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湾的传说内容及艺术特色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f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娘湾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最著名的便是三位英俊小伙子和三位美丽仙女因缘结合后被玉帝拆散的爱情传说。其故事情节具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性。通过夸张、变形、巧合、超现实等艺术手法,塑造“三娘湾传说”模型;在流传中借助框架结构不断丰富传说故事内涵;充分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虚构”的创作方法,增添故事内涵与趣味性。通过理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早期沿海渔民对自然的抗争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钦州三娘湾 传说 艺术特色
  一、美丽三娘湾传说描述
  三娘湾位于广西南部的北部海湾,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海边古村,“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碧海、沙滩、奇石、绿林、渔船、渔村、海潮、中华白海豚而著称,拥有‘中华白海豚之乡’美称”a。三娘湾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最著名的便是三位英俊小伙子和三位美丽仙女因缘结合后被玉帝拆散的爱情传说。“三娘湾因环海湾的三娘石而得名。三娘石又名三婆石,相傳三为仙女在海边并排站立,等候出海的丈夫归来,三娘石即三为仙女的化身。”b
  相传三娘湾原先只有三位英俊小伙子居住,他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共撑一条船,同住一个舱。一天,三位仙女下凡,来到这独特的海湾,遇见了三位勤劳英俊的小伙子,不禁芳心暗许,决定下嫁人间。玉帝经不住三位仙女的苦苦哀求,便暂时松口,但要求三位仙女只能暂住三年体验人间生活。三位仙女满口答应,欢喜雀跃,下凡过起了男渔女织的日子。三年后,玉帝不见仙女回来,大怒之下,掀起狂风恶浪,吞没渔船。三位娘子察觉到异样,知大事不妙,一同并排在海边站立,顶着狂风恶浪,苦苦呼唤丈夫归来。她们淋湿了身子,吹散了长发。内心的焦灼化为泪水,点点如雨而下,却始终等不到那抹熟悉的身影。天长日久,也便化成三柱并排站立的花岗岩石,后人名之为“三娘石”,也称“三婆石”。
  二、三娘湾传说艺术特色
  第一,通过理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沿海渔民对自然的抗争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忆整个三娘湾传说,三位英俊的小伙子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印象,反倒是发怒的玉帝更具有形象的鲜明性与生动性。但其实,最打动人心的是三位仙女的形象。她们拥有震撼人心的勇气,她们敢于挣脱玉帝的禁锢,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敢于舍弃天上养尊处优的生活,下凡去与未知的世界进行较量;敢于用生命表明自己的决心与意志,置身于狂风暴浪中与无穷尽的时间抗衡。另外,不管是仙女还是小伙子都是成群结队出现的,这也能够反映出在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的阶段,人们需要通过集体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与大自然做充分斗争。在自然与神力面前,三娘湾的渔民们怀着所行皆化坦途、出帆皆能风顺的信念与希冀,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越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从而成就了先时的渔民“不退却,不放弃”的生活品质。
  三娘湾传说的产生与渔民特有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一方面与渔民的劳动性质密切相关。沿海劳动人民“靠海吃海”,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年轻小伙子在面对大海征途时,内心时常会产生孤独感,女性也会对强壮的男性产生更强的信赖与倾慕感。另一方面与民众生活娱乐需求息息相关。美好的故事传说能够很好地填补老人小孩的生活无聊与空虚感,达到充实生活、教育孩童的目的。老人们在不断的讲述与阐释中,回顾起自己的一生,尤其是结合自己青壮年时的美好时光,让三娘湾传说沉淀了岁月的记忆。
  第二,“三湾娘传说”故事情节具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性,通过夸张、变形、巧合、超现实等艺术手法,共同塑造传说模型,增添故事内涵与趣味性。
  八仙往南海游乐,于三娘湾停留小憩,谁知撞见了三位仙女,这是未曾预料的巧合。八仙所遗“小食”,也成为“八仙滩”的美丽传说,也是一种巧合。三位仙女能遇上三位小伙子,也是巧合,最后小伙子们的渔船被淹没,也是他们出行时未能预料到的,因而也是一种“巧合”。但巧合里往往带有着某种神奇的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些巧合,那么“三娘湾传说”就无法发生、形成,或说发展不好。正是这些巧合,契合了故事发展的逻辑,符合听众的审美心理,从而赋予了三娘湾传说的趣味性与浪漫性。
  任何非人力的,并且突破了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的行为,都可归为超现实,也就是传说的“非理性”特征。诸如神、仙等神力仙力作用于外界而造成不合逻辑的改变。三娘湾传说中的“三位仙女、八仙和玉帝”的存在与出现,本身就是超现实。“八仙”是传说中的仙话人物,都是靠自身努力修炼成长生为不老的仙人,分别为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蓝采和。在“三娘湾传说中”,尤其夸张的是玉帝震怒,狂风大浪随即被掀起,达到了淹没渔郎的目的。若是普通人类,顶多只能在船上凿个洞,使海水渗入。万万做不到像玉帝一般,仅仅依靠情绪与简单的肢体动作,便可隔空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可见,超现实手法的使用,增添了三娘湾传说的情节震撼性,并与夸张、变形手法一同使用,相辅相成,呈现出更广阔的画面感和想象空间。
