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已连续刮起三次“环保风暴”,公众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但环境污染的严酷现实依旧不容乐观。鉴于环境恶化主要责任者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有关方面要求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呼声日渐高涨。论者认为,垂直管理能降低环保部门与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联度,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工作的影响,打破中央与地方在环保工作上的博弈僵局,保障中央的政令畅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已连续刮起三次“环保风暴”,公众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但环境污染的严酷现实依旧不容乐观。鉴于环境恶化主要责任者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有关方面要求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呼声日渐高涨。论者认为,垂直管理能降低环保部门与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联度,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工作的影响,打破中央与地方在环保工作上的博弈僵局,保障中央的政令畅通。
从加强中央政令的权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看,对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制度选择,比如海关、税务、工商、质量监督、国土等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后,工作多少都有所改进。然而也要看到,垂直管理模式毕竟不可能扩大到所有政府部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中央政令不能畅通,有时并不意味着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生态失衡。
具体到环保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以GDP为核心的政绩工程,为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致使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在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算盘里,发展经济符合他们的实际利益,保护环境不符合甚而将危害他们的实际利益,于是他们对中央的环保政策阳奉阴违,要求所辖环保部门“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威胁环保局长“不听话就换人”,甚至出现“环保局长引进污染项目”之类的严重事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一个地方,民众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他们一定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实际反映了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的矛盾。面对一些地方政府确立的“环保为经济让路”方针,如果这个地方的民众和民间环保组织能经由法定的渠道(比如人大机关、司法机关),通过合法而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表达保护环境、维护权益的意愿和决心,矛盾或许也不难解决。但是,常见情形是,一些地方的人大机关、司法机关往往很难对地方政府“以环境污染促经济发展”的冲动形成有力的制约,这样,本来可以在地方解决的问题,就只能交由中央“垂直”解决,本来是一个地方内部的矛盾(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就转化成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当地政府,无形中成了地方政府序列中的“软部门”。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长期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别说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部门不把环保部门当回事儿,老百姓也几乎不再对他们抱什么希望,将他们戏称为与固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并列的“肉体废物”。然而,“软部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说环保部门的工作一直不受重视,那么,环保部门自己对工作又是怎样重视的呢?
每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法定职能,政府部门之间原本只有职能划分之不同,而并无“软”“硬”之分别。在一个规模很大、职能也很突出的部门里,如果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消极应对,得过且过,那么,即便这个部门原本较“硬”,时间一长也会“软”下来。相反,在一个原本较“软”的部门里,只要决策者、执行者和参与者都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怀有明确的认知和内在的动力,并在一个日益开放的格局中找准了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就能够不断拓展工作空间,使所在部门变得越来越“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同一个部门,不同的人会干出不同的成绩,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部门可能同样业绩卓著。在中央政府序列中,国家环保总局(以前叫国家环保局)以前也是比较“软”的,最近几年却引人注目地变得“硬”起来,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所以,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不够硬气,“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既与地方保护主义势力施加的种种限制与阻碍有关,也与环保部门自身的建设乏力、乏术有关。当前,在考虑是否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同时,微观而论,各地环保部门应以国家环保总局为榜样,克服自卑、苟且的情绪,怀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首先自己的腰板儿要“硬”起来,自己要把自己重视起来;宏观而论,则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地方民主选举和基层民主自治,完善地方权力制衡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改变“权力自上而下赋予、掌权力者自下而上负责”的现状,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对地方政事负责,对当地民众的权益和福祉负责,促使地方环保部门严格依法履行环境执法职能,承担起为民众和子孙后代“守护一片蓝天”的重任。
