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流行当道经典失宠 浅阅读之风令学者忧心
《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些玩穿越的流行网络小说,竟然成为现在大学生最爱向图书馆借阅的书。最近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显示,以此类型小说为代表的流行小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说明,近年社会渐盛的“浅阅读”之风已开始侵入高校。大学生热衷阅读消遣,真正地冷落了经典作品。
为此,不少业内学者对目前大学生这种“浅阅读”取向忧心忡忡。“现在大学生追求浅层次的、搞笑的、图一时痛快的阅读取向是有问题的。”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陈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流行作品里也有好东西,但因缺乏经典阅读,现在的大学生难免就会缺乏在哲学、社会和人生方面的思考。这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即便如此,陈江教授坦言,他现在所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不少也是这股高校“浅阅读”风潮中的一员,“他们对纯学术的读物没太大兴趣。”陈江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与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们比较追求个人生活的享受。” (郦 亮)
俄计划将人类思维上传机器人获得永生
俄罗斯媒体大亨伊兹科夫近日披露正组织科学家研究一个“阿凡达”的高科技项目,计划在10年内将人类大脑思维下载到机器人身上,以使人类“永生”。
伊兹科夫表示,该项目是一条通往“永生”的道路。但他承认,科学家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他声称目前已经雇用了100名科学家研究该项目,正在寻求更多的科学家加盟。
伊兹科夫想象,10年之内,人的意识能够如外科手术般地“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他希望无需外科手术,就能把人的思想“上传”,而人的身体将变成一具躯壳,思想则存在于机器人“脑中”。该项目以卡梅隆的影片《阿凡达》命名。
伊兹科夫表示,科学的下一个目标是为人类创造新的躯体。它应该有一个可控制的完美的人脑——机器交互平台,和人脑存活支持系统,让人脑离开身体后仍能工作。这一系统刚开始将主要应用于“残疾人和即将死去的人”。
他认为,第三个阶段将是创造人造大脑,届时可以接受人类思维的上传。他的最后目标是将人类思维上传到全息躯体,这样不仅能穿墙,还能以光速前进。
(琼 花)
教育,应更多一点爱和尊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身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强制、粗暴、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无疑会给孩子一个坏的样本。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平等交流,则会给孩子好的示范。此外,孩子们都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爱和认可,指责、轻视甚至只是无意间的忽略,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安、自卑,甚至恐惧心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应给予学生爱与尊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而当前,学习成绩仍是国内教育领域最主要的考量标准,导致一些教师只注重提高成绩,而忽视用爱来感化学生的心灵、维护学生的自尊。相对单一的人才选拔机制、过于繁重的课业训练、忽视创造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去反思。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内外兼修、富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呼唤建立更宽容、开放、创新、平等的教育机制。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我国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尊重,应该是所有教育共同的基础。 (方莹馨)
学好高中物理三大妙招
1. 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2. 物理过程一清二楚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小 路)
教育孩子不得不看的三本书
第一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本理论书籍,但并不枯燥。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有人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影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只需要拥有一本《爱弥儿》就足矣”,这句话,是译者彭正梅的话。读了多遍《爱弥儿》后,我觉得这句话没有夸大其词,十分赞同。
因为,这本书对于教育的本质和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真知灼见,尤其对于当下的中国对孩子教育极其重视又焦头烂额的父母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二本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也是一个奇迹,1956年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还长销不衰。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母爱、父爱、博爱……的不同,尤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一章可以让我们明白怎样爱孩子,才不会让孩子窒息,不会反感、不会逃跑;什么样的爱,孩子可以感受、可以接受,并成为一个懂爱会爱的人。
第三本书是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从5岁的孩子到100岁的老人都喜欢的书。这本书用一个7岁小女孩纯真无邪的心灵(作者儿时亲身经历48岁写书)告诉世人,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天生愚笨的孩子,没有心地不善良的孩子、没有不懂爱的孩子、没有身体智障心灵自卑的孩子……关键是你能否碰上像小林校长这样的老师,或能否当一个懂孩子的父母。(郑天意)
美国反思教育观念:“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过去三十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萝尔·德韦克表示,“但常常事与愿违。”
德韦克在蒙哥马利县等地进行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任海军)
与妇女有关的节日
瑞士“掌权日”——每年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幕”。
西班牙“女市长节”——当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务,发号施令,男人如违抗,会被公众群起攻之。
中非“母亲节”——5月29日是中非的“妈妈节”,母亲要带着孩子参加游行。
德国“狂欢节”——10月10日至15日,德国莱茵地区的妇女“大自由”,男人们不得查探妇女活动的内容,违者会被抓问罪。
希腊“休息日”——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腊的“主妇休息日”,妇女在家不干活,一切家务全由男人承担。
马维拉“妇女节”——10月17日是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妇女节,这一天有全国性庆典,男人要对妻子侍候周到、呵护有加。(姜洪光)