  第三,在流传中借助框架结构不断丰富传说故事内涵,使之更具有趣味性与可讲述性。
  “三娘湾传说”中的“三娘石”传说,其实也与流传很广的“望夫石”传说同质,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宋代刘义庆的《幽明录》的记载。作为山川名胜传说,以具体地方性山石为承载对象,赋予人类以情感内涵,表现当地人对家乡景物的喜爱,给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在流传的过程中,三娘湾传说故事由最初三个仙女、三位小伙子和玉帝的情节原型,经过集体口头流传,再度创作,不断丰富架构与细节,才发展成了今日丰满生动之传说故事。后代钦州沿海人民为了增添传说故事的丰富性、趣味性,融合对远古生活的美好生活想象,制造了八仙来三娘湾游玩碰见了三位仙女的偶然,才有了八仙偷偷在三娘湾遗下了一摊“小食”的故事。由此也分化出了“八仙滩”的美妙传说。这也正是民间文学手法中惯用的“框架结构”的体现。
  第四,“三娘湾传说”在艺术特征方面,除了以上所说的艺术手法的使用外,还充分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虚构”的创作方法。   从传说的种类来看,三娘湾传说可归属为“风物传说”c,它关注的是地方性的较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因而赋予了该传说特定的风物色彩。由于故事是以具体存在的三娘湾为背景,在讲述时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但是世上真的有仙女吗?有玉皇大帝吗?刮风下雨是天人所为吗?现如今人们估计也很难相信,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讲得起兴,听得痴迷。因为这里面不仅增添了以上所讲的文学艺术手法,而且在仙女下凡和玉皇大帝懲罚渔郎等主要情节方面,也充分使用了虚构艺术。现如今,说者与听者都不可能会真正相信其对世界的解释,一方姑妄言之,一方姑妄听之。“三娘湾”传说,经过不断地加工、流传,也便逐渐成为当地传诵者解释世界的艺术构想。
  三娘湾传说的结局,其实也体现出了一种悲剧的艺术,艺术的悲剧。结局仿佛只有超越时间的等待与守候,具体如何我们无从得知。面对这样一种活在人民口头里的故事,我们也是过客,但是千百代一过,或许“三娘石”也会等到希望与奇迹的出现,重新幻化为人形,与渔郎美满生活在一起。当然现如今这也只是另一种推测,但也正体现了三娘湾传说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结局虽然不圆满,但也寄托了中国人凡事不做绝的文化心理,赋予了悲剧传说神奇瑰丽的色彩。
  三、结语
  三娘湾的传说,是钦州沿海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去描述特定历史的渔民生活、解释三娘湾风物来源和望海习俗的传统故事,用以歌咏渔民对生活的期待与希冀,赞美出海劳作之人,传达真挚祝福,赞美永恒守候的温暖,表达沿海人民对茫茫大海边际的想象与向往,对漫漫人生难以估量预知之苦难的坚韧抗争。通过传说的渲染,钦州三娘湾更是增添了不少人文情趣和浪漫梦幻之境。现如今,三娘湾传说不断发挥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功能和向孩童传授航海知识的教育功能,成为人们了解钦州三娘湾风俗及海上风情的重要途径,从而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a 中共钦州市党委宣传部、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钦州文化丛书之奇山秀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b 周彦、徐颖、韦锦泽编著:《广西北部湾经典文化之旅中英文读本》,广西科技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c 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1页。
  作 者: 陈月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学;滕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歌德是黑塞最为推崇的作家,黑塞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歌德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比分析黑塞小说《玻璃球游戏》与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主人公形象,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主人公个性的对立性反映了黑塞对歌德生活的文化繁荣时代的怀念和对自身生活的文化衰落时代的反思;两部作品主人公人生追求的相似性则反映了黑塞对歌德小说主题思想“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义务”的接受和传承。  关键词:黑塞 歌德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韦应物进行分类解读,发现韦诗从生活场景出发,描写现实之景,抒发真切之情。在思想内容上紧贴家庭生活,他的悼亡之思中不仅饱含对知书达礼的贤妻的不舍,而且也充滿了对子女幼年丧母的哀怜。在表现手法上常常利用今昔对比和乐景衬哀的手法展现强烈的情感落差,继承“抽刀断水”式抒情传统。同时运用“夜”“梦”等意象营造孤寂的意境,使人深感悲怆。最后通过时间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他愈发浓郁深邃的哀思。 
期刊
