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城市如果只是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的话,这个城市一定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在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社会上不断涌现出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低碳城市等规划新理念,所以生态化的取向和内在要求存在于城市规划中。但是,因為没有现实制度给生态化发展做支撑,对修复保育的生态系统有所轻视,对目标保护有所忽视,导致众多生态环境风险存在于城市发展中,给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埋下隐患,因此城乡规划很难实现生态化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环评;融合
【引言】: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作为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秩序安排以及城市建
设和城市管理的法定依据,对我国环境保护正在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样,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而制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简称《条例》)(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环评现状
1.1单一的编制主体
现如今,我国规划环评的机构大多由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推荐,在缺乏成熟规划环评技术和经验的情况下,规划环评的实施通过上述方式得到较大的推动。不过,因为城市规划人才在大部分环评机构极其缺乏,没有充分城市规划体系和内容要点。另外,环评技术机构不太适合对较大不确定性和较高保密性要求的规划进行评价,其会大幅增加沟通环节所花费的成本,而且会使工作脱节问题频频出现。而环评技术机构在评价相对简单的专项规划时其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规划中很难融入规划环评结果,很难保障时效性和效果。
1.2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不够完善
规划环评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复杂性,往往造成规划编制时间过长城市;指标体系往往流于片面且缺乏对具体城市特点的考虑城市;环境规划时而偏向总体规划的方法,时而偏向具体项目的方法,在战略性和实体性之间摇摆不定城市;缺乏统一的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沟通不畅等。
1.3滞后的介入时机
现如今,大多时候是在确定规划方案以后才开展城市规划环评,没有严格落实早期介入原则。因为较晚的介入时间,导致在规划过程中评价技术人员很少参与,具有较为短暂的接触规划时间,没有深刻理解规划内容,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形成使评价技术人员很难参与其中,评价技术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调整建议未能够在规划方案基础上提出,一旦规划形成,基本不可能在调整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2、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实施的方法
为了使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环评工作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需要在城市规划生态化中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从而使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加快。
2.1推行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充分融合规划环评过程所形成的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实质上是推进早期介入环评工作,并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将规划环评工作全面贯穿。在进行规划编制时,要确保规划人员与评价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严格把关规划的每个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和每一个进程,另外要将其他技术方法作为参考,使整个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保障,使生态原则得到促进。在进行规划环评成果表达时,环评文件不应该独立于规划之外,需要在规划编制中对环境要素综合考虑,确保在规划内容中有效融入环境保护的内容。
2.2规划与环评的全过程交互
在城市规划的准备阶段,环评规划应在规划的准备阶段直接介入战略研究、城市职能和定位等环节,在最初确保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与规划实现目标的融合城市;建立规划的集中管理平台,对编制单位和环评机构统一调度,打通信息壁垒,并对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进行清晰明确的细分,让环评机构在每一阶段结束后迅速核查该阶段规划成果并予以反馈,及时修改不恰当内容,通过这样的短期频繁交互减轻负担、缩短周期,实现全过程的融合。为避免规划体系内部出现矛盾冲突的情形,环评在检验规划成果时应突出环境与其他规划相容原则。
2.3开展多层次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实施试点
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是详细规划。其中,详细规划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体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与城市规划的一体化实施。通过试点,对城市规划环评体系不断完善,另外通过规划部门的相关政策使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得到进一步推进,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全面有序开展城市规划环评。
2.4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
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情况,城市将公众参与落实到不同工作环节中:在规划实施前期及基础资料收集阶段,可通过问卷调查、城市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民众对当前生态环境的评价或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建议等;在规划环评正式实施阶段,按照公告制度的要求,城市应将环评报告简本及总归采纳环评建议进行同步公告,将环评成果及其实施情况纳入到公众监督范围内;在规划实施及跟踪评价阶段,规划、建设和环保等政府部门及专家的参与,将具体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形成实施过程的信息反馈,进而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修正奠定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创建对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不仅大大降低了建设过程对城市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周建军城市.城市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J].城市城市规划汇刊城市,2011(5):54-57.
