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景片抑或历史的证词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的记忆史研究专家皮埃尔·诺拉认为“记忆的责任让每个人都变成了其自身的历史学家”,借用这个说法,而且如果我们不把历史做悬置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当下活跃的作家笔下也包括一些新锐的文学力量那里,是不难看到历史的面影的,虽然有时它们不过是以生活景片的方式呈现,但是因为其携带着贴己的体温,还是在集体的体制化的记忆之外留摄下不可化约的时代证词,我们依旧可以借此接通历史,或者至少获取看待历史的另一个视角。
  石一枫:《借命而生》,《十月》2016年第6期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为了若干年前的一桩悬案锲而不舍的狱警杜湘东与他要抓捕的逃犯许文革之间越来越惺惺相惜,当许文革决心赴死时,杜湘东凭借警察的敏感找到了他——这一刻恰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烧红天际的时刻。就这样,小说终于把这对奇怪的、有着过命交情的警察和逃犯纠缠了近三十年的人生合成了一股,指向一个神圣的历史时间,让他们的情与仇成为大国崛起的大叙事中努力跟随却不够合拍的一小节。像他的成名作《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一样,石一枫的《借命而生》依旧在个体的命运浮沉里写出了关联时代的惊心动魄感,故事一贯的好看:痴迷工业技艺的盗窃犯,出人意料的抢枪出逃,执拗的母亲,潦草的枪毙,被良知、道义和卑微的生活折磨的警察,情同手足以命掩护的兄弟情,由这些元素串联出的是1980年代末以来北京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还有终成巨兽的金融资本破坏性的吞噬力。
  石一枫素来被看作是顽主文学的新一代接班人,就语言的戏谑风格而言,确乎如此;但就小说的题旨而言,称其顽主,却未必适当。他固然调侃神圣,倚重故事,却总在以个体性的承担和遭际,写出被掩映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之外另一类人的历史命运。换言之,他的语言的调侃和玩世不恭不是为了坐实叙述者精神的颓堕和消极的意义,而是其批判现实意图的掩护或补充。因此,他的小说内核其实相当严肃。
  陈鹏:《关于阿里·哈特的九个瞬间》,《湖南文学》2017年第10期
  阿里·哈特是英超伯恩茅斯俱乐部的一名中场球员,他的女儿甫一出生便去世了,他忍着悲痛在第二天对阵曼联的比赛中出场并打入一球。这就是陈鹏短篇小说《关于阿里·哈特的九个瞬间》所写故事的“本事”。在相关创作谈中,陈鹏特别提到,在看到关于阿里·哈特的新闻报道时,他即刻萌生了为之写一个小说的念头。通常来说,将新闻事件即时性地转化为一篇小说其实意味着一种风险,容易将小说蹈入某种二手材料的偏狭之中。但对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小说家而言另当别论,此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小说的技艺和精神完成对新闻的创造性转化。陈鹏转换的方式在我看来,依赖于两点:其一,没有把哈特丧女之痛写成我们所熟知的化悲痛为力量的励志鸡汤,而是用密实的细节传递出这种痛楚对生活的压抑,还有这种死别留下的空白给亲人造成的难以平复的亏欠感。其二,小说通过想象,把英国老球迷相濡以沫的故事和昆明的因为足球走到一起的一帮爷们分享心灵艰难的故事嫁接在一起,它们让哈特丧女的“本事”具备了一种阔度,一种“环球同此凉热”式的体贴,小说不是没有煽情,但是其情是一种普遍的人性意义上的“关情”,是属于人心的慈悲。