摘 要:清代及民国山西戏曲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符号特质,反映出北方民众奔放豪迈和朴实敦厚的性情。戏曲和年画皆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同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木版年画中描绘有大量的戏文故事,这是两种艺术门类交融互通的产物,所以戏曲年画也有其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木版年画 戏曲图像 雕版  木版年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不仅
期刊
摘 要:郭小川的《望星空》,是一首具有鲜明典型性的作品,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符合时代大潮的政治抒情诗,但细细分辨,里边还满蕴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诗人从对星空的“瞭望”开始,歌颂对象从星空转向了人民大会堂,在言说的过程中,其情感想象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郭小川 《望星空》 想象转换  《望星空》是郭小川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59年4月到10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初刊于《人民文学》1959年11
期刊
摘 要:“恶之花”形象是中西方文学中由来已久的一类文学典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恶抗恶”,以利己的方式来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类形象是以“丑”来实现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悲剧美感。究其成因,基于中西方道德环境、审美趣味以及文艺理论发展的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此外,性别视角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以恶抗恶 化丑为美 道德环境 性别视角 人性  一  纵观世
期刊
摘 要:泰戈尔诗歌表现出很强的宗教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这种特点既表现在诗歌内容上,在形式上也有一定体现。可以说,泰戈尔的诗歌是宗教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有机结合。笔者发现泰戈尔的诗歌擅长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运用具体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意象或者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拟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郑振铎的译文进行赏析。  关键词:泰戈尔 宗教哲学 美学 汉译本  一、泰戈尔诗歌及其翻译概况  泰戈尔(1861—194
期刊
摘 要:黄亚平教授提出四大“前文字研究理论”,分别是“前文字与神话叙事互证法”“语境还原法”“标准图案或标准器”“符号考古法”a。本文运用“前文字与神话叙事互证法”和“符号考古法”探究良渚冠形器纹饰生殖崇拜的内涵,展现了良渚时期人们由女性生殖崇拜向男性生殖崇拜转换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前文字研究 良渚冠形器纹饰 生殖崇拜  一、引言  “前文字与神话叙事互证法”是在同一考古文化类型学或地域范围内
期刊
摘 要: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笔者近年创作的一首以宋朝范仲淹同名词作为歌词的诗乐合唱作品。文中从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意蕴悠远三个方面去诠释作品的意境,并用诗乐对应思路谈作品创作与表演的意境追求。  關键词:《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创作特征 意境追求  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笔者近年创作的一首诗乐合唱作品。目前这首作品已与北京音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由该公司组织演出,并出版乐
期刊
摘 要:晋城市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一共有五种形式:瓦、俺、俺家、咱、咱家。其中“瓦”“俺”是单数人称代词,“咱家”是复数人称代词,而“俺家”和“咱”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  关键词:山西方言 晋城方言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区白水河、北石店河流经南北,丹河与沁河萦绕左右,属山西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本文将以晋城市城区范围内的方言为代表,对方言里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细致
期刊
摘 要:日本隨着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之路后,戏剧的改良运动也随之展开。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戏剧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启蒙者和先驱者。他从戏剧评论、戏剧翻译以及戏剧创作等方面积极参与日本戏剧的改良运动并产生重要影响,是日本戏剧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对戏剧的认知和主张在当代仍不过时,是事关戏剧本质的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森鸥外 戏剧改良 新剧运动 剧本文学  森鸥外(1862—1922)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