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师”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感悟和思考。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问题,并且查找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差距,并给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教师教学活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双元制双师行动导向高职教师几乎都看过德国职业教育文章或听过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如何先进之类讲座,大概了解一些德国职业教育,也模糊地知道了一些个概念如双元制、行动导向、关键能力,等等,但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觉得德国职业教育高不可攀,例如.教育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学生更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等等,似乎德国职业教育只是一个理想模型,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建立起联系,不知道应该从德国职业教育中吸取什么来补充自己的教育教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谈一下自己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告诉我能力是怎么培养的
提到德国职业教育,首先就是“双元制”,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制度,学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特别是学生先被企业“录取”,再由企业送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生每周5天一般有3天在“企业”学习,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这点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透过“双元制”的现象,体会职业学校培养人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学习其实质性的内容。
德國职业教育有二个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有法律依据,而我国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执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但这种办学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学生不能频繁深入企业,那么高职教师就要承担起德国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责任,就要非常熟悉企业,包括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工作经验等等,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到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真正的“工作”,再把这种“体验”带回到高职学校的“课堂”,补充学生无法深入“企业”的缺欠。
我的理解一:教师深入企业,让教师接地气。通过深入企业,教师可以感悟到企业文化,训练岗位能力,体验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所需要,培养职业思维。而这些正是学生所需要,同时又是教师所缺乏的东西。
我的理解二:所谓“双师”,不是即会技能,又能讲课;而是即有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又懂专业理论且熟悉教育教学的教师,双重经验于一身之人。
我的理解三:“双元制”告诉我:职业教育要以职业而不是专业为导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以企业所需而不是以学校课本为导向;
德国企业培养学生包括工作流程、企业思维、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企业工作习惯、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技能。
反思我们的高职教学,教师岗位技能尚不过关,又无企业经验,对企业相关岗位管理和工作流程知之很少,教学中以课本和自己理解为中心,这样培养的学生企业当然不欢迎。
这些差距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论:要提高办质量,教师就要深入企业实践,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增加岗位工作经验;教师就要改变教育理念,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持续地自主学习;教育要接地气,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空”的教育,大道理培养不了学生。
启示:学校要发展进步,就应创建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在教师中比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而不是夜郎自大。教师中积极的学习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制度让我看到了差距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实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有相当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历,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培养过程大致如下:有志于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的年轻人,首先必须经过三年半“双元制”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和学校或自学的文化课补习,再进入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常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本科层次,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由于国家要求未来的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必须胜任两门课程教学,又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上够五年才能完成大纲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文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尚不能去直接任教,还必须过三关:首先须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取得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州政府开办的教师实习学院,度过两年的教学实习期。在这两年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相应的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实习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习学院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学习掌握教育理论;顺利完成这两年实习教学和师范理论学习任务的实习教师,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才可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去职业学校独立任教。
对照德国教师,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
首先德国教师对工作岗位非常熟悉,都经过“双元制”的培养,不像我们教师都是“空降”而来,善于讲而不长于做,即使能做,也是肤浅和表面的,不够深入和细致,这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造成的;其次专业教师都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理论深入学习的经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基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没有严格地职业教育训练便走上课堂;最后,德国教师上岗基本是30岁,历经多年的磨练和追求才能成为教师,而我们教师还没有什么准备,就进入了课堂。
我的理解一:职业教师专业能力必须过硬,做事能力甚至领先于讲课能力。而实际中我们评价教师过分强调“讲课能力”和“教学资料整理能力”。
我的理解二: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我们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本不把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当会事,在学校出现一种怪现象懂职业教育理论的不能讲专业课程,一线专业教师又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我的理解三:教师要在专业中有专长,一些学校实行“课程长”制度也是这个道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经过这么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二门课教学任务,而我们教师往往随便就能讲5门以上专业课程。 结论:与德国教师培养流程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比,我们教师距离真正的“双师”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在技能和工作经验方面,而且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方面都很欠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在专业中必须要有特长,才能更好地教好学,才能为企业服务;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是教师基本功,缺一不可。
启示:学校的一切办学理念都要经过教师才能得到贯彻,既然我们没有教师准入制度,那么学校就应建立一种机制,让教师在岗位上成长,考核教师的标准应该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更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让我理解了做中学
