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宁心解郁汤;失眠症;耳压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5.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39-01
失眠症是人类睡眠障碍的最常见类型,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再入睡困难,属于中医“不寐”证范畴。笔者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采用自拟宁心解郁汤内服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取得一定疗效,并与单纯宁心解郁汤内服治疗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30~57岁,平均年龄38.6岁;平均病程8.42个月。对照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8个月,2组从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和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即临床上的以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或伴有头昏,心悸,健忘,多梦为主要表现,作为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有多种中、西药过敏体质者、精神病、重度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急性传染病、心脑血管及造血系统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
2 治疗方法
2.1 宁心解郁汤组成茯神20g,炙远志12g,夜交藤20g,百合15g,麦冬12g,合欢皮15g,丹参12g,郁金15g,煅龙骨25g,磁石25g,炙甘草10g。伴心烦易梦者加龟板10g,炒栀子15g;伴惊恐不安者加珍珠母30g;伴脘闷食滞者加法半夏10g,炒厚朴15g,炒神曲30g。
2.2 耳穴选择神门、皮质下、缘中、枕、额、催眠。
2.3 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2日1剂,煎煮4次,分别取汁200 mL混合,分6次温服,每日3次。同时选择前述耳穴,用医用胶布粘接王不留行籽局部贴压、固定,3天更换1次,并叮嘱患者自行用手指适度压近刺激,便局部产生酸、胀、疼痛感,每次5~10 min,1日3次。对照组单纯选择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均同时给予适时、适度心理疏导,忌酸、冷、香、辣之品,及饮酒。2组治疗20 d后,判断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36例,治愈28例,好转6例,未愈2例;对照组22例,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5例。
4 典型病例
杨某,女,42岁,于2009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夜不能寐,或寐后易醒10余年,加重半年。自诉10余年前,因工作劳累,辄发夜间入睡困难,需服用安定片后方能入睡,未引起注意。时隔数月,夜间服药亦难入睡,或睡后易醒,日间精神差,遂到多家医院求治,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好,病情时轻时重。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病情渐进加重,感夜不能寐,或寐后易醒,每晚睡眠时间仅3 h左右,且梦多,次日感神疲乏力、易燥易怒,先后到多家医院求治不效。笔者接诊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治疗组方法予以治疗,经治疗10 d后,患者睡眠情况改善,夜间睡眠能达5~6 h,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恢复正常,每晚入睡均超过7 h,且精神状况明显好转,情绪稳定,现随访半年后,诸恙问安。
5 讨论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睡眠障碍中失眠极为常见,现代医学常用苯二氮革类及其他催眠药物治疗失眠,但西药的耐药性和对人体认识功能的影响,越来越不被患者接受。失眠属中医“不寐”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主要的病机是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调,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或阳不交阴,心肾不交;或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心虚胆怯;或胃中不和,最终影响心神而致。以调整阴阳,滋阴养血,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尤以宁心安神为主。宁心解郁汤选茯神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为君,配以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宁心定志,佐以百合、麦冬、合欢皮、丹参、郁金滋阴养血、凉血清心、安神解郁;再加龙骨、磁石、炙甘草潜阳安神、除烦定志、诸药合用,共奏宁心解郁,养血安神之功。
笔者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原则,选择神门、皮质下、缘中、枕、额、催眠等具有益脑安神、镇静催眠作用的耳穴配合耳压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对失眠症患者,两者配合疗效优于单纯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且疗程短,费用低,安全。
中图分类号:R245.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39-01
失眠症是人类睡眠障碍的最常见类型,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再入睡困难,属于中医“不寐”证范畴。笔者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采用自拟宁心解郁汤内服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取得一定疗效,并与单纯宁心解郁汤内服治疗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30~57岁,平均年龄38.6岁;平均病程8.42个月。对照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8个月,2组从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和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即临床上的以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或伴有头昏,心悸,健忘,多梦为主要表现,作为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有多种中、西药过敏体质者、精神病、重度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急性传染病、心脑血管及造血系统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
2 治疗方法
2.1 宁心解郁汤组成茯神20g,炙远志12g,夜交藤20g,百合15g,麦冬12g,合欢皮15g,丹参12g,郁金15g,煅龙骨25g,磁石25g,炙甘草10g。伴心烦易梦者加龟板10g,炒栀子15g;伴惊恐不安者加珍珠母30g;伴脘闷食滞者加法半夏10g,炒厚朴15g,炒神曲30g。
2.2 耳穴选择神门、皮质下、缘中、枕、额、催眠。
2.3 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2日1剂,煎煮4次,分别取汁200 mL混合,分6次温服,每日3次。同时选择前述耳穴,用医用胶布粘接王不留行籽局部贴压、固定,3天更换1次,并叮嘱患者自行用手指适度压近刺激,便局部产生酸、胀、疼痛感,每次5~10 min,1日3次。对照组单纯选择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均同时给予适时、适度心理疏导,忌酸、冷、香、辣之品,及饮酒。2组治疗20 d后,判断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36例,治愈28例,好转6例,未愈2例;对照组22例,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5例。
4 典型病例
杨某,女,42岁,于2009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夜不能寐,或寐后易醒10余年,加重半年。自诉10余年前,因工作劳累,辄发夜间入睡困难,需服用安定片后方能入睡,未引起注意。时隔数月,夜间服药亦难入睡,或睡后易醒,日间精神差,遂到多家医院求治,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好,病情时轻时重。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病情渐进加重,感夜不能寐,或寐后易醒,每晚睡眠时间仅3 h左右,且梦多,次日感神疲乏力、易燥易怒,先后到多家医院求治不效。笔者接诊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治疗组方法予以治疗,经治疗10 d后,患者睡眠情况改善,夜间睡眠能达5~6 h,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恢复正常,每晚入睡均超过7 h,且精神状况明显好转,情绪稳定,现随访半年后,诸恙问安。
5 讨论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睡眠障碍中失眠极为常见,现代医学常用苯二氮革类及其他催眠药物治疗失眠,但西药的耐药性和对人体认识功能的影响,越来越不被患者接受。失眠属中医“不寐”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主要的病机是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调,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或阳不交阴,心肾不交;或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心虚胆怯;或胃中不和,最终影响心神而致。以调整阴阳,滋阴养血,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尤以宁心安神为主。宁心解郁汤选茯神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为君,配以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宁心定志,佐以百合、麦冬、合欢皮、丹参、郁金滋阴养血、凉血清心、安神解郁;再加龙骨、磁石、炙甘草潜阳安神、除烦定志、诸药合用,共奏宁心解郁,养血安神之功。
笔者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原则,选择神门、皮质下、缘中、枕、额、催眠等具有益脑安神、镇静催眠作用的耳穴配合耳压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对失眠症患者,两者配合疗效优于单纯宁心解郁汤加减煎剂内服,且疗程短,费用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