[2]城市王汉席,徐建玲城市.城市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研究城市[J].城市环境科学与管理,城市2015城市,城市40城市(城市11城市):城市182~186.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环评;融合
【引言】: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作为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秩序安排以及城市建
设和城市管理的法定依据,对我国环境保护正在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样,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而制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简称《条例》)(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环评现状
1.1单一的编制主体
现如今,我国规划环评的机构大多由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推荐,在缺乏成熟规划环评技术和经验的情况下,规划环评的实施通过上述方式得到较大的推动。不过,因为城市规划人才在大部分环评机构极其缺乏,没有充分城市规划体系和内容要点。另外,环评技术机构不太适合对较大不确定性和较高保密性要求的规划进行评价,其会大幅增加沟通环节所花费的成本,而且会使工作脱节问题频频出现。而环评技术机构在评价相对简单的专项规划时其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规划中很难融入规划环评结果,很难保障时效性和效果。
1.2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不够完善
规划环评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复杂性,往往造成规划编制时间过长城市;指标体系往往流于片面且缺乏对具体城市特点的考虑城市;环境规划时而偏向总体规划的方法,时而偏向具体项目的方法,在战略性和实体性之间摇摆不定城市;缺乏统一的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沟通不畅等。
1.3滞后的介入时机
现如今,大多时候是在确定规划方案以后才开展城市规划环评,没有严格落实早期介入原则。因为较晚的介入时间,导致在规划过程中评价技术人员很少参与,具有较为短暂的接触规划时间,没有深刻理解规划内容,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形成使评价技术人员很难参与其中,评价技术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调整建议未能够在规划方案基础上提出,一旦规划形成,基本不可能在调整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2、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实施的方法
为了使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环评工作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需要在城市规划生态化中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从而使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加快。
2.1推行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充分融合规划环评过程所形成的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实质上是推进早期介入环评工作,并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将规划环评工作全面贯穿。在进行规划编制时,要确保规划人员与评价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严格把关规划的每个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和每一个进程,另外要将其他技术方法作为参考,使整个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保障,使生态原则得到促进。在进行规划环评成果表达时,环评文件不应该独立于规划之外,需要在规划编制中对环境要素综合考虑,确保在规划内容中有效融入环境保护的内容。
2.2规划与环评的全过程交互
在城市规划的准备阶段,环评规划应在规划的准备阶段直接介入战略研究、城市职能和定位等环节,在最初确保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与规划实现目标的融合城市;建立规划的集中管理平台,对编制单位和环评机构统一调度,打通信息壁垒,并对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进行清晰明确的细分,让环评机构在每一阶段结束后迅速核查该阶段规划成果并予以反馈,及时修改不恰当内容,通过这样的短期频繁交互减轻负担、缩短周期,实现全过程的融合。为避免规划体系内部出现矛盾冲突的情形,环评在检验规划成果时应突出环境与其他规划相容原则。
2.3开展多层次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实施试点
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是详细规划。其中,详细规划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体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与城市规划的一体化实施。通过试点,对城市规划环评体系不断完善,另外通过规划部门的相关政策使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得到进一步推进,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全面有序开展城市规划环评。
2.4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
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情况,城市将公众参与落实到不同工作环节中:在规划实施前期及基础资料收集阶段,可通过问卷调查、城市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民众对当前生态环境的评价或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建议等;在规划环评正式实施阶段,按照公告制度的要求,城市应将环评报告简本及总归采纳环评建议进行同步公告,将环评成果及其实施情况纳入到公众监督范围内;在规划实施及跟踪评价阶段,规划、建设和环保等政府部门及专家的参与,将具体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形成实施过程的信息反馈,进而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修正奠定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创建对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不仅大大降低了建设过程对城市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周建军城市.城市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J].城市城市规划汇刊城市,2011(5):54-57.
[2]城市王汉席,徐建玲城市.城市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研究城市[J].城市环境科学与管理,城市2015城市,城市40城市(城市11城市):城市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