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的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21世纪,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愿望,都具有创新的潜能。
一、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兴趣是现实生活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初中生一接触化学,化学实验中所伴随的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对学习化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教师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当看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略小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时,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会积极踊跃的发言:“红磷的量不足”、“没有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装置漏气”等,更有学生会提出“把装置漏气的情况做一下吧”、“实验前没有把弹簧夹夹紧会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急于知道将要发生的现象。这时,如果老师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不仅让课堂问题易于解决,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探究。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把创新形成习惯,把创新作为人生进步的阶梯。
二、教师要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都有着合情合理的安排,倘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师做一些创新、增加一些趣味性,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时,老师不厌其烦的强调实验结束时,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水槽,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否则试管会炸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否则高锰酸钾粉末会进入导管。老师不妨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气管移出水槽,就会看见水槽中的水慢慢倒流入导气管,很可能会使试管炸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有意不放一团棉花,就会看见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样,学生更易理解。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时,如果做个小小的改动,在烧杯中插入一张硬纸片挡住蜡烛的火焰,从另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效果会更好。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思想活跃,打破课本的固有思路,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加以总结和提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三、善于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往往注重表面肤浅的现象,不善于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老师把盛有二氧化碳是试管倒插入盛有氢氧化钠的水槽中,看到液面上升,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这时老师提出这种现象有没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呢?学生说“有。”,老师继续提问,如何验证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呢?对这个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等等,同时也设计出了一些改进装置,这样,不仅解决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转变理念多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创造实验机会,多操作。比如:⑴实验习题化。对于涉及实验的习题,要尽可能的动手操作,例如把两支高低不同燃着的蜡烛,罩在一个大烧杯下面,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下,问题会迎刃而解。⑵对于书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认真完成。例如自制简易的净水器,有些同学在做好了后,发现过滤后的水很不干净,查找原因,才发现原来是沙子和小卵石没有洗清洗干净。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尝试。多做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也可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就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更快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愿望,都具有创新的潜能。
一、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兴趣是现实生活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初中生一接触化学,化学实验中所伴随的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对学习化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教师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当看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略小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时,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会积极踊跃的发言:“红磷的量不足”、“没有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装置漏气”等,更有学生会提出“把装置漏气的情况做一下吧”、“实验前没有把弹簧夹夹紧会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急于知道将要发生的现象。这时,如果老师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不仅让课堂问题易于解决,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探究。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把创新形成习惯,把创新作为人生进步的阶梯。
二、教师要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都有着合情合理的安排,倘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师做一些创新、增加一些趣味性,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时,老师不厌其烦的强调实验结束时,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水槽,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否则试管会炸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否则高锰酸钾粉末会进入导管。老师不妨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气管移出水槽,就会看见水槽中的水慢慢倒流入导气管,很可能会使试管炸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有意不放一团棉花,就会看见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样,学生更易理解。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时,如果做个小小的改动,在烧杯中插入一张硬纸片挡住蜡烛的火焰,从另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效果会更好。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思想活跃,打破课本的固有思路,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加以总结和提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三、善于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往往注重表面肤浅的现象,不善于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老师把盛有二氧化碳是试管倒插入盛有氢氧化钠的水槽中,看到液面上升,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这时老师提出这种现象有没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呢?学生说“有。”,老师继续提问,如何验证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呢?对这个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等等,同时也设计出了一些改进装置,这样,不仅解决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转变理念多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创造实验机会,多操作。比如:⑴实验习题化。对于涉及实验的习题,要尽可能的动手操作,例如把两支高低不同燃着的蜡烛,罩在一个大烧杯下面,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下,问题会迎刃而解。⑵对于书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认真完成。例如自制简易的净水器,有些同学在做好了后,发现过滤后的水很不干净,查找原因,才发现原来是沙子和小卵石没有洗清洗干净。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尝试。多做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也可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就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更快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