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指标高位运行 通胀苗头开始显现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1-5月累计贸易顺差467.9亿美元。5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32.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两组最新公布的数据再次让宏观调控面临抉择。
  
  新增贷款凸现流动性过剩
  
  贸易顺差的积聚是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128%。今年以来,月度顺差几乎都保持在百亿美元左右。而截至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由于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美元,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胀造成压力,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票以缓解流动性过剩。
  但通胀的上行压力,以及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今年以来一直成为令央行头痛的三大问题。最新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5.97%,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同时,当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数额约为2094亿元,同比增长更是接近一倍。
  外汇占款继续增多,央行对冲操作压力增大,而流动性泛滥,又导致银行放贷的冲动难以遏制,今年前5个月2.12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已经完成了央行今年目标的85%,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对媒体表示:“如果6月份的贷款数据再不能得到扭转,问题可就严重了”。
  在货币供应方面,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5%,狭义货币供应(M1)增长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只有信贷增速慢下来,(M2)才能回到央行设定的目标上去”,王志浩强调,“信贷减不下来,加息就还有必要”。
  
  通胀压力加大
  
  近日公布的CPI数据也使市场提高了警惕,5月份CPI同比增长1.4%,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2%,而增速快于4月份的1.2%,也快于3月份的0.8%和2月份的0.9%。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通货膨胀是“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可能带来的风险。
  高盛(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由于CPI增长将滞后货币供应12个月,因此未来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渐上升”。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数个宏观数据使专家认为如果宏观经济指标仍然维持目前的格局,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很可能会如期而至。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1-5月的CPI同比增1.2%,增速不但与1-4月持平,而且也低于央行设定的3%的全年目标。但是应该注意到,2005年全年的CPI增长是1.8%,增速也是低于此前设定的4%的目标。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
  
  在中国贸易顺差屡屡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丝毫没有得到好转,据近日公布的美国4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美国贸易赤字上升至634亿美元,与中国的逆差也上升了13.4%达到644亿美元,市场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很可能再度刺激美国政治家的神经,从而使一度降温的人民币问题再度升温。
  尽管人民币升值将缓解出口迅猛造成的贸易顺差压力,但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依然不大。近日美元收于人民币8.0150元左右,外汇交易员表示,尽管贸易顺差的扩大可能导致其它国家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加速升值,但数据本身对人民币汇价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去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1.2%,但王志浩强调,贸易顺差等持续高速的外汇流入给人民币带来持续的升值压力,根据渣打的测算,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经恢复到了去年7月之前的水平,“人民币现在必须更加灵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师滕泰也表示,当前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以及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他认为,只有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更加独立。
  自下个月1日起,根据外汇局的政策调整,企业对外投资将取消购汇额度的限制,但瑞银(UBS)近日的一份报告认为,这一为巨额外储“消肿”的政策,短期内尚不能减轻人民币的压力。
  
  石油进口依赖继续加大
  
  据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原油进口6155万吨,同比增长18.0%,其中,5月份当月原油进口1239万吨。1-5月成品油进口1415万吨,同比增长10.9%,其中,5月份当月成品油进口298万吨。
  1-5月我国原油出口252万吨,同比下降6.6%,其中,5月份当月原油出口12万吨。1-5月成品油出口529万吨,同比下降17.2%,其中,5月份当月成品油出口110万吨。
  光大证券裘孝峰认为,石油进口的增长主要是受到需求的驱动。近年来国内需求增长迅猛,而国内产能增长有限,需求的增量部分将主要靠进口满足。
  数据显示,我国的石油消费在去年达到3.2亿吨,对外依存度近5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预计,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3.28亿吨,跻身于世界石油消费大国行列,而到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5亿吨。
  目前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维持在70美元以上。中石油集团发展研究部体制改革处处长朱建军认为,随着石油采出程度越来越高,勘探开发逐步向复杂和困难地区延伸,石油成本逐渐增加,国际石油价格逐渐震荡上扬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他说,2004年,我们国家进口石油花掉430多亿美元,2005年花掉500多亿美元。随着今年进口量加大,油价攀升,我国的石油外汇支付可能再创新高。
  而出口方面,1-5月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都出现了下降。裘孝峰坦言,出口的构成主要是三大公司此前签订的长期合同,中国公司必须维持一定的资源出口量。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两次调整了成品油的出厂价格,累积涨价幅度达到16%,有效缓解了炼厂价格倒挂的问题。专家认为,价格调整有助于抑制出口。
  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数据显示,为了缓解阶段性“油荒”,该公司自4月起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62%,国内投放量同比增长9.2%。
  
  铜进口锐减行业调控效果显现
  
  据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铜和铜产品进口量较去年同期下滑23%,至82.1465万吨,废铜同比下降6.2%。
  最新出炉的1-5月铜进口数据,反映出始于去年底对铜行业宏观调控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中国铜进口的下降,正在动摇着需求因素对本轮期铜牛市基本面的支撑作用。
  2003年以来,国内外铜价步入大牛市。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铜冶炼投资热潮。据相关部门预测,2006年中国铜产量将达到280万吨左右,增幅达到8%以上。而今年前4个月,中国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高达26.7%,至93.7万吨。
  专家表示,铜冶炼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将造成国内出现原料短缺的局面。中国企业对铜精矿进口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进口价格上升,行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整体亏损。同时,铜冶炼行业投资规模的无序扩大,也将导致产能过剩恶果的产生。
  鉴于此,国发改、财政部等五部委于去年年底联合下发《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严格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今年以来铜进口量的下降反映了该政策实施正在积极显现效果”业内专家指出。
  另外,“国内外铜价格的‘倒挂’也成为今年以来铜进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浙江永安期货分析师胡彬如是说。
  胡彬指出,从今年前5个月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期货价格,还是现货价格,国内外铜价格的倒挂现象都比较严重,进口亏损较大“价差最大的时候,进口一吨铜到国内市场销售要亏损5000-6000元。这严重影响了贸易商和套利者的热情”。
  
  出口激增钢铁业进入敏感阶段
  
  据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国共出口钢材1267万吨,同比增长35.1%;进口钢材774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7.6%。进出口相抵后,1-5月份净出口钢材493万吨。5月份当月,中国钢材出口3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5.4%,环比增长29.2%。
  “虽然国内钢厂今年以来进行了几次提价,但钢材价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国际市场高企的价格正好刺激了企业的出口欲望”北京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这样谈到。
  就钢材市场形势看,欧洲目前钢材价格几乎处于历史顶点,CRU(英国商品研究所)5月公布的欧洲钢材价格指数高达168.9,接近去年的历史新高。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目前中国国内长材价格较去年同期低5%-6%,而板材价格低15%-17%。
  有研究机构指出,由于我国钢材出口价格较低,加之有盲目出口行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国外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而近期可能出台的降低出口退税率政策,则有可能起到抬高出口价格、避免国际市场提出反倾销等作用。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钢铁业又进入了一个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行情、汇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敏感阶段”。如果国家对钢材出口退税率大幅度下调,将对钢厂出口钢材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国内外市场存在价差的情况下,钢厂仍会积极组织出口,预计我国下半年出口总量将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依 文)
其他文献
2005年的春天,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取消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的政策。随后,一系列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曾经一路狂飚的中国楼市也开始踏上漫长的调整之路。在调控一周年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认为,目前国内35个重点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不健康。    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不健康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