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璀璨,滴着露珠的晶莹,沾满阳光的温度;花瓣或安然或零落,透过指尖的温度,找寻逝去的时光。于是,花开中,幸福的日子便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经年流转,期许幸福的岁月如此安好!周国平在《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里说:“幸福近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 ”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一起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和史铁生的《合欢树》。
透视心灵的《背影》
有人说《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厚的父子之情。朱自清笔下的父爱有着“中国式父爱”的典型特征——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短短1500字,朱自清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真实而鲜活,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式父亲”的缩影——顶天立地的汉子粗犷中饱含细腻柔情。
朱自清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道出了成文原因、叙述重点及行文风格。当时,朱自清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得知祖母去世,便返回扬州奔丧。办完丧事,父亲到南京找工作,自己回北京,二人在浦口惜别。《背影》描写了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的情形。叮嘱茶房,和脚夫讲价,给出建议安排座位,令朱自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父亲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四句话、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将父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这份真挚、深沉的父爱,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纯朴而高尚的情感,还真切地穿越时空、透视心灵,令我们禁不住感慨唏嘘。
掏出心灵的《我的母亲》
胡适是掏出心灵来书写母亲的。《我的母亲》洋溢着胡适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爱意。
胡适的母亲任劳任怨地呵护着子女的理想,作为当家后母周旋于复杂的大家庭极其不易。胡适将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母亲“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学术地位与成就上看,母亲对他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胡适自幼丧父,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慈母、严父这两个角色要求她既要让胡适感受到家的温暖,又要严格教导胡适如何做人。她每天催胡适早起、早学;不在别人面前打骂胡适,重罚胡适时不许胡适哭出声,她教训胡适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事实证明,胡适母亲的慈爱和严厉赢得了尊重。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
胡适掏出心灵书写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幸福,震撼我们的心灵。
敲击心灵的《合欢树》
《合欢树》中,史铁生追忆了10岁到30岁的似水年华。款款文字渗透着母亲至真至深的爱,重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就其题旨而言,似乎应以母亲生前种下的一株曾被误以为是“含羞草”的小树苗长成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的描述为主。然而,該文前半部分压根儿未提母亲种树,却深情地回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眷恋及满满的幸福感。
第二件事: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母亲从不肯放弃,当她发现“我”想写小说时,便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当一个人面对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母亲为“我”做的桩桩件件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努力,那都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非常自然地引出对合欢树的思索。记忆翻飞到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承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由“抖”字倾泻而出。接着,史铁生追忆合欢树的由来、成长。合欢树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已逝,但合欢树仍“年年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就像母亲的爱,常青、永恒。史铁生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她活在儿子的心里,陪伴他一生……
史铁生那深沉的追思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爱的共鸣。朴素淡雅却深情似火的文字给予我们力量。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从高大到佝偻。那些亲情啊,在流年里沉淀……
时光流转中,我们在亲情的旋涡里兜兜转转,既感受着幸福美好,又感悟着生命真谛。生命中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幸福和感悟,正从容不迫地走进我们的灵魂深处。
群文链接
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同学们一定能品味出亲情的朴素与厚重。
透视心灵的《背影》
有人说《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厚的父子之情。朱自清笔下的父爱有着“中国式父爱”的典型特征——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短短1500字,朱自清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真实而鲜活,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式父亲”的缩影——顶天立地的汉子粗犷中饱含细腻柔情。
朱自清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道出了成文原因、叙述重点及行文风格。当时,朱自清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得知祖母去世,便返回扬州奔丧。办完丧事,父亲到南京找工作,自己回北京,二人在浦口惜别。《背影》描写了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的情形。叮嘱茶房,和脚夫讲价,给出建议安排座位,令朱自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父亲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四句话、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将父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这份真挚、深沉的父爱,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纯朴而高尚的情感,还真切地穿越时空、透视心灵,令我们禁不住感慨唏嘘。
掏出心灵的《我的母亲》
胡适是掏出心灵来书写母亲的。《我的母亲》洋溢着胡适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爱意。
胡适的母亲任劳任怨地呵护着子女的理想,作为当家后母周旋于复杂的大家庭极其不易。胡适将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母亲“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学术地位与成就上看,母亲对他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胡适自幼丧父,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慈母、严父这两个角色要求她既要让胡适感受到家的温暖,又要严格教导胡适如何做人。她每天催胡适早起、早学;不在别人面前打骂胡适,重罚胡适时不许胡适哭出声,她教训胡适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事实证明,胡适母亲的慈爱和严厉赢得了尊重。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
胡适掏出心灵书写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幸福,震撼我们的心灵。
敲击心灵的《合欢树》
《合欢树》中,史铁生追忆了10岁到30岁的似水年华。款款文字渗透着母亲至真至深的爱,重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就其题旨而言,似乎应以母亲生前种下的一株曾被误以为是“含羞草”的小树苗长成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的描述为主。然而,該文前半部分压根儿未提母亲种树,却深情地回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眷恋及满满的幸福感。
第二件事: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母亲从不肯放弃,当她发现“我”想写小说时,便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当一个人面对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母亲为“我”做的桩桩件件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努力,那都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非常自然地引出对合欢树的思索。记忆翻飞到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承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由“抖”字倾泻而出。接着,史铁生追忆合欢树的由来、成长。合欢树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已逝,但合欢树仍“年年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就像母亲的爱,常青、永恒。史铁生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她活在儿子的心里,陪伴他一生……
史铁生那深沉的追思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爱的共鸣。朴素淡雅却深情似火的文字给予我们力量。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从高大到佝偻。那些亲情啊,在流年里沉淀……
时光流转中,我们在亲情的旋涡里兜兜转转,既感受着幸福美好,又感悟着生命真谛。生命中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幸福和感悟,正从容不迫地走进我们的灵魂深处。
群文链接
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同学们一定能品味出亲情的朴素与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