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许多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很差。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能力;兴趣;课外阅读;独立思考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科作业和练习负担显得过重,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很多学生觉得“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即使是有时间也是做数理化,早读记英语单词。因此在我们普通高中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语文素养差,语文水平差。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呢?
1 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为根本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非常被动,死记硬背,耗时多、效率低,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太被动,加上老师“一言堂”,可谓是“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差之千里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①,意思是说课堂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说到底也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根本,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到有意思,才会投入课堂,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邓拓在一篇《不要空喊读书》的文章中谈到读书的兴趣时说:“……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②德国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1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课”这个环节。假如一上课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郑人有且买履者》时设置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是谁吗?”“你们知道他曾经思想上受谁的影响最大吗?”很自然地导入到作者韩非子。
1.2用新技术,培养兴趣
多媒体可以展示有趣图像、生动的动画、形象的图表都很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来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欣赏美丽的风景,体验社会百态,让他们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就可以播放一点优美恬静的音乐,幻灯片底色配上符合意境的美丽迷人的乡村景色,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1.3活跃课堂,调动兴趣
课堂教学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说唱、辩论、表演均可。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不但会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理解记忆能力增强。比如在学习《窦娥冤》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表演的学生们很投入,下面的学生也积极评议谁演得好,哪句应该怎样表达更好等。不但调动了全员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证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比较强。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去主动思考,锻炼他们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在上课时要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质疑问难,而是独立思考,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上课走神、睡觉,也使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警察查案”的方式先给每人发一张调查表,里面包括:死者姓名,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等。这些推断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深入理解课文,然后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会多问为什么。有些课文中的词意蕴较深,学生很难分析出含义,比如在《蜀道难》中“噫吁嚱”几个叹词,学生很难理解是怎样一种感叹,所以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关于蜀道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蜀道之高、险,然后再想象站在蜀道之上的心情来体会作者李白的心情。
3 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使中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实践,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看成“大语文”,举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③。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最主要最便捷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活动,又在课外活动中巩固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把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你的知识和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内容。可根据社会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要注意内容的实际性、针对性、时间性、地方性和新颖性。然后,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多样化阅读形式。
3.1一般来说打开一本书,首先浏览目录,熟悉书本的内容确定阅读的区域和重点阅读的内容。
3.2对于一本书不需要或暂时没有能力深入钻研时,可用速读法,只求了解书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内容,以增加一些粗浅的知识。
3.3遇到一些名著、经典著作等必须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嚼慢咽,攻其一点,步步深入。
另外,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是说,思考是科学学心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读书的一种渐臻佳地的境界。 如果把书籍比作含金的矿石的话,要想提炼出黄金,创造出新的知识财富,就必须掌握善于思考的“点金术”,在书籍的矿石面前,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必能点石成金;懒于思索,拙于思索,只能呆守"璞玉"。
再次,要培养学生“勤记”的习惯。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④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文章圈点,做出批注、可以摘抄名言佳句等。以此作为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再写作中有话可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 出自邓拓《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3] 出自齐玉中《得法于课外,受益于课内》《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4] 出自翁文恒《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2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兴趣;课外阅读;独立思考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科作业和练习负担显得过重,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很多学生觉得“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即使是有时间也是做数理化,早读记英语单词。因此在我们普通高中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语文素养差,语文水平差。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呢?
1 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为根本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非常被动,死记硬背,耗时多、效率低,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太被动,加上老师“一言堂”,可谓是“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差之千里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①,意思是说课堂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说到底也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根本,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到有意思,才会投入课堂,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邓拓在一篇《不要空喊读书》的文章中谈到读书的兴趣时说:“……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②德国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1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课”这个环节。假如一上课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郑人有且买履者》时设置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是谁吗?”“你们知道他曾经思想上受谁的影响最大吗?”很自然地导入到作者韩非子。
1.2用新技术,培养兴趣
多媒体可以展示有趣图像、生动的动画、形象的图表都很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来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欣赏美丽的风景,体验社会百态,让他们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就可以播放一点优美恬静的音乐,幻灯片底色配上符合意境的美丽迷人的乡村景色,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1.3活跃课堂,调动兴趣
课堂教学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说唱、辩论、表演均可。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不但会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理解记忆能力增强。比如在学习《窦娥冤》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表演的学生们很投入,下面的学生也积极评议谁演得好,哪句应该怎样表达更好等。不但调动了全员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证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比较强。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去主动思考,锻炼他们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在上课时要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质疑问难,而是独立思考,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上课走神、睡觉,也使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警察查案”的方式先给每人发一张调查表,里面包括:死者姓名,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等。这些推断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深入理解课文,然后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会多问为什么。有些课文中的词意蕴较深,学生很难分析出含义,比如在《蜀道难》中“噫吁嚱”几个叹词,学生很难理解是怎样一种感叹,所以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关于蜀道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蜀道之高、险,然后再想象站在蜀道之上的心情来体会作者李白的心情。
3 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使中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实践,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看成“大语文”,举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③。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最主要最便捷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活动,又在课外活动中巩固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把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你的知识和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内容。可根据社会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要注意内容的实际性、针对性、时间性、地方性和新颖性。然后,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多样化阅读形式。
3.1一般来说打开一本书,首先浏览目录,熟悉书本的内容确定阅读的区域和重点阅读的内容。
3.2对于一本书不需要或暂时没有能力深入钻研时,可用速读法,只求了解书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内容,以增加一些粗浅的知识。
3.3遇到一些名著、经典著作等必须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嚼慢咽,攻其一点,步步深入。
另外,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是说,思考是科学学心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读书的一种渐臻佳地的境界。 如果把书籍比作含金的矿石的话,要想提炼出黄金,创造出新的知识财富,就必须掌握善于思考的“点金术”,在书籍的矿石面前,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必能点石成金;懒于思索,拙于思索,只能呆守"璞玉"。
再次,要培养学生“勤记”的习惯。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④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文章圈点,做出批注、可以摘抄名言佳句等。以此作为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再写作中有话可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 出自邓拓《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3] 出自齐玉中《得法于课外,受益于课内》《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4] 出自翁文恒《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