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转出地效应及约束条件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r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企业经济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就业效应和国家效应五个方面,分析了产业转移带给转出地的影响;从转出产业本身、替代产业发展状况和转出地的制度障碍三个方面,剖析了产业转移效应发生作用的约束条件;并对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效应产业转移转出地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37-04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集聚不经济。也就是说,当一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该区域内的经营环境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要素短缺、成本上升、环境恶化、当地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由此便产生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产业发展与空间有限的矛盾不断加剧,而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形成梯度,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一、产业转移对转出地产生的效应
  (一)企业经济效应
  在产业转移中,要素配置效率在空间优化过程中得到的改进,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
  在扩张型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其实是扩张企业生产鏈的重组或者延伸的手段。转移出部分生产经营环节,企业可以获得降低成本、接近消费市场、接近研发中心、接近信息来源中心等好处,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或者战略收益。扩张型的产业转移使得转移企业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将威胁到非转移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在撤退型产业转移中,转移企业将本企业的生产要素从低回报区全部迁往高回报区,可以提高经济收益。同时,转出地市场上的同类要素及产品减少,转出地的其他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要素报酬及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转出地企业利益增加,部分要素就可以流向本产业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或报酬更高的其他产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二)产业结构效应
  由于区域内集聚不经济的产生,部分生产要素发生了空间转移,即产业转移,以寻找更高要素报酬率的区域;部分生产要素发生了结构转移,即从本身的生产环节或产业流向要素报酬率更高的环节或产业。这样,转出地的产业结构势必会发生改变,这种结构改变即产业的迭代效应。产业迭代能否发生也有两种可能:如果转出地在转出产业的同时,能够有相应的其他高端产业跟进,则会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反之,则有可能产生产业空心化。
  1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我国学者卢根鑫(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成长起与发达国家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不同的重合产业部门,使发达国家在这些工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丧失,不得不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更加关注具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技术产业群,从而带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汪斌(2003)也认为日本通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结构升级效应进行了研究。如俞国琴(2006)就对中国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结构升级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 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原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区域,将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转移到其他区域,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本地区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产业外移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剥离转移,一种是扩大转移。对于需要剥离的产业,跨国公司将其外移也是出于自身全球战略的考虑,即使没有产业转移,该类产业在母国内的生产也会日渐衰微。因此,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只是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完善,没能全面替代原有产业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并非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另外,并非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国家都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处于产业梯度顶端的国家如果在产业转移后缺乏替代产业则容易出现产业停滞现象,如日本和英国。产业转移较为成功的则是美国。
  (三)市场竞争效应
  本地产业生产要素的大量外移,是否会影响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可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1 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比较优势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其向外转移的产业往往都已不再适合本国生产,输出的技术很少是核心技术、尖端技术,总的来看也不会影响转出地整体的技术竞争力,而且会进一步培育转出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
  2 市场转让。对于撤退型转移来说,某一产业从甲国转向乙国生产,甲国一般会逐渐退出该行业的生产,而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由乙国承接。但市场的转让未必与产业转移存在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该行业可能还存在其他低梯度国家的竞争,产业转移后该产业的发展、企业生产成本、占领市场时间的先后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随着产业梯度的提高,对于部分行业或部分产品来说,在影响产业转移指向的诸因素中,资源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影响程度日趋缩小,而市场指向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程度不断扩大,产业转移中市场转让的效应将更为明显。对于扩张型转移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承接地,目标一般是承接地的生产要素或者是市场,这种情况下转出方转让的市场是有限的,也有可能会与承接方一起开发本地的新兴市场;二是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承接地。以我国为例,国外产业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我国,我国企业仅获得加工环节的费用,根本谈不上市场转让。
  (四)就业效应
  在要素转移中,资本与技术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而劳动力的流动性则相对较差。因此,产业转移对本地的劳动力市场来说,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的减少,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劳动力平均报酬也有降低的可能。但是,如果本地要素能够转移到更高级的生产环节或产业上去,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和质量将会得到提升。
  1 就业数量。产业转移对于移出地就业数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就业替代效应”,又有“就业创造效应”。一方面,转移企业将生产转移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转移地就业机会减少,也就是“就业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对于移出地而言,其产业转移往往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结果,可以使移出地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能够更持久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产业转移对于转移地就业数量的影响要看“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这两种效应抵消后的净效应。从短期、静态地看,产业外向转移会减少转出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失业压力;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产业转移伴随着移出地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竞争力增强,移出地优势产业的加速扩张和整体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2 就业质量。要素的转移,可能是两个方向:一是空间的转移;一是结构的转移。空间的转移可能会“带走”转出地部分就业岗位,而结构转移则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可能的情况是产业转出地部分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而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有向更高级的产业转移的趋势。伴随着本地“边际产业”的移出,移出地的资源和要素会集中到一些高附加值产业中,这种现象也必然推动本地劳动力通过再培训或人力资本的再投资,以适应就业层次的高级化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推动转移地就业质量的提高。
