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如果要给2019年的A股市场总结一个关键词,“爆雷”算一个。今年A股市场雷声隆隆,尤其是白马股爆雷,让投资者猝不及防,伤得不轻。但是任何“雷”都不是一天生成的,等到爆雷时,其实已经积重难返,再也瞒不下去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市场各方都没有察觉呢?难道真的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是造假者的造假水平太高?还是人们的识别能力太差?如此一想,就可以明白:爆雷时,没有一块碎片是无辜的。
雷之所以是雷,是因为它的基因里早就埋下了造假的种子。造假不可能是临时起意,造假一定是累犯,因为造假能蒙混过关,所以尝到造假甜头的造假者是有动力持续造假的。凡是突然爆雷的造假大案,绝无可能是偶然为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常是爆雷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造假已经持续数年之久了,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IPO前后。这么长时间的造假,却一直相安无事,难道外界真的毫无察觉吗?就算普通投资者看不出来,那么连专业审计机构也看不出来吗?有的造假连媒体都看出来了,并且公开质疑了,但仍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足够警觉,甚至还时有反向拉抬对着干的情况。
雷之所以雷人,是因为它外表看上去不像雷,尤其是白马股,外界很难想到它是雷。但既然是雷,就总有人知情,只是秘而不宣而已。至少有两类人是事先就知情的,首先是控制公司的内部人,他们最清楚公司的真实状况,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竭力掩盖真相,造出蒸蒸日上的假象;其次是作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他们直接深入到公司内部,接触大量第一手会计凭证,并且还会实地察看生产经营场地和库存,如果说一点没有察觉到异常,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在收取费用的份上,可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可能帮助其掩盖漏洞。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真的都很无辜吗?未必。
一些造假大案爆雷时,很多人会发现,其造假水平其实并不高,有的甚至还很拙劣,但过去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异常?有的甚至还一直被当成大白马炒得欢。如果较真起来,其实市场各方都难辞其咎。从IPO开始,人们可以发现,过会率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这说明审核尺度可松可紧,让不让公司过会基本上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的。不少公司上市以后,业绩逐年降低,这是因为IPO之前把业绩做得太高了,上市以后渐渐原形毕露。对这样的公司,媒体其实一直是有质疑的。但风头过去之后,这些公司也就渡过难关了,似乎又没事了。不是媒体质疑错了,而是有些媒体被摆平了,不再发声了。
曾经有一家IPO公司,公司过会后各路媒体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公司董秘为了省钱,拒绝了大部分媒体的合作要求,于是负面报道不断。公司董事长受不了了,怕危及IPO,要求董秘测算一下,如果所有媒体都摆平,需要多少钱?董秘测算之后告诉他,大概需要1千万左右。董事长说,通通摆平吧。结果此后负面报道基本消失了,公司也顺利IPO了。有人说,这说明这家公司自身也不过硬,否则根本不用怕负面报道。但问题是,既然自身不过硬,为什么摆平之后就没事了呢?这家公司上市以后好几年都太平無事,公司业绩也很亮眼,公司股票还被市场猛炒了一波行情。后来这家公司终究还是因为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被行政处罚,但是违规事项不涉及IPO。回想这家公司IPO时的插曲,如果追查一下,没有问题才怪呢。
爆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都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扛不下去了,便来个总爆发,总清算。上述实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媒体既然发出负面报道,一定也是发现了真问题,有根有据,否则失实报道是要承担责任的,公司也不会轻易放过媒体。但是后面为什么就和谐了呢?有些媒体是不是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有关部门在看到相关报道后有没有去深入调查一下呢?投资者有没有看到相关报道呢?为什么对这样的公司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炒一把再说?等到爆雷时再说无辜,是不是太晚了一点?所以最后还要再强调一遍:爆雷时,没有一块碎片是无辜的。
造假一定是累犯
雷之所以是雷,是因为它的基因里早就埋下了造假的种子。造假不可能是临时起意,造假一定是累犯,因为造假能蒙混过关,所以尝到造假甜头的造假者是有动力持续造假的。凡是突然爆雷的造假大案,绝无可能是偶然为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常是爆雷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造假已经持续数年之久了,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IPO前后。这么长时间的造假,却一直相安无事,难道外界真的毫无察觉吗?就算普通投资者看不出来,那么连专业审计机构也看不出来吗?有的造假连媒体都看出来了,并且公开质疑了,但仍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足够警觉,甚至还时有反向拉抬对着干的情况。
雷之所以雷人,是因为它外表看上去不像雷,尤其是白马股,外界很难想到它是雷。但既然是雷,就总有人知情,只是秘而不宣而已。至少有两类人是事先就知情的,首先是控制公司的内部人,他们最清楚公司的真实状况,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竭力掩盖真相,造出蒸蒸日上的假象;其次是作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他们直接深入到公司内部,接触大量第一手会计凭证,并且还会实地察看生产经营场地和库存,如果说一点没有察觉到异常,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在收取费用的份上,可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可能帮助其掩盖漏洞。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真的都很无辜吗?未必。
市场各方难辞其咎
一些造假大案爆雷时,很多人会发现,其造假水平其实并不高,有的甚至还很拙劣,但过去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异常?有的甚至还一直被当成大白马炒得欢。如果较真起来,其实市场各方都难辞其咎。从IPO开始,人们可以发现,过会率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这说明审核尺度可松可紧,让不让公司过会基本上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的。不少公司上市以后,业绩逐年降低,这是因为IPO之前把业绩做得太高了,上市以后渐渐原形毕露。对这样的公司,媒体其实一直是有质疑的。但风头过去之后,这些公司也就渡过难关了,似乎又没事了。不是媒体质疑错了,而是有些媒体被摆平了,不再发声了。
曾经有一家IPO公司,公司过会后各路媒体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公司董秘为了省钱,拒绝了大部分媒体的合作要求,于是负面报道不断。公司董事长受不了了,怕危及IPO,要求董秘测算一下,如果所有媒体都摆平,需要多少钱?董秘测算之后告诉他,大概需要1千万左右。董事长说,通通摆平吧。结果此后负面报道基本消失了,公司也顺利IPO了。有人说,这说明这家公司自身也不过硬,否则根本不用怕负面报道。但问题是,既然自身不过硬,为什么摆平之后就没事了呢?这家公司上市以后好几年都太平無事,公司业绩也很亮眼,公司股票还被市场猛炒了一波行情。后来这家公司终究还是因为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被行政处罚,但是违规事项不涉及IPO。回想这家公司IPO时的插曲,如果追查一下,没有问题才怪呢。
爆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都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扛不下去了,便来个总爆发,总清算。上述实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媒体既然发出负面报道,一定也是发现了真问题,有根有据,否则失实报道是要承担责任的,公司也不会轻易放过媒体。但是后面为什么就和谐了呢?有些媒体是不是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有关部门在看到相关报道后有没有去深入调查一下呢?投资者有没有看到相关报道呢?为什么对这样的公司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炒一把再说?等到爆雷时再说无辜,是不是太晚了一点?所以最后还要再强调一遍:爆雷时,没有一块碎片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