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与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数学科目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难懂.作为数学教师,笔者认为这是对数学学科的误解.但是,学生的表达也让笔者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如果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开启快乐数学学习的密码.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之后,必然愿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即便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会乐此不疲地解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成效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注重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为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创造条件,确保学习的深度和实效,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钻研.比如,在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布置诸如“自制教学工具”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其之后的运用也是有好处的.
二是注重应用,增强学习的生活味.有人觉得数学没有趣味,这种观点将数学与生活割裂了开来,只用简单的数字和图表无法形容数学科学.实际上,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细细想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也都有数学的影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生活引入课堂,帮学生建立必要的联系,这样他们就能通过自我的发現感受数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场或者超市的菜价等.在学习“统计表”相关知识时,可调查、统计如各班级为“班级图书架”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他们不仅可以体验到成功,还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
三是引经据典,增强学习的故事味.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通过一些小故事传递知识.比如,牛顿、华罗庚等名人的学术成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得来的,等等.这些故事不长,但是很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堂中跟学生讲这些故事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以名人为榜样.当然,也可以讲身边同学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身边榜样的优点,从而树立“榜样意识”,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同时,努力地争先赶超.
四是及时肯定,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一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也在于他们在最初的学习中感受到的挫败多于成功,从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数学有了排斥和厌恶的感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正向的强化.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的困难、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让他们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自信,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亲近之情.此外,在练习巩固阶段,也要进一步注重分层设置,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在课堂上,也同样需要兼顾这个方面,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进一步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成功的喜悦惠及每名学生.
五是开展活动,增强学习的游戏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如果教学可以与游戏相结合,以游戏的形式来传递学习的目标,必然能让更多的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就数学课堂而言,游戏更多地表现为小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课外竞赛活动:“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答得快”等.竞赛的形式相对好操作,也容易取得明显效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智力登山”活动,在山脚、山腰、山顶等处设置相关的“障碍”,学生只有把“障碍”解决才能更上一层,这样他们的“好胜心”会进一步增强.
总而言之,要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数学的天地里遨游的必然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数学知识.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成效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注重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为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创造条件,确保学习的深度和实效,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钻研.比如,在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布置诸如“自制教学工具”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其之后的运用也是有好处的.
二是注重应用,增强学习的生活味.有人觉得数学没有趣味,这种观点将数学与生活割裂了开来,只用简单的数字和图表无法形容数学科学.实际上,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细细想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也都有数学的影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生活引入课堂,帮学生建立必要的联系,这样他们就能通过自我的发現感受数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场或者超市的菜价等.在学习“统计表”相关知识时,可调查、统计如各班级为“班级图书架”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他们不仅可以体验到成功,还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
三是引经据典,增强学习的故事味.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通过一些小故事传递知识.比如,牛顿、华罗庚等名人的学术成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得来的,等等.这些故事不长,但是很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堂中跟学生讲这些故事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以名人为榜样.当然,也可以讲身边同学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身边榜样的优点,从而树立“榜样意识”,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同时,努力地争先赶超.
四是及时肯定,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一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也在于他们在最初的学习中感受到的挫败多于成功,从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数学有了排斥和厌恶的感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正向的强化.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的困难、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让他们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自信,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亲近之情.此外,在练习巩固阶段,也要进一步注重分层设置,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在课堂上,也同样需要兼顾这个方面,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进一步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成功的喜悦惠及每名学生.
五是开展活动,增强学习的游戏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如果教学可以与游戏相结合,以游戏的形式来传递学习的目标,必然能让更多的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就数学课堂而言,游戏更多地表现为小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课外竞赛活动:“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答得快”等.竞赛的形式相对好操作,也容易取得明显效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智力登山”活动,在山脚、山腰、山顶等处设置相关的“障碍”,学生只有把“障碍”解决才能更上一层,这样他们的“好胜心”会进一步增强.
总而言之,要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数学的天地里遨游的必然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