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秋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孙叔敖一生政绩斐然,司马迁的《循吏列传》中,孙叔敖被列为首篇。孙叔敖在水利、军事、政治上对楚国都有很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军事家、政治家,是楚国有名的贤相和廉吏。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一生政绩斐然,而以治水最为人所称道。1957年,毛泽东视察南方时,路过信阳,专门询问孙叔敖的遗迹,并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绩,称他是我国杰出的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清官。”[“宣导川谷,坡障源泉,灌溉坂泽,进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史称“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孙叔敖领导楚人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般认为其最为著名的是期思陂和芍陂。“历史上安徽早期的水利工程,平常都推称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这在地方志和舆地志里,几乎成为定论,并且也常引为解放后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先驱。”
芍陂兴建于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是孙叔敖所创建,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唐代改名为安丰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据《晋书。刘颂传》记载:“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元和志》说:“芍陂周三百二十里,径百里。”明代李贽在注释《后汉书》时说:“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从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芍陂的规模之大,工程之艰了。在2600多年前,设计、指挥建设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确实是很不简单的。它在选择地点,利用地势,凋节水量,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想都达到相当的科学水平。清朝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楚庄王时期,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在孙叔敖的带领下,疏沟开渠,洼地除涝,高地防旱。韭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规模围堤造陂,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号称灌田万顷.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而在三国魏文帝时,刘邵、王览受诏集五经群书所撰的《皇览》里,曾记载“楚大夫子思造芍坡”,关于楚大夫子思还找不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无法充分论证。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为繁荣楚国经济和屯田积谷济军,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因为如此,孙叔敖在辅佐楚庄王的较短时间内,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三军严肃,百姓无扰,使楚国一跃而为春秋诸侯中的军事大国。《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黎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到解放前夕,芍坡堤堰残废,灌溉面积仅六七万亩。解放后建成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芍坡已成为淠东干渠的反调节水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芍坡,长约25公里的塘堤全部用块石护坡,蓄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可灌溉63万亩农田。
关于期思陂的最早文献记载,公认的是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仅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太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传统上大都认为期思坡是水利设施。这最早见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二十八日固始令段光立在期思县城西北隅孙叔敖庙前的“楚相孙叔敖碑”里。“从‘楚相孙叔敖碑’的碑文看,在两汉时期,汝南固始县的坡塘水利已经发展得相当可观,它推崇孙叔敖是封建社会里一种‘慎终追远’的表示,由于事隔七百五十余年,很难作为孙叔敖修建期思坡的确证。从春秋时期楚国在淮南的历史情况来考察,则孙叔敖修建期思坡作为灌溉雩娄之野的水利工程的传说,还很难凭信……期思在春秋时,本为古蒋国,其成为楚邑,是在楚文王灭六、蓼之后,历来都认为是在河南省固始县境内。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楚文王灭六、蓼是在鲁文公五年(即公元前622年);到鲁文公十年(即公元前617年),‘楚王田于孟诸(宋国地名)……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这项记载说明期思确实成为楚邑了。……据记载,雩娄虽属蓼地,实际上当时还是楚、吴、越相争很激烈的地区,以后在鲁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7年,楚康王十四年)还记载着:‘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这里明摆着雩娄尚是吴地。到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楚灵王四年),‘楚子惧吴……使启疆待命于雩娄。’这才肯定雩娄已归楚占领了。孙叔敖是在楚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598年)代为楚相的,死于晋楚邲战之后。很那设想,他在这个时期会修建期思坡的水利工程,去灌溉当时属于吴越的‘雩娄之野’。”[由此看来,期思坡并非孙叔敖所作。
