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情趣盎然,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生;情趣与活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一切目标的达成,根源于数学课堂。我们应在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一、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充满情趣与活力
数学教材,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题例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材就没有灵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习惯于“用”教材,只重视了书本,而忽视了最直观的生活情景,不会作灵活处理,这也暴露了出了教学理念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编写者是精心设计,除了数学知识之外,还有渗透了一些地理、体育、饮食、爱护公物、人口、环保、保护野生动物、天文知识、国防教育等知识。《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如比较讲圆锥曲线定义,我要求同学们根据定义自行设计可操作的验证性实验,来得出椭圆、双曲线图形:
(1)用平木板上针线得到:动点到两定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轨迹是椭圆。
(2)一个圆锥体萝卜让同学去切,结果切的方向不同得出的剖面图形不同(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3)动画演示(几何画板),动点到定点距离与动点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常数变化,图形相应变化。
该系列试验代替了传统的书本说教,令人叫绝;变间断式试验为连续试验,节约时间;试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耐人寻味。我们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技能目标,更有情感目标,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二、研究教法使之创新、灵活、多变
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体现了数学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不断探索的敬业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性是创新性的前提,创新性是灵活性发展的结果。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贴切、恰当,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如开展生活数学、环保数学等专题讨论及小魔术、微型试验等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和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受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如讲到“空集”这一数学概念时,结合空集符号“ ”表示我说:“同学们,空集就是零都不给你”。这一讲,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我说空集并不是元素为零,而是元素不存在。然后我结合实际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希望同学认真学习,不要让自己的理想成为空集(竹篮打水一场空)。
又如,笔者在讲三角函数图像性质时,结合物理上波的传动演示实验,让同学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明白三角函数的图像就是波的传动。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生动自然,充满情趣
《课程标准》第六条,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证明,现代数学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空间性强(如立体几何)的特点,在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直观的解释一些数学思想,诠析数学的抽象,将抽象理论还原成具体产生的规律探索,以促进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研究椭圆知识点时我们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体育场的平面图及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形象地给出椭圆,再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借用几何画板软件用平面去截圆锥体观察截面图;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图法,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又如应用多媒体来演示三角函数图像(振动的波动图象),我们可以在图像上配上声音、动画效果加之文字描述,使静态向动态转化,让学生从声音、图像及全方位变化中感受其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掌握其内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将抽象的理论用具体动态表现出来,达到“引其观、诱其思”,最后帮助学生“排其难、解其疑”的效果。使理论得以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变化,要使学生理解图形的线面关系,线线关系,及旋转体,圆锥体的生成都是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三维动画效果的课件,真实地反映它们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他,就能使之达到“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自然与洒脱,就能使之活力十足,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最终能让我们享受到“风动桂花香”!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国壮所认为的“成功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深深地、永远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里,长久地活跃于他们日常的业务中,虽然那时数学知识已经淡忘。”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生;情趣与活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一切目标的达成,根源于数学课堂。我们应在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一、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充满情趣与活力
数学教材,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题例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材就没有灵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习惯于“用”教材,只重视了书本,而忽视了最直观的生活情景,不会作灵活处理,这也暴露了出了教学理念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编写者是精心设计,除了数学知识之外,还有渗透了一些地理、体育、饮食、爱护公物、人口、环保、保护野生动物、天文知识、国防教育等知识。《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如比较讲圆锥曲线定义,我要求同学们根据定义自行设计可操作的验证性实验,来得出椭圆、双曲线图形:
(1)用平木板上针线得到:动点到两定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轨迹是椭圆。
(2)一个圆锥体萝卜让同学去切,结果切的方向不同得出的剖面图形不同(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3)动画演示(几何画板),动点到定点距离与动点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常数变化,图形相应变化。
该系列试验代替了传统的书本说教,令人叫绝;变间断式试验为连续试验,节约时间;试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耐人寻味。我们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技能目标,更有情感目标,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二、研究教法使之创新、灵活、多变
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体现了数学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不断探索的敬业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性是创新性的前提,创新性是灵活性发展的结果。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贴切、恰当,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如开展生活数学、环保数学等专题讨论及小魔术、微型试验等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和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受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如讲到“空集”这一数学概念时,结合空集符号“ ”表示我说:“同学们,空集就是零都不给你”。这一讲,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我说空集并不是元素为零,而是元素不存在。然后我结合实际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希望同学认真学习,不要让自己的理想成为空集(竹篮打水一场空)。
又如,笔者在讲三角函数图像性质时,结合物理上波的传动演示实验,让同学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明白三角函数的图像就是波的传动。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生动自然,充满情趣
《课程标准》第六条,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证明,现代数学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空间性强(如立体几何)的特点,在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直观的解释一些数学思想,诠析数学的抽象,将抽象理论还原成具体产生的规律探索,以促进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研究椭圆知识点时我们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体育场的平面图及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形象地给出椭圆,再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借用几何画板软件用平面去截圆锥体观察截面图;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图法,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又如应用多媒体来演示三角函数图像(振动的波动图象),我们可以在图像上配上声音、动画效果加之文字描述,使静态向动态转化,让学生从声音、图像及全方位变化中感受其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掌握其内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将抽象的理论用具体动态表现出来,达到“引其观、诱其思”,最后帮助学生“排其难、解其疑”的效果。使理论得以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变化,要使学生理解图形的线面关系,线线关系,及旋转体,圆锥体的生成都是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三维动画效果的课件,真实地反映它们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他,就能使之达到“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自然与洒脱,就能使之活力十足,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最终能让我们享受到“风动桂花香”!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国壮所认为的“成功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深深地、永远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里,长久地活跃于他们日常的业务中,虽然那时数学知识已经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