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中专(职)转型升格设立,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缺乏广泛的调研及论证。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行业需求相脱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尴尬局面[1]。
(2)专业监控体系滞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及考虑到行业、企业岗位需要,专业教学效果是否良好,专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学校未形成完整的专业监控体系,监控制度缺乏或跟不上教学进程,监控缺失,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如专业课程的开设门类、课时数等是否合理等,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去监管,专业监控体系未真正构建。
(3)重评估,轻指导。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没有给予各类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专业评估中重指标的完成,无中间的跟踪检查与指导。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评估,消极地接受各种监控评估结果。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专业建设过程,只重视评估结果,甚至为了通过评估弄虚作假[2]。
二、专业监控的主要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监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监控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是否符合专业岗位本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否征求多方意见、是否经过严格审核,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课时数是否合理,专业课程安排是否循序渐进;本专业与上下相关层次专业间是否衔接到位。
(2)教、学、评价质量监控。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是否与课程性质、内容相一致,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是否明确、正确,是否适合于衡量本专业的学习产出;学生对智力的挑战性、认知的开发、专门职业的适应性、综合性、选择范围、学习负担等方面是否满意;学生对教师教的实际感受如何。
(3)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专业竞争力监控。学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足情况监控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有效地造就了既掌握相关学科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寬广的基础知识的毕业生和专门职业人才;专业教学效果是否有效达到行业、企业、专门职业所要求的标准;专业是否有效满足当今学生关于教育、专门职业以及发展性的需求等。专业竞争力监控主要包括:本专业不能提供的而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能提供的有哪些;本专业在办学成本上与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相比如何;本专业在人才市场方面与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相比如何。
(4)办学效率与工作氛围监控。专业办学效率与工作氛围监控主要包括:本专业与类似学科范围内专业相比,办学成本如何;各种资源是否均可获得,是否适当;师生比是否适当。教师对工作氛围是否满意,含团队工作情况、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鼓励改进和创新的力度、听取意见的开放性、工作分配机制、对教学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等。
三、专业监控机制的构建
(1)推行校系两级监控,构建规范的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为使专业监控工作更为细化,更为规范及更强的可操作性,需推行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明确校系两级在专业监控中各自的责任。校级监控主要重在宏观方面,如参与专业设置的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抽查、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评议、教风学风监督等。系(部)一级重在微观方面,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计划的编制、良好学风的构建等。
(2)修订完善教学及专业建设管理制度,为教学运行监控提供制度支撑。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规程、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等有关教学及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教学相关工作流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执行、教师工作职责、教学过程规范及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形成符合专业标准要求的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进行专业监控的基础。
(3)建立教师教学督导评教制度。学校要建立校系两级督导评价制度,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及产生效果进行评价。学校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校级督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校教学督导员及同行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教师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指导,并及时向教务处、相关系部反馈教师授课情况,以便更好地持续改进。
(4)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学生评教制度。学校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立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意见,使学生教学信息监控成为持续改进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员通过定期向教务处、质量监控中心、系部反映教师教学状况及自身需要,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学生教学满意度。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末组织本专业学生对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为教学质量评价及改进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是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四、专业监控的具体措施
(1)专业设置与调整。学校要从自身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科学论证,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社会、行业、岗位需求,遵循教学规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调整。专业设置及调整,应以特色为主,结合学校和各系专业群总体发展方向,适当拓展专业方向。
(2)专业建设检查。学校要组织专业评估,对新专业,主要检查经费的到位、师资力量的配备及其他有关教学条件的满足情况;对开设有三年以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根据专业评估相关标准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档。此外,学校要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活动。校系两级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重点监控教学运行过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每学期安排学生评教,分析评教结果,并向校领导、教师所在系部和教师反馈。
(3)制定约束机制,实施奖惩处理。一是学校须制定系列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专业建设质量与系部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于在专业评估检查中出现较大问题的专业,限期整改,如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达到预期的整改效果,将取消该专业所在系部的年终评优评先资格。三是在专业评估中如发现人才培养定位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70%,或连续三年无生源或生源极少的专业,学校将做出停止招生处理。
(4)实施质量跟踪。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管理部门及系部对毕业生开展质量调查,及时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着重了解毕业生的收入和工作情况,听取毕业生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建议、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及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为学校持续改进办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蔡 冰,赵 江.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0):122-124.
[2]黄石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22):130-131.