  (五)國家效应
  产业转移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效应,一方面是产业迭代、技术更新等引起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本国产业向外转移,带动了别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无疑可以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增加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以东亚地区为例,日本作为主要的产业转出国,带动了整个东亚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成功启动了东亚地区现代产业的成长和经济腾飞,使其在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
  二、转出地产业转移效应发生的约束条件
  对于转出地来说,产业转移效应发生的约束条件主要看转出地是否存在要素空间优化的障碍。可归纳为三点:一是转出产业本身是否具备转出的条件;二是转出地的替代产业是否具备接替的条件;三是转出地是否存在阻碍产业转出的制度障碍。
  1 转出产业本身的条件。产业转移的载体是企业,企业是否要将一项产业转移到其他区域,往往是成本利益比较的结果。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时考虑到的收益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接近市场、获取技术等方面,而成本也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经济成本,包括转移要素和建立新企业的直接经济费用;二是机会成本,特别是对于剥离型产业转移来说,企业直接放弃了当地的经营活动,而迁入到另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也就放弃了当地的资源与机会;三是交易费用,企业从迁出一地到移入一地所牵涉到的多种交易成本,比如与承接地的接洽等;四是制度成本,企业在迁移时可能会遇到迁出地与迁入地的一些制度障碍等等。
  2 替代产业发展状况。我国有些地区希望将传统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转移出去,从而获得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但是,“腾笼换鸟”,新来的产业在哪里?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同时,发展新产业需要高投入和高成本,而且很可能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因此,在替代产业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原有的产业转移了出去,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这些正向的效应则可能延缓产生,而产业空心化、就业减少这类负面的效应将会很快体现出来。
  3 转出地的制度障碍。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的经济发展,但对产业转出方,看法就比较复杂。特别是在现行财税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下,尽管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将传统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转移出去,以获得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但一些地方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对企业外迁、对外投资缺乏积极性。主要源于这样的担心:一是大量建设资金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入减少;二是可能会出现外移产业空心化问题;三是有可能出现社会问题。以东部地区为例,很多本地居民以提供外来就业人员的生活服务、出租房等为收入来源,如果大量产业在短时期内转出,不仅影响当地财政收入,也可能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从而带来社会问题;四是制造业西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政策导向,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企业和从业人员。一旦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主导产业向信息化发展,必然产生资本、技术对资源、劳动力的高替代率,从而造成从业人员的大量过剩,不但影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影响社会稳定。
  三、对产业转移的建议
  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决策一般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在产业转移中,产业的选择、产业的流向以及转移的规模等决策,都应建立在尊重企业市场化的选择上,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政府应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2 综合评估,谨慎迁移。从企业角度来看,产业转移前的综合评估必不可少。首先,应全面评估本产业当前的情况与自身的特点,如产业成熟度、经营成本、经营环境、核心竞争力、成长要素等。一方面,对于衰退产业来说,不能贻误了产业转出的最佳时机,丧失了产业调整再生的机会;另一方面,评估时更不能忽略特定产业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不能遇到产业成长瓶颈就盲目外迁,结果可能损害了产业发展的前途。其次,应考察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具体经济社会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成本,也要考察社会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序、稳妥地开展转移工作,促进转出地与承接地的双赢。
其他文献
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对计划经济传统体制的突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新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圳新一轮大发展取决于“一区
目的应用FRAX?工具评估广州社区中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研究1140例广州社区中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应用FRAX?工具计算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
[摘要] 近些年来亚洲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方力量在合作和冲突中博奕,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美国力量的重返亚洲,亚洲各方同美国的角力,经济模式的制约,历史问题的纠葛等,应成为观察亚洲问题需要考量的重要方面。面对亚洲格局变化的挑战,中国有必要反思自己的外交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着力于发展与改革,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关键词] 亚洲 中国 美国 变
目的观察注射用复方骨肽联合甲钴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41
目的:探讨空气肢体压力治疗仪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8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早期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该院收治的NRDS患儿80例,随机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多极射频消融治疗术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院22例前列腺癌患者,均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腺癌。临床分期(2002AJCC分期):T1C N0M0 14例,T
【摘要】目前国家层面尚无规范碳排放交易的法律法规,推动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需要立法先行。首先需要解决碳排放总量控制、减排义务设置、配额交易法定化等问题。应该大胆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和本地区特点,针对额度分配、碳排放量评价、市场中介和买卖等行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交易规则。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碳排放交易制度 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
面对严峻现实,各路学者,各种方法应当同舟共济,共同应对百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社会学家以及与社会发展领域有关的学科应该尝试把社会有关的原理应用于经济问题,寻求帮助解决经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抽查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3组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将治疗效果作对比分析。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