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紅柳绿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
古人要见识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需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而如今,只需要一个说走就走的决定就能够完成。
如果单纯感受三月的桃红柳绿,瘦西湖已经足够。古语云:“天下西湖,三十有六。”瘦西湖就是其中之一,素以婉约闻名。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原是由历朝护城河遗迹连缀而成,河道狭长,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1736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颇有感触:如果说杭州西湖是唐朝美女杨贵妃,雍容华贵,那么扬州保障湖则是汉朝美女赵飞燕,轻盈苗条,一个仪态万千,一个娇小玲珑。他诗兴大发,当场写下《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三字开始扬名天下。
瘦西湖清秀婉丽,风姿绰约,一泓曲水宛如锦带,较之杭州西湖,的确有一种“清瘦”的神韵。眼下的“烟花三月”,蒙蒙雾气如纱帐一般罩在渐泛涟漪的湖面上,更显迷离。
在关于扬州的古诗词中,“二十四桥”无疑是一个动人的所在,它也是瘦西湖的代表景观。“二十四桥”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它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洁白的栏板上,有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的衔接处,堆叠着巧云状的湖石,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可以一边体会“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一边遥想诗人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沿阶拾级而下,桥旁是临水的“吹箫亭”,小巧别致。若在月明之夜,波涵月影,画舫拍波,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宛若银河。亭台之上常常有人吹箫弄笛,婉转悠扬。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诗人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春日,游走在瘦西湖畔,感受小桥流水的恬静生活,或是穿梭在青砖碧瓦的园林间,体验江南文化的精萃,都是一场美不胜收的旅行。
私家園林小天地闹市独处桃花源
如果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会看到一个名叫“东关古渡”的牌坊,牌坊下是隋炀帝乘龙舟游运河的浮雕。正是这个渡口,见证着扬州的繁华盛世: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李白曾在此下船;中日文化交流大使鉴真携汉传佛教先后六次在这里扬帆;“波斯驸马”普哈丁带伊斯兰教漂洋过海而来在此登陆……不过,他们都只是扬州的过客,在极尽绚丽的辉煌岁月中,盐商才是这里的主角——明清时期,扬州是两淮盐业的集散地,扬州盐商所纳税项,曾经超过清廷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大盐商们几乎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时间无情流逝,繁华终将谢幕,但盐商们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园林。富则造屋,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而讲究山水布局的园林,无疑就是豪宅的首选。也许扬州园林的“江湖地位”不如苏州园林,但却比苏州园林更强调实用性。就像“个园”,它的主人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厌倦了官场,但又无法置身事外,那就于闹市间筑一家小园。虽然只不过是“百亩方塘一鉴开”,但却在喧嚣中创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小环境,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不管官场沉浮,商场倾轧,只要回到家,就可以听流水潺潺,看草长莺飞,等花香扑面。
个园以叠石艺术闻名,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在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不但如此,假山的用料也独具匠心,采用了不同质地的石料,来体现不同的季节。十二生肖石象征春天,太湖石象征盛夏,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颜色洁白的雪石则突出冬日积雪。“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旖旎的历史画卷:一位集官僚、盐商、隐者、教育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此淋漓披露;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兴衰荣辱的生存活剧,在此栩栩上演;一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丰富多彩的外传故事在此生动展现…… 扬州盐商园林不少都完好保存至今,且各具特色,除了声名卓著的个园与何园之外,还有“小盘谷”“卷石洞天”“冶春园”等众多园林,仅从名字来看就让人浮想联翩。
精致生活贵族范悠闲扬州声声慢
扬州深受文人墨客垂青,然而古人诗词中的扬州,都只是它最春风得意时的一面。到了近现代,随着盐商衰败,大运河东段堵塞,漕运改海运,铁路取代水运成为交通动脉,因水而兴的扬州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东关街是扬州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自打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便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
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给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哪怕风光不再,它依然保持着贵族的精致和优雅。手中把玩的漆器、玉雕、扬绣为代表的手工艺品技艺精湛;餐桌上的富春早茶、淮扬菜、扬州炒饭仍是不一般的讲究;就连听戏、泡澡、修脚这些日常生活,都精致得无以復加。
漆器是扬州手工艺的巅峰,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1200多年前,扬州大明寺的主持鉴真大师从东关古渡出发,东渡日本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中,除了佛经、佛像,最珍贵的就是漆盒、漆盘等扬州漆器。到达日本后,这些漆器成为日本学习制作漆器的典范,对日本漆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于欧美直接用漆器的英文名——“Japan”来指代日本,如今的日本漆器,可以说就源于扬州漆器。
精致的漆器,映射出扬州人生活中的细腻和严谨,而扬州人在平常生活中,却要随性得多。在广为人知的扬州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民谣背后,就蕴藏着扬州人的慢和悠。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第一片绿叶,新的一天悄然到来,静谧的城市在热闹的吆喝声中渐渐苏醒。“皮包水”开启了扬州人一天的生活。
不论严冬酷暑,都削减不了扬州人吃早茶的热情。如果赶时间,那就一碗虾子馄炖外加一两烤得金黄色的锅贴;若稍讲究者,就再叫上一碗烫干丝,外加一笼汤包——这也就是所谓“皮包水”了。蒸熟的汤包单独躺在一个小笼里,在热气下若隐若现,薄如蝉翼的外皮透出粉红的肉馅,几近透明,稍一动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用筷子轻轻触碰,便有汤汁溢出来,馋煞众人。“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这十二字要领将食用的技巧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份闲情惬意溢于其表的神态,也只有在这种“皮包水”的催化下才能绽放。
一早上的“皮包水”,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早茶文化,考究的吃法,体现的是一种慢悠悠的姿态。若家里有远客而至,或三五亲朋好友相聚,点上一桌丰盛的早餐,叫上一壶新烫的茗茶,便可从上午一直喝到下午。若还有饥饿感,那就来一份色彩斑斓的扬州炒饭。
等到“早茶”吃毕,已到下午,悠闲惬意的老扬州们,又开始了“水包皮”的活动。人浸在水里,“水包着人,水包皮也”,这是老扬州对洗澡的生动描述。《邗江竹枝词》中记载,古扬州“城内外澡堂数以百计,凡堂外有立厢、有座厢、有凉池、有暖房、有茶汤处、有剃头修脚处;堂内之池取乎洁,用白矾石界为一、四,池之水温凉各池不同”。
传承至今,“水包皮”的主题依然极为丰富,有老友聚会、江湖拉场、撮合媒妁、满师答谢、商务洽谈……似乎扬州人的澡堂子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浴客们上水之后,一把热毛巾捂上脸,一口元宝茶喝下肚,大围巾盖身,二朗腿晃起来,吞云吐雾之间,漫无边际的胡吹海侃便开场了,整个澡堂充斥着方言土语、流年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