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们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才能全面、深刻的认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课堂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几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们是现行的许多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若一味地使用一两种教学方法,难免陷入单调枯燥。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各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求多,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比如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此,各种各样的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阅读、讨论就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能够积极并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倡导对话,但不要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真正地互动与真诚地交流,而不是肤浅的“形式对话” 、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们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才能全面、深刻的认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课堂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几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们是现行的许多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若一味地使用一两种教学方法,难免陷入单调枯燥。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各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求多,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比如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此,各种各样的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阅读、讨论就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能够积极并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倡导对话,但不要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真正地互动与真诚地交流,而不是肤浅的“形式对话” 、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