试想,如果有一天,一个地方政府控制污染不力,这个地方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的监督足以形成强大的压力,人大机关也“敢于”依法对环保部门提起质询,甚至对政府负责人提起罢免程序,法院也“敢于”受理并独立审判民众对政府提起的环境诉讼,那么,中央与地方在环保问题上到底还有多大的矛盾,环保部门到底有无必要实行垂直管理,大约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
(作者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杂文家)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地奥司明片、金玄痔科熏洗散、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及麝香痔疮栓联合应用治疗I、II度内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联合用药治疗的113例I、II度内痔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疗效满意,113例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基本消除。结论 对于I、II度内痔采用地奥司明片、金玄痔科熏洗散、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及麝香痔疮栓联合应用的保守治疗方法,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地
每年3月6日左右是24节气的第3个节气——惊蛰。此时天气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震惊而出。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雷雨或连续阴雨。 惊蛰节气是传染病多发的日子,要预防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能够明显提
正常人出生时身长约50厘米,一周岁可长至75厘米,两周岁达85厘米。这是人体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在2~14岁间人体高度的生长进入第一个缓增期(first slow growth period,简称FSGP期);即从2岁起每年平均以5厘米的速度增高,到14岁时,大多数小孩可长到140厘米左右。但由于遗传、营养状况、体格锻炼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到14岁时的个头高矮出现显著差异,有的孩子身高在14岁时只有
说起“红斑狼疮”,很多人似乎都了解一点,“不就是脸上起红斑吗?”大家如是说。其实不然,所谓“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只是其很常见的容易被大家认识的表现之一,而男性和老年患者相对年轻的女性患者而言,起红斑的相对少;该病的危害和诊治的重中之重其实在于“系统性”,它对人体的损害无处不在,没有起红斑的患者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并非传染病。 当说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许多人认
心理咨询中,常见许多年轻人陷入人际关系的误区: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到时候却没人管我?为什么我给好友提个意见,他却不高兴了?为什么他没有和我一起去上街,却和别人一起走了?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 这些年轻人的人际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总是被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长大,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心理上
癌症作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癌症,而又有1000万人新患癌症。据目前的发病趋势,到2020年全世界每年或将有1500万人新患癌症。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西医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很清楚,早期诊断仍然有一定难度,治疗效果亦不尽如人意。对于癌症的治疗来说,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甚至号称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治愈。但由于往往发现得太晚等因素,面对许多肿瘤,疗效
班里的人都讨厌我,排斥我,这让我变得话越来越少。有什么办法让同学们对我不再排斥吗? (伤感) 被“班里的人都讨厌”几乎跟“被班里的人都喜欢”一样难哦。姐姐觉得:可能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有一小部分人不喜欢你而已。记住:做好自己,这很重要。然后跟那些不是很排斥你的同学做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让排斥你的人无聊去吧。 请问怎样才能既没有学习压力,又能够考到很好的成绩呢?(爱上你) 在你眼中
重温《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得知上古之人,皆善摄生。中华养生,虚无行气,悠悠远久,源远流长。一、《黄帝内经》之静以养生理论 有关静以养生的说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灵枢·上膈论篇》说:“恬憺无为,乃能行气。”这些都是我们所十分熟悉的。这些论述说明《黄帝内经》对“清净”、“无为”的保健
2016年7月12日,笔者一行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云华社区9组,探访116岁老人朱郑氏,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掩映在竹林中的农家小院,扑面而来的幽静、安宁与详和气息,让人倍感舒心愉悦,恍惚进入世外桃源。 生于1900年的朱郑氏,虽然在一个多世纪里饱经风霜,但老人却没有给人萎顿之感,反而精神抖擞、耳聪目明、鹤发童颜、满面红光,见人还乐呵呵的。在这个安静的竹林小院里,她守着百年回忆,看尽日出日落
张苏辰老先生生于一九零三年八月,为道家龙门派内丹功第二十代传人。他涉足丹功,本是出于重痾之下对生命的无限眷恋。然而在经过五十余年的修为之后,他却参破了生命之奥,环顾“过去的友人已无一在世”,乃有了云归之意,遂端坐而化。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生命轮回!他留下的在“道”中散步的足迹,走进了自古以来“传药不传火”的禁区,如夜空并不熄灭它所有的灯一样,留下一盏蟾光,为逆旅间来往的人指路。本篇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