史上把芍坡视同期思坡的传说,流传得比较广,并且还和孙叔敖修建坡障的故事相互联系着的。“寿州芍陂,在安丰城,一曰安丰塘,以水径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陂,又谓之期思陂,与扬泉陂、大菜陂并楚相孙叔敖所作。”“芍坡水,在寿州南,亦名期思坡。”“芍坡,在安丰城南百步,亦曰安丰塘,亦曰期思坡。”“芍坡在安丰城南六十里,以水径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坡。旧属期思县,又谓之期思坡,与扬泉、大业坡并楚相孙叔敖所作。””但徐义生教授并不认同:“把芍坡视为期思坡的传说是很牵强附会的撮合,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因为就根据《水经注》的说法,芍坡是‘肥水……(断神水,豪水)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才得名的,而这种‘亭’(如五门亭,神迹亭等)却是秦汉时期‘乡亭’的地方单位名称,先秦尚未设立,和春秋时楚相孙叔敖还是不相关连的。”[“汉时,期思和雩娄两地区的水系,也都属于淮河流域,有‘决水’和灌水”,流经其间。《汉书地理志》庐江郡雩娄县,有‘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蓼县在前汉属六安国,后汉改属庐江郡,故城在河南固始县东北,而汉期思故城则在固始县西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有‘庐江有决水,出自大别山’。《水经注》里,则称‘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北过其县东,又自安丰县故城西北,径蓼县故城东,又西北,灌水注之,又北入于淮。’据《晋书地异记》载,雩娄在安丰县之西南,安丰故城在霍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今河南固始县界。这条决水现在称为史河,它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牛山河,径梅山水库入霍邱县西南,到河南省固始县和灌河会合,现称史灌河而北入于淮。在淠史杭水利工程修建以前,它和淠河是不相通流的。这样看来,汉代所称的期思坡,肯定是在汝南郡决灌两水流域里,也就是在现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它和汉代九江郡寿春邑里的芍坡,相距至少有二百多里之遥,是不应混在一处的。”笔者支持徐义生教授的观点,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地域不断地变化,地域名称也不断变化,交错复杂,且文献记载也存在真伪,并不断亡佚,芍坡是否就是期思坡还有待于考证。
另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等。
孙叔敖不但兴修了大量的堤坝和灌区,还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史记·循吏列传》裴[马因]集解引《皇览》说:“或曰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古沮、漳水入江通云梦泽,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后代人们称这项工程是“云梦通渠”(又称荆汉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据考证,这项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这样,楚国南之江汉水流域,北之淮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汉代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又说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7]孙叔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针与实践,不仅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我国水利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芍坡纪事·名宦.安丰塘历史问题研究小组.寿县博物馆编
[2]徐义生.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4).
[3]安徽通志.卷六十六,凤阳府,河渠志,水利,页九上
[4]一统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八二九卷,凤阳府部,第一二六册,页九下
[7]王延寿.孙叔敖庙碑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一生政绩斐然,而以治水最为人所称道。1957年,毛泽东视察南方时,路过信阳,专门询问孙叔敖的遗迹,并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绩,称他是我国杰出的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清官。”[“宣导川谷,坡障源泉,灌溉坂泽,进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史称“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孙叔敖领导楚人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般认为其最为著名的是期思陂和芍陂。“历史上安徽早期的水利工程,平常都推称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这在地方志和舆地志里,几乎成为定论,并且也常引为解放后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先驱。”
芍陂兴建于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是孙叔敖所创建,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唐代改名为安丰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据《晋书。刘颂传》记载:“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元和志》说:“芍陂周三百二十里,径百里。”明代李贽在注释《后汉书》时说:“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从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芍陂的规模之大,工程之艰了。在2600多年前,设计、指挥建设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确实是很不简单的。它在选择地点,利用地势,凋节水量,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想都达到相当的科学水平。清朝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楚庄王时期,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在孙叔敖的带领下,疏沟开渠,洼地除涝,高地防旱。韭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规模围堤造陂,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号称灌田万顷.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而在三国魏文帝时,刘邵、王览受诏集五经群书所撰的《皇览》里,曾记载“楚大夫子思造芍坡”,关于楚大夫子思还找不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无法充分论证。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为繁荣楚国经济和屯田积谷济军,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因为如此,孙叔敖在辅佐楚庄王的较短时间内,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三军严肃,百姓无扰,使楚国一跃而为春秋诸侯中的军事大国。《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黎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到解放前夕,芍坡堤堰残废,灌溉面积仅六七万亩。解放后建成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芍坡已成为淠东干渠的反调节水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芍坡,长约25公里的塘堤全部用块石护坡,蓄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可灌溉63万亩农田。
