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研究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easehe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表现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要求所选患者在疾病诊断中统一使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患者相比,斑块组和增厚组患者的相关动脉血压指标明显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增厚组相比,斑块组患者的相关动脉血压指标明显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此同时,与低血压变异性(BPV)组患者相比,高BPV组患者的左侧颈总动脉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厚度、右侧颈内动脉厚度等相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明显较大,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高BPV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为38.10%,低BPV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为5.2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检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还能帮助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143-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不仅多发于老年患者,同时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经临床长期研究发现,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合并症,如未能尽早确诊并进行有效干预,既会增加脑卒中等危重疾病的发生风险,又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2-3]。基于此,本研究將笔者所在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中的表现和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高血压治疗指南》[4]将收治的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n=12)的IMT层厚度<0.9 mm,包含8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88~61岁(70.96±1.31)岁,病程1~17年(4.68±2.01)年;增厚组(n=20)的IMT层厚度≤0.9 mm,且IMT层厚度>1.4 mm,包含14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89~61岁(71.12±1.24)岁,病程1~18年(4.72±1.95)年;斑块组(n=8)的IMT层厚度≥1.4 mm,包含7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88~63岁(70.98±1.35)岁,病程1~18年(4.65±1.94)年。对比三组的一般资料,统计学意义无差异(P>0.05)。
  对收治的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其分为两组,低BPV组(n=19)的BPV指数介于7.02~9.57之间,包含13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89~61岁(70.84±1.35)岁,病程1~18年(4.72±2.04)年;高BPV组(n=21)的BPV指数介于9.58~14.29之间,包含16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88~63岁(71.05±1.28)岁,病程1~17年(4.71±1.95)年。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统计学意义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纳入患者的年龄均大于60周岁;(2)确诊为老年性高血压病;(3)近期未接受系统降压治疗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5)患者和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严重功能病变或心脏器质性损伤者;(4)继发性高血压者;(5)合并高血脂或高血糖者。
  1.2.方法
  要求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体操作如下。
  (1)动态血压监测。利用美国伟伦ABPM 6100动态血压监护仪严格监测患者的动态血压情况,监测时间为早晨8点~次日早晨8点,白天的测量频率为15 min/次,夜间的测量频率为30 min/次。监测过程中,应将测量值变异系数CV当作血压变异性指标的标准。血压标准差/血压平均值=变异系数。
  (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利用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彩超HITACHI ALOKA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要求患者保持仰卧,将其头部稍稍后仰,通过纵横切面进行血管扫查。在距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约1.5 cm处,经二维测量两侧颈总动脉近端、窦部和远端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同时还应取两侧的平均值。通过横断面测量患者心室舒张期的血管管腔内膜交界面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并在该处、前1 cm处及后1 cm处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连续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此外,还应将患者的横断面、纵横切面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当做颈总动脉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斑块检测:对患者动脉管腔内的突出局限性回声结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如发现其厚度>1.4 mm,可判断为斑块。
  1.3.观察指标


  (1)动脉血压相关指标监测:对4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收缩压(24 hSBP)、24小时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小时收缩血压变异(24 hSBPV)、24小时舒张血压变异(24 hDBPV)、白昼收缩血压变异(dSBPV)、白昼舒张血压变异(dDBPV)、夜间收缩血压变异(nSBPV)以及夜间舒张血压变异(nDBPV)进行测量。   (2)颈总动脉厚度与颈内动脉厚度:在管壁内膜距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位置约15 mm处进行各指标厚度测量,每项指标测量3次,并取其中间值,从而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研究数据时应用软件SPSS 23.0。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动脉血压指标对比
  不同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组中的相关动脉血压指标情况,见表1。
  2.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及斑块发生率
  不同组别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及斑块发生率情况,见表2。
  3?讨论
  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老年性高血压病的金标准,通过该诊断技术,可明确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了解斑块位置、大小和厚度等情况[5]。但经李邦合等学者[6]研究发现,血管造影的应用存在一定创伤,造影剂的注射还会引发过敏反应,从而降低患者的耐受度。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老年性高血压病,可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临床目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及预后[7-8]。
  在本组课题中,斑块组和增厚组的相关动脉血压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斑块组的相关动脉血压指标明显高于增厚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此同时,高BPV组的相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与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低BPV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在疾病诊断中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检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还能帮助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臧鹏程,赵磊,王云慧,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证型与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基线资料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2):101-106.
  [2] 沈文,陈兰英,张学林,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9,41(19):2962-2964,2968.
  [3] 黄宝丰,骆瑜.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和肽素水平的相关性[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4):362-365.
  [4] 赵振梅,马丽娜,张文霞,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salusin-β水平与颈动脉病变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3):239-241,255.
  [5] 许双斌,张力,胡竹君,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卧立位血压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1):81-83.
  [6] 李邦合,颜平,万海伟,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0):1933-1936,1986.
  [7] 林丹丹,黄建玲,卢伊玲.B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联合检查在高龄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斑块稳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7):838-841.
  [8] 袁森,閆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老年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235-23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中应用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慢性鼻窦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组,可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理、社会、躯体、
【摘要】目的:分析氨氯地平、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后的临床指标情况,为此类合并症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2019至2020年收治的高血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简称合并症患者),总计94例。结合用药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组、观察组分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对照组合并症患者分别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合并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融合翻转课堂模式在呼吸内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文章首先回顾了PBL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背景和实施特点,随后比较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理论教学中的授课效果。结果:接受PBL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呼吸内科基础知识考试成绩较接受传统教学模式者显著增长。结论:呼吸内科理论教学中采用PBL
【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接收的1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90例。研究组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不良情绪状况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为研究时间。研究患者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予以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每组70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传统护理,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上联合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进行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测量并采集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血压水平、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摘要】目的:对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调取患者的治疗病例,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行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抑制消化液分泌等多种内科治疗手段对患者病情进行干预,并在此过程中对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 %。治疗后血淀粉酶为(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对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情况。方法:2018年1至2021年1月收集本院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取病理活检,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两种方法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相比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P<0.05),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0.05)。结论:相比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检验的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服务对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12月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的8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患儿对手术的焦虑评分、孤单感评分、恐惧评分、疼痛评分、手术室环境刺激评分及寒冷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
【摘要】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Structure.clinical.examination,OSCE)引导的高职“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教考一体化”改革,探讨该模式对护生OSCE考核成績、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Y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2个教学班级(85名学生)为干预组,采用OSCE引导的“教考一体化”模式开展“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以同年级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6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对照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经过6个月透析和护理后,分别对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糖概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对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糖情况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