  郑在欢:《这个世界有鬼》,《小說界》2017年第5期
  以《驻马店伤心故事集》而被读者知晓的90后作家郑在欢耽写当下青年“病人”的病状。《这个世界有鬼》里,三个谈不上对人世有多么绝望的小伙子决定结伴自杀,他们喝了一通酒,谈了一通未了的心事,在集体跳楼未果后选择集体服毒,像争抢饮料一样喝下农药。这个小说最触动我们的,或许是三个青年对待死亡的潦草态度,不是视死如生,不是对死的容融或倾心,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散漫,对他们而言,死的庄严和禁忌都无从谈起,当然,生对于他们,和死亡一样,也不过是一种冗余。还有,他们死后,无论亲人的反应还是媒体的追访,透露的也远非关切,亲人谈不上悲伤,媒体娱乐化地消解了死亡的沉重。虽然小说最后的C部分告诉读者,前述的死亡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可是就像题目所暗示的“这个世界有鬼”,郑在欢可能无意也并没有写作一种本体性的虚无生存感受的自觉,但至少在小说中,这种虚无其来由,那就是以死亡来为人生祛魅(赋意?)的荒诞。
  聂鑫森:《现代启示录》,《长城》2017年第6期
  已经记不得这是我们读过的聂鑫森先生的第几篇《现代启示录》了,还是由三个故事串联而成的结构,还是对诚信、友善、正直这些最基本的人性之善的追慕,还是在历史的纵线里写知己的恩情和无喜无惧的恬然人生,每一个故事的长短和命意还是非常适合被用作中学语文阅读的素材。《现代启示录》讲的这些中国故事,的确可以烛照出当下世情的粗鄙,其所“启示”读者的,则在健全的人格和清雅的品行这两个层面,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并借以反躬自问的好小说。但如果对比汪曾祺的《岁寒三友》和林斤澜的《十年十癔》等前辈类似风格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发现《现代启示录》的未达一间之处,“葫芦怪”“有眼”和“摆客”这三篇在构思上如出一辙,虽然作者已经努力在掩去小小说式的机巧包袱,但还是依赖于某种过于巧合的情节和读者已成定势的趣味,未至“真与不夺,强得易贫”的渐进自然之境。
其他文献
休战期让人倍感煎熬,驻守黎村的士兵近乎崩溃。  刚刚进入休战时,士兵们甚是庆幸,以为可以喝酒打牌,勾引驻地的少女或者寡妇,即便没有这些可能,起码每天可以踏踏实实地睡觉,梦想着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一切。  可是他们错了,上尉的严厉如同往日,丝毫没有给他们休战期的轻松和放荡。黎明时,起床号一响,他们就得滚出热乎乎的被窝,摸黑将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然后跑操。早饭过后,是刺杀、伏击、抢夺制高点等军事训练。晴天
期刊
“千载兴亡莫浪愁,那个汉家功业亦荒丘……”我带您听的这一段《虞草记》,也许是太涩了一点。您先熟悉熟悉昆味的京腔——在甩不脱的侬语中,您可以听出两个戏班的女苗子正踱上台来。  苏堤和白堤是黄龙戏台最后一批收进的弟子中,并不拔尖儿的两个女娃娃。梨园行,熬得长,成材难,青春饭。除非打小决定一门心儿地往鼻子上涂抹白浆、腮边粘粒老痣向丑角儿婆娘发展,梨园子里没有哪个姑娘不想当个角儿的。  黄龙戏台是余杭乃至
期刊
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杜拉斯  1  这年冬天,惠秋回到北京。他到的那天,西伯利亚冷空气过境,气温骤降,寒风刮在脸上就像扇人耳刮子。到处尘土飞扬,城市笼罩在脏牛奶一般的雾霾之中,不过这在惠秋看来,都不重要,天气会转好,雾霾会消散,假以时日,中国蓝就会出现在头顶上。可是生活中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无法逆转,比如生米煮成熟饭,婚外情,不伦恋(别人嚼舌头),还有离婚。当然了,离婚也
