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社會主义的中国,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机构和官员都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政府机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本文先对政府形象的相关概念作了简述,然后分析了民本思想在树立政府形象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新时期政府为民服务,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 公关关系 以人为本 政府形象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形象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形象的定义。
政府形象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形象,它是指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活动和效果的综合认识后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政府的静态实体和政府公务员的动态言行综合作用于公众主观意识的产物,是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
(二)政府形象的特征。
1、政府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也就是说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务员的行为效果最终是要得到公众的评价,所以政府凡事应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树立了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后,就一定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形象。
2、政府形象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
政府形象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界对政府机构的印象,往往主要通过政府机构颁布的政策法规,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以及发表的各种社会言论来评判;但同时,政府的外在表现也是政府内在价值理念的反映,故政府形象的根本反映就得从其内在的工作宗旨来看。
3、政府形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可能在公众中赢得了普遍的好感,并在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这种政府形象一旦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短期内就具有某种稳定性。但是,社会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公众对政府的形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
(三)政府形象的衡量标准.
1、知名度。
政府的知名度就一个政府组织被它的社会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虽然政府的特殊地位给它赋予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比拟的“知名度”,但是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它一定的重视。例如我们有些基层政府,因管理地域狭小或偏僻造成外地公众不甚了解。
2、信任度。
政府的信任度是指一个政府组织被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即政府组织的公众总人数中信任政府的公众人数所占的比率。得民心是一个政府获得广泛信任度的根本保证,所以政府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应积极为民谋福祉,以求赢得民众的支持,并且还应做到言而有信,要务实,不能夸夸其谈,喊空口号!
3、美誉度。
政府的美誉度是指一个政府组织被社会赞许的程度。即政府组织在公众总人数中对政府组织持有正向态度的公众人数所占的比率。美誉度体现了公众对政府组织的态度,反映了政府对公众利益的代表、维护情况。一个政府只有真正代表、维护公众利益,才能赢得公众的赞许,才会有较高的美誉度。
二、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追溯。
在这个由长江和黄河共同孕育出的泱泱古国里,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进行不断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由“神本”走向了“人本”,最终由封建帝制过渡到了蕴含早期公关思想的民本主义。
民本思想最早在《左传》里就体现出来了。“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那时,有识之士就认识到国之兴亡不是取决于天神,而取决于民。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强烈谴责对百姓施以暴政的不仁行为,劝诫统治者应以民众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统治者要“爱民治国”。
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已以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仁政”学说。
然而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政治学说的则是孟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他首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从而将之前的众多民本思想进行总结,得出及其精炼而又含义丰富的结论。
而后历代开国皇帝大多都遵循这一原理,实行了利国利民的政治统治。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广施仁政,国富民强,国家空前繁荣,汉武帝也成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遵循历史教训,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轻赋税,广仁政,积极听取谏言,善治大唐。后来便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二)民本思想的现代发展。
古有历朝明君的“仁政”,现有我党四代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核心思想的国家治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正是因为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推翻了历史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过程中有许多的关于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论断。如“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们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全新口号,早已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治理时应遵循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反复强调:“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他一再严肃地批评脱离群众的各种错误倾向,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全党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过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要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争取在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以求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三、新时期政府为争取民意,树立良好形象的举措
(一)思想上要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建设。
内在决定外在。要想政府的工作人员真正做好为民服务,首先就得从公务员自身思想抓起,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伦理建设,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加强他们的自律性,增强他们自觉为民服务的公关意识,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务实、清廉。
(二)行动上深入民众、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下情上达”。
政府的工作人员得从上面走出来,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官架子,走到民众当中去,了解民情,急人民之所急,根据民众的需求制定政府的各项政策,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其实施。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放弃“官本位”的腐朽思想,才能真正务实工作,制定正确的服务政策!
