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一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困惑等各种消极情绪,这直接导致课堂出勤率低的问题。其中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涉及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人等。从教师因素出发,分析实例,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因而感到厌烦,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成就感低落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里,每个专业的学科种类众多,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会不会出现课堂倦怠症状,就表现在课堂出勤率上。一位教师如果真能通过自己教学的独特之处吸引学生,使之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不迟到不早退,享受每一节课, 那就真正达到了专业学科以及精神层面的教学目的。
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英语双学位2012-2013年度下学期一共开设了7门科目, 笔者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出勤率,明显感受到学生针对出席科目的选择是大体一致的。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二、案例分析
1.教师个人讲课风格独特、激情饱满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A老师现在教我们写作,我发现几乎每堂课他的学生总是能够乖乖地出勤, 迟到早退者很少,甚至都希望早点来占个前排的好座位,好好享受课堂上每一分钟带来的新鲜知识、妙趣横生的解说以及老师丰富的经历。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毋庸置疑,但他能够吸引学生,还有以下几点:首先,他总是散发着一种正能量,一种本不属于他的年龄的朝气,学生对他有着莫名的亲近感。其次,他总是能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谈到自己的国外经历,深深地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再次,无论是不是一门难度较高或者考试重要的学科,他总是能让我们忽略这一层,达到了真正用兴趣来让我们享受这一门学科。
结论:若教师本身富有激情,散发“正能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产生共鸣。若教师能够注意到现在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转换,就应该从现实出发,讲解时多涉及一些考研、就业、入党等现实问题,这可以抓住大部分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降低倦怠程度。若教师能够多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好比“大圆小圆理论”,就能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减少疲劳感。
2.教师知识与学生知识不对称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B老师教我们英语精读,她讲课十分细致,讲起课来温柔细腻,以至于每一道题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落下,因而课堂上专业的知识确实足够多。但是相对来说,课外知识的引进以及与学生的亲密互动便减少了,学生虽然认为这门学科很重要,但是听起来难免会觉得乏味,因而注意力不太集中,兴趣不浓厚。也不排除有些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种教学风格,尤其是一些内向文静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静静地、慢慢地输出式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老师的外向、开朗更能让我们在课堂上精神倍增。数据表明,当老师与学生的知识圈处在有交叉但老师的知识范围又明显大于学生的知识范围时,教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若教师总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照本宣科,没有一点自主创新,那么势必会挑战学生的忍耐力,了无新意的东西总是会淡然逝去,因而学生的倦怠程度就会加深。若教师的知识领域完全大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则学生的无聊疲倦感会增加。
3.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C老师教我们听力,他教学有个特点就是每次切入正题前,他总会用英语讲述一些国际时事新闻,或者告诉我们今天是西方历史上的哪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乐于接触新鲜的事物和谈及目前的热点话题,这些话题融入英语知识时,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简易,大家听课的精神头也都很足。接下来的听力教学就明显没有之前的“前奏”那么引人入胜了。这个老师很聪明,先是抛出一些大家乐于关注的新闻让学生乖乖地出勤,然后讲述课堂的专业知识,课下还会播放有趣的电影或电影颁奖典礼的视频,让学生不会因为枯燥的外语听力而受挫,反而因为期待这些“小片段”而更愿意上课。这位老师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讲堂,带入了趣味的聚集地。
结论:若教师能够用积极的手段巧妙地引入一些新奇的教学模式,就好比兴奋剂一样,会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且抑制疲倦感的潜入。大部分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兴致,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讲解知识,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的教学也更能夺人眼球,抵制倦怠来袭。
三、针对性建议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与学生听课出勤率成反比,其中波动因素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表现。下面我将针对这三个典型的实例,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散发人格魅力,点燃学生激情 。一般来说,一个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学生是与他对学习活动的满腔热情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周围的人和事物影响着一个人的决断与看法,富有激情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老师的言谈、表情、动作都决定着学生内心是否会有更多的互动。组织教学中流畅的语言、博学的知识以及高尚的品行,都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门学科的印象,这些无疑对于克服学习疲倦具有积极作用。
2.关心学生的期望,引入实际的讲解 。古语有言:“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学生关注自身前途利益问题本是人之常情,因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多提及入党、考研、就业等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打消疲劳感。
3.激发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推动个体进行探索性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案中应当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以适应学生的求鲜与求知心理。比如:当下的热点话题就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总之,课堂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方式新颖独特都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而兴趣毋庸置疑是击退疲劳倦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大圆交小圆,信息不完全对称。老师的知识面广于学生的知识,又与学生的知识面有交叉,即处于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状态,一方面,使得教师总有新鲜的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对称的信息好比大小圆交叠的部分,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共享的知识领域中有所共鸣。这种情况既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避免因为类似平面中完全相离的两个圆的情形,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情绪的衰竭。
5.推陈出新,避免死板单调的固有模式。教学内容了无新意,按部就班的讲解,势必使学生热忱丧失,消极抵制,身心俱疲。因而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比如:多媒体教学、班组讨论教学方法等,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倦怠。
四、小结
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倦怠厌学,主要是与学习动力不足相关,不仅大学生自身需要明确目标、调整需要、激发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学会了解并接纳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而且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扮演主要角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实行不同的教学对策。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这是促使大学生自发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以此来克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适应·发展·超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