期刊
一  有人又要在凤凰医院跳楼了。我表姐夫马达语气急促地在电话里向我报料。我压低了声音,漫不经心地回他,我正在开会呢,现在去不了。  眾所周知,“开会”已经演变为回避某件事情或者一些不必要应酬的托辞了。我不能不回避类似于跳楼这样的新闻线索。连续三周,我在我们的城市商报上刊发了多起有关跳楼的新闻报道。跳楼的人中有讨要工资的,有想增加拆迁补偿款的,也有因为家庭情感纠葛的。几篇报道见报后,我们的总编已经坐
期刊
1  午后的小镇安静如一块礁石。我站在小巷入口,远远望进去,看到的是一排锯齿样的房顶。天空是澄澈的宝石蓝色,阳光从锯齿间倾泻而下,丝绸般飘来荡去,突然有种演出候场的紧张感。  母亲问,还想去啊?我吓了一跳,不知她何时站到了身后。想去就去吧。你早已是成年人了,去吧。母亲向来反对我进小巷子。她是个粗枝大叶的女人,对什么都不讲究,惟一讲究的就是,从不允许我去小巷子里转。她很高大,和我的小巧形成了鲜明的对
期刊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秋高气爽,从摇曳着落下阳光的枝脉的缝隙之间,层林即将再次尽染的此刻,那曾经在元人笔下翻飞成文字的诗情穿越时空至今未变,依旧美得影影绰绰,依旧美得生机勃勃,依旧美得一泻千里,依旧美得摄人心魄。在戊戌年的秋天,我们再一次发现,文学依旧是有着如此撼动人心的力量。诗歌与景同偕,美在意境里。小说是讲故事的人送给时代的礼物,我们的年代,我们
期刊
1  我尾随着一股香气蜿蜒而上。  姐姐李桐变了,黑色热裤,不穿丝袜,她白皙清瘦的双脚盛在一对红色高脚杯状的鞋子里,她走在前面,左边挎着一只暗红色手袋,身子一扭一扭。姐姐的房间在五楼,经过四楼的时候,她扶着锈迹斑斑的楼梯扶手停了下来,我听见了她的喘息声,然后,我拎着手提箱跟在姐姐后面,继续往上走。  姐姐居然住着两室一厅的房子,我说姐姐你这地方比咱家的房子还大呢。姐姐笑笑没说啥。我是刘姥姥进了大观
期刊
1  没去石山村之前,对我来说,这个叫赵伟豪的陌生男人如同路人。然而有了石山村之行,迫切想寻找到赵伟豪这个人,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产生寻找赵伟豪的想法,也就那么一瞬间。有的人一瞬间做了领袖,有的人一瞬间成了囚徒。老婆后来说我,那一瞬间如同中了邪一样。事后,好多日子下来,我还觉得那一瞬间有点怪怪的。  人有时候还真奇怪。那一瞬间说有就有了,电光火石一样,在脑子里生根发芽急着就要开花结果:这个让60
期刊
刘利球坐在我的对面,满嘴酒气,眼神却干巴巴的,里面没有一丝水色,甚至,他的满眼中还透出一股绝望。这眼神怪可怜人的。他蜷缩起来的个头还没有这张饭桌高。饭桌是在路边捡的,少了一条腿,被刘利球用砖头垫了起来,吃饭的时候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要塌了一样。但就是这张桌子却被刘利球摆满了瓶瓶罐罐,有半瓶豆腐乳、半瓶芝麻酱、小半瓶香油,有三四个啤酒罐,其中一个还被他捏得有些扁,时不时从这头滚到那头。上面还放着一个
期刊
一  在老二哥讲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叫做牵牛郎,织女有了个小名,叫巧儿,而这事儿就发生在我们河西村,村东那条丈把宽的小河,居然成了“天河”。  老二哥说,早先的时候呵,天河的水很大很深,至少有十余丈宽。河东的巧儿爱去河边洗衣服,河西牵牛郎爱到河边放牛。有次,巧儿正在洗一条围巾,却不小心顺水漂走了,她一着急,伸手去捞,结果自己掉进了深水里。正在河边放牛的牵牛郎见状,赶忙过河来救。其实牵牛郎也不会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