(三)健全协商对话机制,宣传政府改革,政策,做到“上情下达”。
进行政府与民众的协商对话,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上情下达”的机制。通过沟通和协商,可以使政府人员广泛吸取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减少甚至避免决策失误;同时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效率性,从而在民众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四)踏实服务,勤政廉政。
政府形象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是否为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要想真正做好政府公关工作,就得为民造福,办实事,注重社会效益。同时,政府机关还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理腐败现象,建立个人财产公开制度,同时加强适时的监督,使廉政经常化、公开化和制度化。
(作者均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杨海友.试论当前我国公务员伦理建设.改革与开放.2009.(7)
[3]蒋春堂.政府形象探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1)
[4]左丘明.左传.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公关关系 以人为本 政府形象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形象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形象的定义。
政府形象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形象,它是指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活动和效果的综合认识后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政府的静态实体和政府公务员的动态言行综合作用于公众主观意识的产物,是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
(二)政府形象的特征。
1、政府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也就是说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务员的行为效果最终是要得到公众的评价,所以政府凡事应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树立了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后,就一定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形象。
2、政府形象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
政府形象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界对政府机构的印象,往往主要通过政府机构颁布的政策法规,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以及发表的各种社会言论来评判;但同时,政府的外在表现也是政府内在价值理念的反映,故政府形象的根本反映就得从其内在的工作宗旨来看。
3、政府形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可能在公众中赢得了普遍的好感,并在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这种政府形象一旦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短期内就具有某种稳定性。但是,社会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公众对政府的形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
(三)政府形象的衡量标准.
1、知名度。
政府的知名度就一个政府组织被它的社会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虽然政府的特殊地位给它赋予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比拟的“知名度”,但是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它一定的重视。例如我们有些基层政府,因管理地域狭小或偏僻造成外地公众不甚了解。
2、信任度。
政府的信任度是指一个政府组织被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即政府组织的公众总人数中信任政府的公众人数所占的比率。得民心是一个政府获得广泛信任度的根本保证,所以政府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应积极为民谋福祉,以求赢得民众的支持,并且还应做到言而有信,要务实,不能夸夸其谈,喊空口号!
3、美誉度。
政府的美誉度是指一个政府组织被社会赞许的程度。即政府组织在公众总人数中对政府组织持有正向态度的公众人数所占的比率。美誉度体现了公众对政府组织的态度,反映了政府对公众利益的代表、维护情况。一个政府只有真正代表、维护公众利益,才能赢得公众的赞许,才会有较高的美誉度。
二、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追溯。
在这个由长江和黄河共同孕育出的泱泱古国里,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进行不断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由“神本”走向了“人本”,最终由封建帝制过渡到了蕴含早期公关思想的民本主义。
民本思想最早在《左传》里就体现出来了。“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那时,有识之士就认识到国之兴亡不是取决于天神,而取决于民。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强烈谴责对百姓施以暴政的不仁行为,劝诫统治者应以民众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统治者要“爱民治国”。
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已以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仁政”学说。
然而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政治学说的则是孟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他首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从而将之前的众多民本思想进行总结,得出及其精炼而又含义丰富的结论。
而后历代开国皇帝大多都遵循这一原理,实行了利国利民的政治统治。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广施仁政,国富民强,国家空前繁荣,汉武帝也成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遵循历史教训,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轻赋税,广仁政,积极听取谏言,善治大唐。后来便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二)民本思想的现代发展。
古有历朝明君的“仁政”,现有我党四代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核心思想的国家治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正是因为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推翻了历史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过程中有许多的关于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论断。如“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们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全新口号,早已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治理时应遵循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反复强调:“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他一再严肃地批评脱离群众的各种错误倾向,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全党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过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要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争取在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以求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三、新时期政府为争取民意,树立良好形象的举措
(一)思想上要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建设。
内在决定外在。要想政府的工作人员真正做好为民服务,首先就得从公务员自身思想抓起,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伦理建设,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加强他们的自律性,增强他们自觉为民服务的公关意识,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务实、清廉。
(二)行动上深入民众、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下情上达”。
政府的工作人员得从上面走出来,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官架子,走到民众当中去,了解民情,急人民之所急,根据民众的需求制定政府的各项政策,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其实施。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放弃“官本位”的腐朽思想,才能真正务实工作,制定正确的服务政策!
(三)健全协商对话机制,宣传政府改革,政策,做到“上情下达”。
进行政府与民众的协商对话,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上情下达”的机制。通过沟通和协商,可以使政府人员广泛吸取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减少甚至避免决策失误;同时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效率性,从而在民众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四)踏实服务,勤政廉政。
政府形象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是否为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要想真正做好政府公关工作,就得为民造福,办实事,注重社会效益。同时,政府机关还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理腐败现象,建立个人财产公开制度,同时加强适时的监督,使廉政经常化、公开化和制度化。
(作者均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杨海友.试论当前我国公务员伦理建设.改革与开放.2009.(7)
[3]蒋春堂.政府形象探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1)
[4]左丘明.左传.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