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石方测量是测绘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土石方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对施工预算和造价都有直接影响。传统的土石方测量方法是采用全站仪进行逐点采集,这种方法耗费时间和人力,且采集数据间隔大,不均匀,有时存在无法真实反映实际土石方量的情况。因此,本文引进了GPS技术进行土石方测量,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优点。
【关键词】工程测量;全球定位系统( GPS);土石方工程
1.GPS技术概述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1 GPS 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由3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设备部分。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地心轨道平面内,每个轨道4 颗卫星,轨道倾角为55°。
(2)地面监控部分。运行控制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5个监测站和3个地面控制站。主控站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主要负责从监测站收集数据,计算轨道和钟参数, 结果送入控制站。5个监测站分别位于夏威夷、科罗拉多斯普林斯、阿松森岛(南大西洋)、迭戈加西亚岛(印度洋)和夸贾林环礁(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负责对视见卫星监测采集数据。3个地面控制站分别位于阿松森岛、迭戈加西亚岛和夸贾林环礁,负责向卫星上行发送信息。
(3)用户接收设备部分。用户接收设备部分由GPS接收机硬件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及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组成。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定位、跟踪、测绘和定时工作。
1.2 GPS定位原理以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的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汇的方法,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的定位至少需要4颗卫星的观测来进行计算。设某颗卫星的坐标(Xi,Yi,Zi)与待测点的距离Ri可测出,待测点的坐标(X,Y,Z)。
1.3 GPS特点
(1)全球覆盖。GPS有24颗卫星,且分布合理,轨道高达20200km,任何地方至少能同时看到4颗以上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连续导航定位。
(2)全天候导航定位。用户设备只需接收GPS信号就可进行导航定位,不受气象条件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3)高精度导航定位。其定位精度(无SA)可达到的程度为:C/A码(SPS):20m~40m(单点);P码(PPS):3m以下(单点);测速精度:1m/s~3m/s; 测时精度:0.1μs。
(4)多用途。GPS 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在军事、航空摄影、气象信息、航海、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GPS在土石方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 GPS 测量的特点
(1)全天候作业。GPS观测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连续不间断地进行。
(2)测站间不需通视。由于GPS相对定位测量是由若干台GPS接收机同时对天空卫星进行观测,从而获得接收机间的基线向量,因此, 各点之间不需通视。
(3)可提供三维坐标。GPS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而常规的大地测量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测量。
(4)观测时间短。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在15km 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min~2min;动态相对定位测量时,流动站出发时观测1min~2min,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5)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内可达10-6,在100km~500km 可达10-7,1000km以上可达10-9。在300m~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h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
(6)操作简便。随着GPS接收机的改进,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一个测站上,作业员只需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程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极大地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
2.2 GPS土石方测量的应用
当所需进行测量的工程地形非常复杂,土石方开挖整治高差近上米时,工程难度很大。假如采用常规测量方法,要保证测量精度要求较困难,而且测量工作非常艰巨。因此在控制测量中采用了GPS进行导线网测量及平差, 运用GPS动态放样,这样既省时又省力,而且确保测量精度。GPS测量的应用为地形变化幅度较大的工程顺利施工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3.结论
由上可以看出GPS测量在大型土石方工程测量中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可全天候进行测量和测点之间不需通视等优点,GPS测量非常适合于国家大地点破坏严重地区、地形条件困难地区的工程测量工作。
(2)GPS测量精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结果质量。
(3)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强度。GPS测量自动化程度很高, 整个作业过程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测量作业效率是常规测量的3倍以上。GPS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我们正在享受着它带来的各种好处。
随着人们对GPS的研究日益深入,GPS技术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GPS接收设备也会不断更新换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航和定位精度也越来越高,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其应用面将更加宽广, 给工程测量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勤,李家权.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徐绍铨,张华海.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群,袁建平,郑谔.卫星定位导航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JTJ/T066—98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程测量;全球定位系统( GPS);土石方工程
1.GPS技术概述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1 GPS 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由3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设备部分。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地心轨道平面内,每个轨道4 颗卫星,轨道倾角为55°。
(2)地面监控部分。运行控制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5个监测站和3个地面控制站。主控站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主要负责从监测站收集数据,计算轨道和钟参数, 结果送入控制站。5个监测站分别位于夏威夷、科罗拉多斯普林斯、阿松森岛(南大西洋)、迭戈加西亚岛(印度洋)和夸贾林环礁(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负责对视见卫星监测采集数据。3个地面控制站分别位于阿松森岛、迭戈加西亚岛和夸贾林环礁,负责向卫星上行发送信息。
(3)用户接收设备部分。用户接收设备部分由GPS接收机硬件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及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组成。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定位、跟踪、测绘和定时工作。
1.2 GPS定位原理以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的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汇的方法,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的定位至少需要4颗卫星的观测来进行计算。设某颗卫星的坐标(Xi,Yi,Zi)与待测点的距离Ri可测出,待测点的坐标(X,Y,Z)。
1.3 GPS特点
(1)全球覆盖。GPS有24颗卫星,且分布合理,轨道高达20200km,任何地方至少能同时看到4颗以上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连续导航定位。
(2)全天候导航定位。用户设备只需接收GPS信号就可进行导航定位,不受气象条件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3)高精度导航定位。其定位精度(无SA)可达到的程度为:C/A码(SPS):20m~40m(单点);P码(PPS):3m以下(单点);测速精度:1m/s~3m/s; 测时精度:0.1μs。
(4)多用途。GPS 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在军事、航空摄影、气象信息、航海、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GPS在土石方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 GPS 测量的特点
(1)全天候作业。GPS观测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连续不间断地进行。
(2)测站间不需通视。由于GPS相对定位测量是由若干台GPS接收机同时对天空卫星进行观测,从而获得接收机间的基线向量,因此, 各点之间不需通视。
(3)可提供三维坐标。GPS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而常规的大地测量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测量。
(4)观测时间短。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在15km 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min~2min;动态相对定位测量时,流动站出发时观测1min~2min,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5)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内可达10-6,在100km~500km 可达10-7,1000km以上可达10-9。在300m~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h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
(6)操作简便。随着GPS接收机的改进,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一个测站上,作业员只需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程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极大地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
2.2 GPS土石方测量的应用
当所需进行测量的工程地形非常复杂,土石方开挖整治高差近上米时,工程难度很大。假如采用常规测量方法,要保证测量精度要求较困难,而且测量工作非常艰巨。因此在控制测量中采用了GPS进行导线网测量及平差, 运用GPS动态放样,这样既省时又省力,而且确保测量精度。GPS测量的应用为地形变化幅度较大的工程顺利施工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3.结论
由上可以看出GPS测量在大型土石方工程测量中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可全天候进行测量和测点之间不需通视等优点,GPS测量非常适合于国家大地点破坏严重地区、地形条件困难地区的工程测量工作。
(2)GPS测量精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结果质量。
(3)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强度。GPS测量自动化程度很高, 整个作业过程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测量作业效率是常规测量的3倍以上。GPS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我们正在享受着它带来的各种好处。
随着人们对GPS的研究日益深入,GPS技术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GPS接收设备也会不断更新换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航和定位精度也越来越高,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其应用面将更加宽广, 给工程测量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勤,李家权.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徐绍铨,张华海.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群,袁建平,郑谔.卫星定位导航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JTJ/T066—98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