《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些玩穿越的流行网络小说,竟然成为现在大学生最爱向图书馆借阅的书。最近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显示,以此类型小说为代表的流行小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说明,近年社会渐盛的“浅阅读”之风已开始侵入高校。大学生热衷阅读消遣,真正地冷落了经典作品。
为此,不少业内学者对目前大学生这种“浅阅读”取向忧心忡忡。“现在大学生追求浅层次的、搞笑的、图一时痛快的阅读取向是有问题的。”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陈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流行作品里也有好东西,但因缺乏经典阅读,现在的大学生难免就会缺乏在哲学、社会和人生方面的思考。这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即便如此,陈江教授坦言,他现在所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不少也是这股高校“浅阅读”风潮中的一员,“他们对纯学术的读物没太大兴趣。”陈江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与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们比较追求个人生活的享受。” (郦 亮)
俄计划将人类思维上传机器人获得永生
俄罗斯媒体大亨伊兹科夫近日披露正组织科学家研究一个“阿凡达”的高科技项目,计划在10年内将人类大脑思维下载到机器人身上,以使人类“永生”。
伊兹科夫表示,该项目是一条通往“永生”的道路。但他承认,科学家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他声称目前已经雇用了100名科学家研究该项目,正在寻求更多的科学家加盟。
伊兹科夫想象,10年之内,人的意识能够如外科手术般地“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他希望无需外科手术,就能把人的思想“上传”,而人的身体将变成一具躯壳,思想则存在于机器人“脑中”。该项目以卡梅隆的影片《阿凡达》命名。
伊兹科夫表示,科学的下一个目标是为人类创造新的躯体。它应该有一个可控制的完美的人脑——机器交互平台,和人脑存活支持系统,让人脑离开身体后仍能工作。这一系统刚开始将主要应用于“残疾人和即将死去的人”。
他认为,第三个阶段将是创造人造大脑,届时可以接受人类思维的上传。他的最后目标是将人类思维上传到全息躯体,这样不仅能穿墙,还能以光速前进。
(琼 花)
教育,应更多一点爱和尊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身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强制、粗暴、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无疑会给孩子一个坏的样本。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平等交流,则会给孩子好的示范。此外,孩子们都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爱和认可,指责、轻视甚至只是无意间的忽略,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安、自卑,甚至恐惧心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应给予学生爱与尊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而当前,学习成绩仍是国内教育领域最主要的考量标准,导致一些教师只注重提高成绩,而忽视用爱来感化学生的心灵、维护学生的自尊。相对单一的人才选拔机制、过于繁重的课业训练、忽视创造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去反思。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内外兼修、富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呼唤建立更宽容、开放、创新、平等的教育机制。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我国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尊重,应该是所有教育共同的基础。 (方莹馨)
学好高中物理三大妙招
1. 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2. 物理过程一清二楚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小 路)
教育孩子不得不看的三本书
第一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本理论书籍,但并不枯燥。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有人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影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只需要拥有一本《爱弥儿》就足矣”,这句话,是译者彭正梅的话。读了多遍《爱弥儿》后,我觉得这句话没有夸大其词,十分赞同。
因为,这本书对于教育的本质和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真知灼见,尤其对于当下的中国对孩子教育极其重视又焦头烂额的父母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二本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也是一个奇迹,1956年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还长销不衰。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母爱、父爱、博爱……的不同,尤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一章可以让我们明白怎样爱孩子,才不会让孩子窒息,不会反感、不会逃跑;什么样的爱,孩子可以感受、可以接受,并成为一个懂爱会爱的人。
第三本书是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从5岁的孩子到100岁的老人都喜欢的书。这本书用一个7岁小女孩纯真无邪的心灵(作者儿时亲身经历48岁写书)告诉世人,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天生愚笨的孩子,没有心地不善良的孩子、没有不懂爱的孩子、没有身体智障心灵自卑的孩子……关键是你能否碰上像小林校长这样的老师,或能否当一个懂孩子的父母。(郑天意)
美国反思教育观念:“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过去三十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萝尔·德韦克表示,“但常常事与愿违。”
德韦克在蒙哥马利县等地进行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任海军)
与妇女有关的节日
瑞士“掌权日”——每年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幕”。
西班牙“女市长节”——当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务,发号施令,男人如违抗,会被公众群起攻之。
中非“母亲节”——5月29日是中非的“妈妈节”,母亲要带着孩子参加游行。
德国“狂欢节”——10月10日至15日,德国莱茵地区的妇女“大自由”,男人们不得查探妇女活动的内容,违者会被抓问罪。
希腊“休息日”——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腊的“主妇休息日”,妇女在家不干活,一切家务全由男人承担。
马维拉“妇女节”——10月17日是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妇女节,这一天有全国性庆典,男人要对妻子侍候周到、呵护有加。(姜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