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波恩2009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及即将在今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UNFCCC)峰会等近期会议,使得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本身的趋势和潜在的国际舆论压力、各国政商两界力量的博弈,使得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应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则使低碳经济第一次见诸政府文件。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自远古钻木取火以来,“能源”这个潘多拉宝盒被打开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更是急剧增长,直到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加剧与能源危机的警讯,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一系列危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加剧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与自然生态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与灾难。因此,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新能源革命应运而生,正好站到了历史浪潮中的新方向上。这场新能源革命最终将会把人类从“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中拯救出来,从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人类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它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将挽救遭受污染、呼吸困难、“高烧不降”的地球母亲。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它既是一种国际舆论压力,又是一种突破资源瓶颈制约的不二法宝;它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作为国际大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08年可以说是国内低碳经济的元年,主流媒体、专家学者、政府层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一个新词语,“低碳经济”的很多概念和技术手段尚在探索之中。但是,可以认定,低碳经济为中国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低污染、低消耗、高效能正是我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所在,而低碳经济的理念及发展模式正符合这一本质要求。通过这一新的理念,不但可以引发中国政府和各界对能源的重新思考,也将带动中国的发展战略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先后出台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中国第“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新增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去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的决心。
真正构建中国的低碳经济,从经济到生活各领域都要引入低碳理念,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设计。但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政策体系,尚未以低碳经济作为核心进行构建。
以低碳经济破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难题,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6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重度污染为代价的。而低碳经济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涉及与工业化紧密联系的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低碳经济的应用可以有效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污染,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确立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的大趋势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系要围绕“低碳化”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要在“低碳化”战略引导下,将保护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的思想,融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产业布局等政策环节之中,从而使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服从于“低碳化”的目标。“低碳化”的工业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各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确定为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重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政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和倾向,与推进低碳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先行案例可以看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着眼点、侧重点和政策推动力度下,低碳经济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碳排放,这一观点并不确切,是有限制性前提的。比如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因此,不能单纯寄希望于通过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际上,人们要改变生产理念,就要改变消费理念;要改变生产方式,就要改变消费方式。
推进低碳经济,要以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关键,以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为主要形式,共同构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第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对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全面设计;第二,新旧产业全面深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及能源多元化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危机时期产业发展突破口,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设计;第三,要利用欧美国家因发展低碳经济遇到财政困难,相关技术、产品、设备大幅降价,而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实力较强的优势,购买高效节能技术甚至并购国际公司;第四,要抓住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向中国转移,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和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第五,通过优化工艺路线、优化产业链耦合及延伸,建立工业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发展垃圾炼制,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等措施推进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项短期的、局部的和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开拓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编/赵哲)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应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则使低碳经济第一次见诸政府文件。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自远古钻木取火以来,“能源”这个潘多拉宝盒被打开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更是急剧增长,直到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加剧与能源危机的警讯,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一系列危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加剧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与自然生态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与灾难。因此,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新能源革命应运而生,正好站到了历史浪潮中的新方向上。这场新能源革命最终将会把人类从“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中拯救出来,从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人类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它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将挽救遭受污染、呼吸困难、“高烧不降”的地球母亲。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它既是一种国际舆论压力,又是一种突破资源瓶颈制约的不二法宝;它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作为国际大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08年可以说是国内低碳经济的元年,主流媒体、专家学者、政府层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一个新词语,“低碳经济”的很多概念和技术手段尚在探索之中。但是,可以认定,低碳经济为中国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低污染、低消耗、高效能正是我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所在,而低碳经济的理念及发展模式正符合这一本质要求。通过这一新的理念,不但可以引发中国政府和各界对能源的重新思考,也将带动中国的发展战略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先后出台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中国第“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新增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去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的决心。
真正构建中国的低碳经济,从经济到生活各领域都要引入低碳理念,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设计。但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政策体系,尚未以低碳经济作为核心进行构建。
以低碳经济破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难题,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6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重度污染为代价的。而低碳经济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涉及与工业化紧密联系的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低碳经济的应用可以有效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污染,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确立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的大趋势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系要围绕“低碳化”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要在“低碳化”战略引导下,将保护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的思想,融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产业布局等政策环节之中,从而使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服从于“低碳化”的目标。“低碳化”的工业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各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确定为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重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政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和倾向,与推进低碳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先行案例可以看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着眼点、侧重点和政策推动力度下,低碳经济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碳排放,这一观点并不确切,是有限制性前提的。比如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因此,不能单纯寄希望于通过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际上,人们要改变生产理念,就要改变消费理念;要改变生产方式,就要改变消费方式。
推进低碳经济,要以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关键,以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为主要形式,共同构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第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对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全面设计;第二,新旧产业全面深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及能源多元化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危机时期产业发展突破口,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设计;第三,要利用欧美国家因发展低碳经济遇到财政困难,相关技术、产品、设备大幅降价,而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实力较强的优势,购买高效节能技术甚至并购国际公司;第四,要抓住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向中国转移,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和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第五,通过优化工艺路线、优化产业链耦合及延伸,建立工业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发展垃圾炼制,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等措施推进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项短期的、局部的和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开拓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