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束缚,不少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偏向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唤醒主体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发展性是基本特点,即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由传授知识向“启迪心智、引发潜能、增强后劲”方面转移。在数学教学中,若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自觉性,引发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活”的知识,内化成智慧与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死”的知识。正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中心,给同学们创造主动探寻、自悟知识、发现规律的广阔空间,唤起学生主动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动眼又动脑,动手又动口,释放潜在能力与强大生命力。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通过讨论、画图剪纸等自主活动,唤起学生主动意识,使他们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知识产生过程。比如剪纸游戏:各自画个三边长分别是5cm、12cm、13cm的三角形,剪下这个三角形,与其他学生的相互对比,观察是否全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活动,避免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首先,探寻实际背景,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确定圆的条件》,分析“三点确定一个圆”时,以“破镜再造”的故事引出:一位老爷爷不小心将家中的圆形玻璃镜摔破了,孙儿从中拿起一小块带边缘的玻璃碎片配了块与原先大小相同的镜子。你们知道怎样将破损的圆镜复原吗?这样,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好奇心与探求欲望,思考怎样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但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去读懂身边的数学,逐步养成数学应用意识。另外,教师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活动情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学习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调查实践与探究活动,比如用数学中的“统计图”来研究自家用水、用电情况;研究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借助自行车,用所学数学知识,测量从自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可营造良好的用数学的氛围,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的快乐。
三、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中,个性发展是重要内容,注重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育。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自己就缺乏创造意识,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较为封闭,导致僵化,这又如何给学生带来创造性源泉,又怎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齐步走”,这就如辛勤的“园丁”,为保持整齐,修剪枝叶的同时,也将创造与个性的花蕾修剪掉了。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创造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用开放性、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打破封闭教学的单调沉闷,给同学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展开主动性、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
如设计条件开放或答案开放的习题,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个性想法,使数学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舞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如学习“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后,可以提出问题:学校要在某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向全校师生征集设计方案,具体要求如下:(1)花坛图案由正方形与圆构成(不限定正方形与圆的个数);(2)花坛面积约为矩形面积的。请画出方案图,简述设计思路。或者布置开放性、个性化的实践性作业,这样可以展现学生个性色彩、激发他们智慧潜能,让数学教学焕发活力与生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设计包装纸箱”的数学活动课后,引导学生利用牙膏盒、废纸板等生活材料,动手设计与制作形状各异的包装盒或包装纸箱,比比哪位同学最有创意头脑,设计出最精美的作品。这样,可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也促进学生个性品质与特长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教师要从“教”的重点往“学”的重点转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生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性,主动而创造地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一、唤醒主体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发展性是基本特点,即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由传授知识向“启迪心智、引发潜能、增强后劲”方面转移。在数学教学中,若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自觉性,引发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活”的知识,内化成智慧与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死”的知识。正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中心,给同学们创造主动探寻、自悟知识、发现规律的广阔空间,唤起学生主动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动眼又动脑,动手又动口,释放潜在能力与强大生命力。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通过讨论、画图剪纸等自主活动,唤起学生主动意识,使他们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知识产生过程。比如剪纸游戏:各自画个三边长分别是5cm、12cm、13cm的三角形,剪下这个三角形,与其他学生的相互对比,观察是否全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活动,避免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首先,探寻实际背景,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确定圆的条件》,分析“三点确定一个圆”时,以“破镜再造”的故事引出:一位老爷爷不小心将家中的圆形玻璃镜摔破了,孙儿从中拿起一小块带边缘的玻璃碎片配了块与原先大小相同的镜子。你们知道怎样将破损的圆镜复原吗?这样,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好奇心与探求欲望,思考怎样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但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去读懂身边的数学,逐步养成数学应用意识。另外,教师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活动情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学习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调查实践与探究活动,比如用数学中的“统计图”来研究自家用水、用电情况;研究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借助自行车,用所学数学知识,测量从自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可营造良好的用数学的氛围,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的快乐。
三、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中,个性发展是重要内容,注重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育。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自己就缺乏创造意识,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较为封闭,导致僵化,这又如何给学生带来创造性源泉,又怎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齐步走”,这就如辛勤的“园丁”,为保持整齐,修剪枝叶的同时,也将创造与个性的花蕾修剪掉了。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创造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用开放性、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打破封闭教学的单调沉闷,给同学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展开主动性、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
如设计条件开放或答案开放的习题,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个性想法,使数学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舞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如学习“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后,可以提出问题:学校要在某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向全校师生征集设计方案,具体要求如下:(1)花坛图案由正方形与圆构成(不限定正方形与圆的个数);(2)花坛面积约为矩形面积的。请画出方案图,简述设计思路。或者布置开放性、个性化的实践性作业,这样可以展现学生个性色彩、激发他们智慧潜能,让数学教学焕发活力与生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设计包装纸箱”的数学活动课后,引导学生利用牙膏盒、废纸板等生活材料,动手设计与制作形状各异的包装盒或包装纸箱,比比哪位同学最有创意头脑,设计出最精美的作品。这样,可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也促进学生个性品质与特长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教师要从“教”的重点往“学”的重点转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生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性,主动而创造地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