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高职计算机应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教材选取、教学方法选用、上机练习、细节处理和考核改革等五方面浅谈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现状 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把计算机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奠定基础。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入校前已掌握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大
首先,许多中学都将信息技术课排入了课表,有些学校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就能学习到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但大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课都被数学、英语等所谓的正课占用,这些学校的学生平时根本接受不到信息技术教育。其次,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中已有计算机,这些学生入学前基本具备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基本不了解。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学生入学前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大,将对开展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一般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院校会向任课老师提出通过率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都会提及等级考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就直接按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这导致学生误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单纯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缺乏兴趣
高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信心高涨,但没过多久兴趣就会慢慢丧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一般都滞后于实际使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以“微机操作系统”为例,我校所使用教材介绍的是Windows 2000,而实际生活中大多使用Windows XP或Windows 7。这种脱节会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在学习生活中不被使用,从而降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兴趣丧失。
(2)教学形式单调
高职计算机机房一般都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特点是操作性强,而用多媒体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式”和“填鸭式”,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上机练习少,内容枯燥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课时数安排少,学生上机练习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也只是熟悉一些基本操作,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练习,不能真正培养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学生本该在上机练习中体会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乐趣,反而因枯燥的上机练习使兴趣逐级丧失。
二、教学改革思路
1.选取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选取合适的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均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适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心情愉快。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特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运用案例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任务驱动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
3.加强上机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大量上机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动手能力,掌握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硬件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连接,这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更深的了解,既可培养动手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以高昂的兴致学习微机操作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在软件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各功能模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小任务让学生上机完成,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动手能力。
4.巧妙处理一些知识细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中央处理器”、“菜单”等,对于这类抽象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将其具体化,用比喻法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学生就可轻松掌握。有些内容前后联系密切,如Word与Excel中有很多操作都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前后紧密联系,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学生就可温故而知新。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类似细节还很多,教师如果能巧妙处理这些细节可使学生轻松掌握这部分知识。
5.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有些电采用机试但只是做一些纯粹的操作,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情况。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侧重于学生用计算机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理论考核可依据试题库,上机操作考核可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并用计算机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情况给学生评分,达到考核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现状 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把计算机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奠定基础。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入校前已掌握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大
首先,许多中学都将信息技术课排入了课表,有些学校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就能学习到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但大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课都被数学、英语等所谓的正课占用,这些学校的学生平时根本接受不到信息技术教育。其次,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中已有计算机,这些学生入学前基本具备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基本不了解。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学生入学前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大,将对开展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一般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院校会向任课老师提出通过率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都会提及等级考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就直接按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这导致学生误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单纯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缺乏兴趣
高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信心高涨,但没过多久兴趣就会慢慢丧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一般都滞后于实际使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以“微机操作系统”为例,我校所使用教材介绍的是Windows 2000,而实际生活中大多使用Windows XP或Windows 7。这种脱节会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在学习生活中不被使用,从而降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兴趣丧失。
(2)教学形式单调
高职计算机机房一般都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特点是操作性强,而用多媒体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式”和“填鸭式”,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上机练习少,内容枯燥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课时数安排少,学生上机练习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也只是熟悉一些基本操作,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练习,不能真正培养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学生本该在上机练习中体会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乐趣,反而因枯燥的上机练习使兴趣逐级丧失。
二、教学改革思路
1.选取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选取合适的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均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适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心情愉快。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特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运用案例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任务驱动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
3.加强上机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大量上机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动手能力,掌握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硬件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连接,这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更深的了解,既可培养动手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以高昂的兴致学习微机操作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在软件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各功能模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小任务让学生上机完成,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动手能力。
4.巧妙处理一些知识细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中央处理器”、“菜单”等,对于这类抽象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将其具体化,用比喻法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学生就可轻松掌握。有些内容前后联系密切,如Word与Excel中有很多操作都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前后紧密联系,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学生就可温故而知新。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类似细节还很多,教师如果能巧妙处理这些细节可使学生轻松掌握这部分知识。
5.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有些电采用机试但只是做一些纯粹的操作,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情况。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侧重于学生用计算机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理论考核可依据试题库,上机操作考核可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并用计算机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情况给学生评分,达到考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