责编:一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因而感到厌烦,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成就感低落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里,每个专业的学科种类众多,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会不会出现课堂倦怠症状,就表现在课堂出勤率上。一位教师如果真能通过自己教学的独特之处吸引学生,使之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不迟到不早退,享受每一节课, 那就真正达到了专业学科以及精神层面的教学目的。
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英语双学位2012-2013年度下学期一共开设了7门科目, 笔者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出勤率,明显感受到学生针对出席科目的选择是大体一致的。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二、案例分析
1.教师个人讲课风格独特、激情饱满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A老师现在教我们写作,我发现几乎每堂课他的学生总是能够乖乖地出勤, 迟到早退者很少,甚至都希望早点来占个前排的好座位,好好享受课堂上每一分钟带来的新鲜知识、妙趣横生的解说以及老师丰富的经历。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毋庸置疑,但他能够吸引学生,还有以下几点:首先,他总是散发着一种正能量,一种本不属于他的年龄的朝气,学生对他有着莫名的亲近感。其次,他总是能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谈到自己的国外经历,深深地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再次,无论是不是一门难度较高或者考试重要的学科,他总是能让我们忽略这一层,达到了真正用兴趣来让我们享受这一门学科。
结论:若教师本身富有激情,散发“正能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产生共鸣。若教师能够注意到现在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转换,就应该从现实出发,讲解时多涉及一些考研、就业、入党等现实问题,这可以抓住大部分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降低倦怠程度。若教师能够多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好比“大圆小圆理论”,就能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减少疲劳感。
2.教师知识与学生知识不对称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B老师教我们英语精读,她讲课十分细致,讲起课来温柔细腻,以至于每一道题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落下,因而课堂上专业的知识确实足够多。但是相对来说,课外知识的引进以及与学生的亲密互动便减少了,学生虽然认为这门学科很重要,但是听起来难免会觉得乏味,因而注意力不太集中,兴趣不浓厚。也不排除有些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种教学风格,尤其是一些内向文静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静静地、慢慢地输出式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老师的外向、开朗更能让我们在课堂上精神倍增。数据表明,当老师与学生的知识圈处在有交叉但老师的知识范围又明显大于学生的知识范围时,教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若教师总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照本宣科,没有一点自主创新,那么势必会挑战学生的忍耐力,了无新意的东西总是会淡然逝去,因而学生的倦怠程度就会加深。若教师的知识领域完全大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则学生的无聊疲倦感会增加。
3.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C老师教我们听力,他教学有个特点就是每次切入正题前,他总会用英语讲述一些国际时事新闻,或者告诉我们今天是西方历史上的哪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乐于接触新鲜的事物和谈及目前的热点话题,这些话题融入英语知识时,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简易,大家听课的精神头也都很足。接下来的听力教学就明显没有之前的“前奏”那么引人入胜了。这个老师很聪明,先是抛出一些大家乐于关注的新闻让学生乖乖地出勤,然后讲述课堂的专业知识,课下还会播放有趣的电影或电影颁奖典礼的视频,让学生不会因为枯燥的外语听力而受挫,反而因为期待这些“小片段”而更愿意上课。这位老师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讲堂,带入了趣味的聚集地。
结论:若教师能够用积极的手段巧妙地引入一些新奇的教学模式,就好比兴奋剂一样,会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且抑制疲倦感的潜入。大部分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兴致,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讲解知识,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的教学也更能夺人眼球,抵制倦怠来袭。
三、针对性建议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与学生听课出勤率成反比,其中波动因素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表现。下面我将针对这三个典型的实例,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散发人格魅力,点燃学生激情 。一般来说,一个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学生是与他对学习活动的满腔热情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周围的人和事物影响着一个人的决断与看法,富有激情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老师的言谈、表情、动作都决定着学生内心是否会有更多的互动。组织教学中流畅的语言、博学的知识以及高尚的品行,都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门学科的印象,这些无疑对于克服学习疲倦具有积极作用。
2.关心学生的期望,引入实际的讲解 。古语有言:“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学生关注自身前途利益问题本是人之常情,因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多提及入党、考研、就业等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打消疲劳感。
3.激发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推动个体进行探索性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案中应当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以适应学生的求鲜与求知心理。比如:当下的热点话题就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总之,课堂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方式新颖独特都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而兴趣毋庸置疑是击退疲劳倦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大圆交小圆,信息不完全对称。老师的知识面广于学生的知识,又与学生的知识面有交叉,即处于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状态,一方面,使得教师总有新鲜的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对称的信息好比大小圆交叠的部分,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共享的知识领域中有所共鸣。这种情况既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避免因为类似平面中完全相离的两个圆的情形,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情绪的衰竭。
5.推陈出新,避免死板单调的固有模式。教学内容了无新意,按部就班的讲解,势必使学生热忱丧失,消极抵制,身心俱疲。因而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比如:多媒体教学、班组讨论教学方法等,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倦怠。
四、小结
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倦怠厌学,主要是与学习动力不足相关,不仅大学生自身需要明确目标、调整需要、激发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学会了解并接纳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而且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扮演主要角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实行不同的教学对策。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这是促使大学生自发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以此来克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适应·发展·超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
责编:一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