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全球在疫情下,心理健康會否成為現時需要直面的一個社會大挑戰。您認為本澳應否加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由於今年疫情太長,令出現精神健康的病症的機會大增,今年上半年我們接觸到的個案明顯上升,包括焦慮、恐慌、抑抑鬱症的個案較以往增加了3%。雖澳門疫情穩定,但由於全球疫情持續,未有疫苗出現,澳門未來也不應松懈,更為重要的是,情緒病前期的預防很重要,若在短期內求助,可減輕病情,政府在抗疫工作做得很好,令到社會保持良好秩序,但社交隔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一部分市民,估計每一百個人當中有十至十五人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若得不到家人的幫助,及時的介入,就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故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澳門心理學會程美珍理事長:突然而來的疫情,會為不同人群帶來各種程度的情緒反應,如焦慮不安,憤怒等,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但長期持續感受高漲的情緒,則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值得社會各界關注。根據一些心理學研究所指,每當疫病流行期間總會引起受影響人們的焦慮反應,甚至自傷自殺的個案有上升趨勢。整個疫情跨越時間達半年之久,政府推出一系列防疫措施避免人們患病,但同時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社交隔離令人容易感受到孤獨、不安,若長期不作處理,則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疫情還在持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深遠,加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是大家必須去正視的社會工作。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劉振峰主任:疫情下,令所有人的生活狀態有所改變,帶給本地居民的心理壓力很大。我們中心曾做過研究婦聯在疫情間做過調查, 發現8成家庭多了爭拗,7成人因工作調整出現各種壓力,面對經濟不景,中小企相當難捱,處於這樣一個大的轉變,很多人不穩定情緒出現,包括:有人害怕受到感染、有人為前途感到困惑,亦有人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各種原因讓人的情緒變得更不穩定經濟收入減少、家庭帶來影響等等。雖澳門至今百多天沒有疫情個案,但鄰近香港仍處於爆發期,無形中加大一部分本澳居民的心理壓力,大家普遍擔心家庭關係、工作模式、經濟收入以及未來規劃的種種影響,所以,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週適工作非常逼切,而且,比起說心理重建,市民更需要的是心理調適,因為共同經歷過疫情的人們,看待世界的心態已有轉變,我們不會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心態,而需要關注疫情下的短期心理調適及長遠心理影響。
聖若瑟大學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院郭展謙教授:無論疫情與否,市民的心理健康都是社會需重視的一環,因為精神健康與生活和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隨著近年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不斷提升,相信澳門可以進一步普及教育,並且優化和提供方法讓市民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由於今年疫情太長,令出現精神健康的病症的機會大增,今年上半年我們接觸到的個案明顯上升,包括焦慮、恐慌、抑抑鬱症的個案較以往增加了3%。雖澳門疫情穩定,但由於全球疫情持續,未有疫苗出現,澳門未來也不應松懈,更為重要的是,情緒病前期的預防很重要,若在短期內求助,可減輕病情,政府在抗疫工作做得很好,令到社會保持良好秩序,但社交隔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一部分市民,估計每一百個人當中有十至十五人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若得不到家人的幫助,及時的介入,就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故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澳門心理學會程美珍理事長:突然而來的疫情,會為不同人群帶來各種程度的情緒反應,如焦慮不安,憤怒等,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但長期持續感受高漲的情緒,則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值得社會各界關注。根據一些心理學研究所指,每當疫病流行期間總會引起受影響人們的焦慮反應,甚至自傷自殺的個案有上升趨勢。整個疫情跨越時間達半年之久,政府推出一系列防疫措施避免人們患病,但同時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社交隔離令人容易感受到孤獨、不安,若長期不作處理,則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疫情還在持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深遠,加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是大家必須去正視的社會工作。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劉振峰主任:疫情下,令所有人的生活狀態有所改變,帶給本地居民的心理壓力很大。我們中心曾做過研究婦聯在疫情間做過調查, 發現8成家庭多了爭拗,7成人因工作調整出現各種壓力,面對經濟不景,中小企相當難捱,處於這樣一個大的轉變,很多人不穩定情緒出現,包括:有人害怕受到感染、有人為前途感到困惑,亦有人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各種原因讓人的情緒變得更不穩定經濟收入減少、家庭帶來影響等等。雖澳門至今百多天沒有疫情個案,但鄰近香港仍處於爆發期,無形中加大一部分本澳居民的心理壓力,大家普遍擔心家庭關係、工作模式、經濟收入以及未來規劃的種種影響,所以,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週適工作非常逼切,而且,比起說心理重建,市民更需要的是心理調適,因為共同經歷過疫情的人們,看待世界的心態已有轉變,我們不會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心態,而需要關注疫情下的短期心理調適及長遠心理影響。
聖若瑟大學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院郭展謙教授:無論疫情與否,市民的心理健康都是社會需重視的一環,因為精神健康與生活和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隨著近年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不斷提升,相信澳門可以進一步普及教育,並且優化和提供方法讓市民如何保持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