭足以说明这一思想的价值和生命力。因此我们需要理智辩证的评析这一思想,取其精髓,加之改进与創新,顺应时代,为今所用。
3.1积极方面
1. 孟子“仁政”思想启示统治者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启示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但在封建时期能够起到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超前的进步性,对后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2. 孟子“仁政”思想维护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孟子推崇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孟子反对武力战争,推崇“仁政”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后世封建统治朝代政治的开明和稳定给予了良好的借鉴,对当今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2消极影响
1.孟子“仁政”思想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孟子将“仁政”思想,在当时被看作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权利的最佳方案。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民众地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被现代社会所摒弃的消极观念。
2.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封建等级观念
孟子重视教育,强调“人伦”,将人与人之间既定的这种“人伦”关系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认为这种按照地位划分的等级观念是一个拥有高尚德行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站在这一角度来看,孟子“仁政”思想的这种强调封建等级的消极观念已经被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所淘汰。
四、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启示
4.1政治方面
第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以民为本”基础之上的。 “以人为本”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借鉴孟子的“仁政”思想,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德治思想的全面阐述,体现了孟子关于平天下、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并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4.2经济方面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的 “重农”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所以我国要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4.3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首先,从孟子的仁爱到现代党的执政宗旨:为人民服务,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仁爱。其次,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了对孟子道德修养教化理论的升华。最后,要对孟子道德思想的批判继承,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总结
我想,任何一种传统思想资源,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构建中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其目的就在于此。孟子系统阐述了“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理论以“制民之产”的经济和谐为基础,以“明人伦”的道德和谐为核心,以“行仁政得天下”的君民和谐为目的,以善政善教为两翼。我们要全面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让其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复兴进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刘飒. 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沈阳师范大学,2017.
[2]李蓉.论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现实意义[J].才智,2014(06):247-248.
[3]张芳华,赵祖坤.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3(22):1-2.
[4]林凡滨.先秦儒家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探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6):168-169.
[5]林喜妮. 孟子的仁政學说及其当代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10.
[6]姜鹏.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J].理论界,2010(02):132-133.
[7]商勇强. 孟子仁政学说的现代价值[D].山东大学,2008.
[8]蔡芹.孟子“仁政”思想的由来及其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9-61.
关键词:孟子、仁政、现代启示
自孔孟肇始,政治生活从未淡出儒家学说理论探讨的视野。在儒家看来,最佳的“为政”方式莫过于“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仁者”之“政”,即统者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有效处理政治事务。可以说,儒家围绕“仁政”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如何构建理想的道德化政治秩序成为儒家学者学术研究的一大主题,如何通过扮演“王者师”的角色布道说教、兴利除害、经世利民成为儒家学者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
1.1思想基础——孔子仁学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思想层面来看,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 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爱,是对别人施予爱,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也。”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1.2历史基础——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正反两面的事实昭示人们:统治者施行仁政得天下,否则失之于天下。
1.3现实基础——现实社会鞭策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叶,战争频繁,各国人民不但惨遭战争之蹂躏,而且备受暴政之压迫。孟子的仁政学说,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补救时弊,革除暴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秩序。
1.4理论基础——性善论人性论
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先验主义的性善论构成了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2.1政治方面
第一,以民为本,爱民利民。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仁政”思想的核心方面就是重民思想。第二,反对暴政,轻刑罚。他指出凡暴虐百姓的国君,将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刑罚方面,孟子反对滥用刑罚,不连累无辜。第三,轻徭薄赋,减少战争。在赋税方面,孟子提出“轻赋敛”。在战争方面,孟子强烈反对掠夺战争,倡导给人民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第四,与民同乐,尊贤使能。孟子要求国君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
2.2经济方面
第一,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给小民以“恒产”。他主张把土地所有权制度化。第二,使民以时,发展农业。孟子主张,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做到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多种生产活动。第三,重视商业。孟子不忽视商业,甚至把发展商业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2.3教育方面
孟子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认为“仁政”能否推行关键在教育。孟子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使五伦关系和谐圆融。
三、孟子“仁政”思想评析
评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必须要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的角度,必须要辩证的看待它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以及消极的影响。当然,孟子的“仁政”思想能够历经时间的浪涛一路影响了几个朝代的更迭足以说明这一思想的价值和生命力。因此我们需要理智辩证的评析这一思想,取其精髓,加之改进与創新,顺应时代,为今所用。
3.1积极方面
1. 孟子“仁政”思想启示统治者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启示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但在封建时期能够起到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超前的进步性,对后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2. 孟子“仁政”思想维护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孟子推崇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孟子反对武力战争,推崇“仁政”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后世封建统治朝代政治的开明和稳定给予了良好的借鉴,对当今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2消极影响
1.孟子“仁政”思想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孟子将“仁政”思想,在当时被看作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权利的最佳方案。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民众地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被现代社会所摒弃的消极观念。
2.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封建等级观念
孟子重视教育,强调“人伦”,将人与人之间既定的这种“人伦”关系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认为这种按照地位划分的等级观念是一个拥有高尚德行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站在这一角度来看,孟子“仁政”思想的这种强调封建等级的消极观念已经被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所淘汰。
四、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启示
4.1政治方面
第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以民为本”基础之上的。 “以人为本”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借鉴孟子的“仁政”思想,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德治思想的全面阐述,体现了孟子关于平天下、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并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4.2经济方面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的 “重农”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所以我国要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4.3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首先,从孟子的仁爱到现代党的执政宗旨:为人民服务,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仁爱。其次,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了对孟子道德修养教化理论的升华。最后,要对孟子道德思想的批判继承,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总结
我想,任何一种传统思想资源,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构建中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其目的就在于此。孟子系统阐述了“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理论以“制民之产”的经济和谐为基础,以“明人伦”的道德和谐为核心,以“行仁政得天下”的君民和谐为目的,以善政善教为两翼。我们要全面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让其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复兴进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刘飒. 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沈阳师范大学,2017.
[2]李蓉.论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现实意义[J].才智,2014(06):247-248.
[3]张芳华,赵祖坤.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3(22):1-2.
[4]林凡滨.先秦儒家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探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6):168-169.
[5]林喜妮. 孟子的仁政學说及其当代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10.
[6]姜鹏.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J].理论界,2010(02):132-133.
[7]商勇强. 孟子仁政学说的现代价值[D].山东大学,2008.
[8]蔡芹.孟子“仁政”思想的由来及其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