关于期思陂的最早文献记载,公认的是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仅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太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传统上大都认为期思坡是水利设施。这最早见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二十八日固始令段光立在期思县城西北隅孙叔敖庙前的“楚相孙叔敖碑”里。“从‘楚相孙叔敖碑’的碑文看,在两汉时期,汝南固始县的坡塘水利已经发展得相当可观,它推崇孙叔敖是封建社会里一种‘慎终追远’的表示,由于事隔七百五十余年,很难作为孙叔敖修建期思坡的确证。从春秋时期楚国在淮南的历史情况来考察,则孙叔敖修建期思坡作为灌溉雩娄之野的水利工程的传说,还很难凭信……期思在春秋时,本为古蒋国,其成为楚邑,是在楚文王灭六、蓼之后,历来都认为是在河南省固始县境内。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楚文王灭六、蓼是在鲁文公五年(即公元前622年);到鲁文公十年(即公元前617年),‘楚王田于孟诸(宋国地名)……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这项记载说明期思确实成为楚邑了。……据记载,雩娄虽属蓼地,实际上当时还是楚、吴、越相争很激烈的地区,以后在鲁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7年,楚康王十四年)还记载着:‘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这里明摆着雩娄尚是吴地。到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楚灵王四年),‘楚子惧吴……使启疆待命于雩娄。’这才肯定雩娄已归楚占领了。孙叔敖是在楚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598年)代为楚相的,死于晋楚邲战之后。很那设想,他在这个时期会修建期思坡的水利工程,去灌溉当时属于吴越的‘雩娄之野’。”[由此看来,期思坡并非孙叔敖所作。
史上把芍坡视同期思坡的传说,流传得比较广,并且还和孙叔敖修建坡障的故事相互联系着的。“寿州芍陂,在安丰城,一曰安丰塘,以水径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陂,又谓之期思陂,与扬泉陂、大菜陂并楚相孙叔敖所作。”“芍坡水,在寿州南,亦名期思坡。”“芍坡,在安丰城南百步,亦曰安丰塘,亦曰期思坡。”“芍坡在安丰城南六十里,以水径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坡。旧属期思县,又谓之期思坡,与扬泉、大业坡并楚相孙叔敖所作。””但徐义生教授并不认同:“把芍坡视为期思坡的传说是很牵强附会的撮合,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因为就根据《水经注》的说法,芍坡是‘肥水……(断神水,豪水)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才得名的,而这种‘亭’(如五门亭,神迹亭等)却是秦汉时期‘乡亭’的地方单位名称,先秦尚未设立,和春秋时楚相孙叔敖还是不相关连的。”[“汉时,期思和雩娄两地区的水系,也都属于淮河流域,有‘决水’和灌水”,流经其间。《汉书地理志》庐江郡雩娄县,有‘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蓼县在前汉属六安国,后汉改属庐江郡,故城在河南固始县东北,而汉期思故城则在固始县西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有‘庐江有决水,出自大别山’。《水经注》里,则称‘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北过其县东,又自安丰县故城西北,径蓼县故城东,又西北,灌水注之,又北入于淮。’据《晋书地异记》载,雩娄在安丰县之西南,安丰故城在霍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今河南固始县界。这条决水现在称为史河,它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牛山河,径梅山水库入霍邱县西南,到河南省固始县和灌河会合,现称史灌河而北入于淮。在淠史杭水利工程修建以前,它和淠河是不相通流的。这样看来,汉代所称的期思坡,肯定是在汝南郡决灌两水流域里,也就是在现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它和汉代九江郡寿春邑里的芍坡,相距至少有二百多里之遥,是不应混在一处的。”笔者支持徐义生教授的观点,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地域不断地变化,地域名称也不断变化,交错复杂,且文献记载也存在真伪,并不断亡佚,芍坡是否就是期思坡还有待于考证。
另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等。
孙叔敖不但兴修了大量的堤坝和灌区,还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史记·循吏列传》裴[马因]集解引《皇览》说:“或曰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古沮、漳水入江通云梦泽,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后代人们称这项工程是“云梦通渠”(又称荆汉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据考证,这项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这样,楚国南之江汉水流域,北之淮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汉代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又说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7]孙叔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针与实践,不仅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我国水利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芍坡纪事·名宦.安丰塘历史问题研究小组.寿县博物馆编
[2]徐义生.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4).
[3]安徽通志.卷六十六,凤阳府,河渠志,水利,页九上
[4]一统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八二九卷,凤阳府部,第一二六册,页九下
[7]王延寿.孙叔敖庙碑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