德国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行动导向教学”,所谓行动导向,就是通过行动进行实践,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具体任务作载体,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環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我理解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做中学”最好的体现,是朝着“完整行动”的方向发展,“完整行动”是指对任务独立的计划、实施以及调控评估的过程。而我们日常教学以课程为基础划分,往往一个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几门课程才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有综合专业能力,能够完成一个独立工作任务。
我理解二:学校课堂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教程是与学习者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的其目的是获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经验。我们的问题是学生实践环境仍然与实际工作相差很大,教师不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更没有职业经验,无法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和经验。
我理解三:行动导向教学由信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检测、评估组成,教师是引导者,整个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式合作,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而我们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很多时候教师完整的操作一遍,学生机械进行模仿,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结论: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能只学其形,理念要转变,方法要转变,教学过程要转变;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对实际项目非常熟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扩大自己行动领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
启示: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教学方式不改变教育理念也只是一个空想法而已,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成果
德国职业教育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思路,结合学习和多年教育实践积累,我开发出教师教学行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上课”,而是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每一部分按照流程管理,我们设计出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流程,各个模块都有明确要求。
教师教学活动流程:
(一)课前—备课
1.基础部分
(1)反思上次课教学发现的问题;
(2)整理授课计划;
(3)仔细阅读教材。
①根据上次课情况和授课计划组织PPT结构;
②提前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和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一遍);
③梳理思路,分析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④整理备课教案;
⑤编写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
2.扩展部分
(1)学习其它院校本门课程,最好是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
(2)上网搜索相关技术并学习、实践与思考;
(3)查看其它院校本门课程实验资源;
(4)反思并再次审查自己修订自己备课教案;
(5)考查了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
(二)课中—授课
1.课程引入
(1)考勤;
(2)提问、复习;
(3)互动话题:教学感言或总结;
(4)本次课主要问题描述;
(5)学习成果介绍。
2.主体教学
(1)主要知识点;
(2)技术应用;
(3)实践演示;
(4)互动探索;
(5)学生实践任务布置。
3.学生实践
(1)检查学生任务书使用情况;
(2)个别辅导学生实践;
(3)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5)给优秀学生布置另外任务;
(6)检查并且记录实验结果;(7)实践总结,集中互动。
4.教学总结
(1)归纳教学重点;
(2)抽取或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3)说明注意事项;
(4)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后任务。
(三)课后—复习
1.资料部分
(1)反思教学过程,写教学后记;
(2)记上报出勤情况;
(3)录教学中没有完成部分;
(4)填写教学日志;
(5)批改作业。
2.扩展部分
(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记录成功之处;
(2)总结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记录教学效果不好部分;
(3)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情况;
(4)联系旷课学生。
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双元制双师行动导向高职教师几乎都看过德国职业教育文章或听过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如何先进之类讲座,大概了解一些德国职业教育,也模糊地知道了一些个概念如双元制、行动导向、关键能力,等等,但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觉得德国职业教育高不可攀,例如.教育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学生更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等等,似乎德国职业教育只是一个理想模型,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建立起联系,不知道应该从德国职业教育中吸取什么来补充自己的教育教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谈一下自己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告诉我能力是怎么培养的
提到德国职业教育,首先就是“双元制”,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制度,学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特别是学生先被企业“录取”,再由企业送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生每周5天一般有3天在“企业”学习,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这点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透过“双元制”的现象,体会职业学校培养人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学习其实质性的内容。
德國职业教育有二个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有法律依据,而我国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执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但这种办学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学生不能频繁深入企业,那么高职教师就要承担起德国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责任,就要非常熟悉企业,包括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工作经验等等,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到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真正的“工作”,再把这种“体验”带回到高职学校的“课堂”,补充学生无法深入“企业”的缺欠。
我的理解一:教师深入企业,让教师接地气。通过深入企业,教师可以感悟到企业文化,训练岗位能力,体验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所需要,培养职业思维。而这些正是学生所需要,同时又是教师所缺乏的东西。
我的理解二:所谓“双师”,不是即会技能,又能讲课;而是即有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又懂专业理论且熟悉教育教学的教师,双重经验于一身之人。
我的理解三:“双元制”告诉我:职业教育要以职业而不是专业为导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以企业所需而不是以学校课本为导向;
德国企业培养学生包括工作流程、企业思维、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企业工作习惯、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技能。
反思我们的高职教学,教师岗位技能尚不过关,又无企业经验,对企业相关岗位管理和工作流程知之很少,教学中以课本和自己理解为中心,这样培养的学生企业当然不欢迎。
这些差距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论:要提高办质量,教师就要深入企业实践,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增加岗位工作经验;教师就要改变教育理念,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持续地自主学习;教育要接地气,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空”的教育,大道理培养不了学生。