(1)专业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中专(职)转型升格设立,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缺乏广泛的调研及论证。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行业需求相脱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尴尬局面[1]。
(2)专业监控体系滞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及考虑到行业、企业岗位需要,专业教学效果是否良好,专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学校未形成完整的专业监控体系,监控制度缺乏或跟不上教学进程,监控缺失,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如专业课程的开设门类、课时数等是否合理等,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去监管,专业监控体系未真正构建。
(3)重评估,轻指导。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没有给予各类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专业评估中重指标的完成,无中间的跟踪检查与指导。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评估,消极地接受各种监控评估结果。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专业建设过程,只重视评估结果,甚至为了通过评估弄虚作假[2]。
二、专业监控的主要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监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监控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是否符合专业岗位本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否征求多方意见、是否经过严格审核,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课时数是否合理,专业课程安排是否循序渐进;本专业与上下相关层次专业间是否衔接到位。
(2)教、学、评价质量监控。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是否与课程性质、内容相一致,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是否明确、正确,是否适合于衡量本专业的学习产出;学生对智力的挑战性、认知的开发、专门职业的适应性、综合性、选择范围、学习负担等方面是否满意;学生对教师教的实际感受如何。
(3)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专业竞争力监控。学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足情况监控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有效地造就了既掌握相关学科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寬广的基础知识的毕业生和专门职业人才;专业教学效果是否有效达到行业、企业、专门职业所要求的标准;专业是否有效满足当今学生关于教育、专门职业以及发展性的需求等。专业竞争力监控主要包括:本专业不能提供的而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能提供的有哪些;本专业在办学成本上与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相比如何;本专业在人才市场方面与竞争对手学校类似专业相比如何。
(4)办学效率与工作氛围监控。专业办学效率与工作氛围监控主要包括:本专业与类似学科范围内专业相比,办学成本如何;各种资源是否均可获得,是否适当;师生比是否适当。教师对工作氛围是否满意,含团队工作情况、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鼓励改进和创新的力度、听取意见的开放性、工作分配机制、对教学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等。
三、专业监控机制的构建
(1)推行校系两级监控,构建规范的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为使专业监控工作更为细化,更为规范及更强的可操作性,需推行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明确校系两级在专业监控中各自的责任。校级监控主要重在宏观方面,如参与专业设置的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抽查、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评议、教风学风监督等。系(部)一级重在微观方面,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计划的编制、良好学风的构建等。
(2)修订完善教学及专业建设管理制度,为教学运行监控提供制度支撑。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规程、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等有关教学及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教学相关工作流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执行、教师工作职责、教学过程规范及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形成符合专业标准要求的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进行专业监控的基础。
(3)建立教师教学督导评教制度。学校要建立校系两级督导评价制度,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及产生效果进行评价。学校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校级督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校教学督导员及同行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教师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指导,并及时向教务处、相关系部反馈教师授课情况,以便更好地持续改进。
(4)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学生评教制度。学校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立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意见,使学生教学信息监控成为持续改进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员通过定期向教务处、质量监控中心、系部反映教师教学状况及自身需要,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学生教学满意度。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末组织本专业学生对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为教学质量评价及改进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是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四、专业监控的具体措施
(1)专业设置与调整。学校要从自身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科学论证,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社会、行业、岗位需求,遵循教学规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调整。专业设置及调整,应以特色为主,结合学校和各系专业群总体发展方向,适当拓展专业方向。
(2)专业建设检查。学校要组织专业评估,对新专业,主要检查经费的到位、师资力量的配备及其他有关教学条件的满足情况;对开设有三年以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根据专业评估相关标准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档。此外,学校要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活动。校系两级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重点监控教学运行过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每学期安排学生评教,分析评教结果,并向校领导、教师所在系部和教师反馈。
(3)制定约束机制,实施奖惩处理。一是学校须制定系列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专业建设质量与系部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于在专业评估检查中出现较大问题的专业,限期整改,如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达到预期的整改效果,将取消该专业所在系部的年终评优评先资格。三是在专业评估中如发现人才培养定位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70%,或连续三年无生源或生源极少的专业,学校将做出停止招生处理。
(4)实施质量跟踪。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管理部门及系部对毕业生开展质量调查,及时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着重了解毕业生的收入和工作情况,听取毕业生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建议、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及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为学校持续改进办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蔡 冰,赵 江.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0):122-124.
[2]黄石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2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