启示:学校要发展进步,就应创建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在教师中比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而不是夜郎自大。教师中积极的学习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制度让我看到了差距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实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有相当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历,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培养过程大致如下:有志于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的年轻人,首先必须经过三年半“双元制”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和学校或自学的文化课补习,再进入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常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本科层次,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由于国家要求未来的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必须胜任两门课程教学,又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上够五年才能完成大纲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文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尚不能去直接任教,还必须过三关:首先须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取得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州政府开办的教师实习学院,度过两年的教学实习期。在这两年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相应的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实习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习学院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学习掌握教育理论;顺利完成这两年实习教学和师范理论学习任务的实习教师,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才可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去职业学校独立任教。
对照德国教师,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
首先德国教师对工作岗位非常熟悉,都经过“双元制”的培养,不像我们教师都是“空降”而来,善于讲而不长于做,即使能做,也是肤浅和表面的,不够深入和细致,这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造成的;其次专业教师都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理论深入学习的经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基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没有严格地职业教育训练便走上课堂;最后,德国教师上岗基本是30岁,历经多年的磨练和追求才能成为教师,而我们教师还没有什么准备,就进入了课堂。
我的理解一:职业教师专业能力必须过硬,做事能力甚至领先于讲课能力。而实际中我们评价教师过分强调“讲课能力”和“教学资料整理能力”。
我的理解二: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我们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本不把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当会事,在学校出现一种怪现象懂职业教育理论的不能讲专业课程,一线专业教师又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我的理解三:教师要在专业中有专长,一些学校实行“课程长”制度也是这个道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经过这么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二门课教学任务,而我们教师往往随便就能讲5门以上专业课程。 结论:与德国教师培养流程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比,我们教师距离真正的“双师”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在技能和工作经验方面,而且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方面都很欠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在专业中必须要有特长,才能更好地教好学,才能为企业服务;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是教师基本功,缺一不可。
启示:学校的一切办学理念都要经过教师才能得到贯彻,既然我们没有教师准入制度,那么学校就应建立一种机制,让教师在岗位上成长,考核教师的标准应该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更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让我理解了做中学
德国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行动导向教学”,所谓行动导向,就是通过行动进行实践,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具体任务作载体,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環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我理解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做中学”最好的体现,是朝着“完整行动”的方向发展,“完整行动”是指对任务独立的计划、实施以及调控评估的过程。而我们日常教学以课程为基础划分,往往一个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几门课程才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有综合专业能力,能够完成一个独立工作任务。
我理解二:学校课堂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教程是与学习者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的其目的是获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经验。我们的问题是学生实践环境仍然与实际工作相差很大,教师不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更没有职业经验,无法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和经验。
我理解三:行动导向教学由信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检测、评估组成,教师是引导者,整个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式合作,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而我们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很多时候教师完整的操作一遍,学生机械进行模仿,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结论: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能只学其形,理念要转变,方法要转变,教学过程要转变;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对实际项目非常熟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扩大自己行动领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
启示: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教学方式不改变教育理念也只是一个空想法而已,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成果
德国职业教育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思路,结合学习和多年教育实践积累,我开发出教师教学行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上课”,而是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每一部分按照流程管理,我们设计出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流程,各个模块都有明确要求。
教师教学活动流程:
(一)课前—备课
1.基础部分
(1)反思上次课教学发现的问题;
(2)整理授课计划;
(3)仔细阅读教材。
①根据上次课情况和授课计划组织PPT结构;
②提前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和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一遍);
③梳理思路,分析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④整理备课教案;
⑤编写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
2.扩展部分
(1)学习其它院校本门课程,最好是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
(2)上网搜索相关技术并学习、实践与思考;
(3)查看其它院校本门课程实验资源;
(4)反思并再次审查自己修订自己备课教案;
(5)考查了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
(二)课中—授课
1.课程引入
(1)考勤;
(2)提问、复习;
(3)互动话题:教学感言或总结;
(4)本次课主要问题描述;
(5)学习成果介绍。
2.主体教学
(1)主要知识点;
(2)技术应用;
(3)实践演示;
(4)互动探索;
(5)学生实践任务布置。
3.学生实践
(1)检查学生任务书使用情况;
(2)个别辅导学生实践;
(3)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5)给优秀学生布置另外任务;
(6)检查并且记录实验结果;(7)实践总结,集中互动。
4.教学总结
(1)归纳教学重点;
(2)抽取或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3)说明注意事项;
(4)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后任务。
(三)课后—复习
1.资料部分
(1)反思教学过程,写教学后记;
(2)记上报出勤情况;
(3)录教学中没有完成部分;
(4)填写教学日志;
(5)批改作业。
2.扩展部分
(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记录成功之处;
(2)总结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记录教学效果不好部分;
(3)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情况;
(4)联系旷课学生。
学生学习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